APP下载

北京市南锣鼓巷帽儿胡同保护更新探索

2023-09-19郑永鑫

区域治理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四合院院落胡同

郑永鑫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背景与现状

(一)整体区位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北二环内,属于东城区片区,距离故宫博物院仅有3 公里的路程,公共交通在40 分钟的时间范围内。帽儿胡同是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西侧的胡同之一,它南侧与雨儿胡同相邻,北侧与景阳胡同相邻,帽儿胡同的西侧连接北京的中轴线,连接鼓楼和地安门。此外,帽儿胡同该名源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该胡同自东向西长约600 米,宽仅7 米。

帽儿胡同在明朝时由于文昌宫位于该条胡同被称为梓潼庙文昌宫,在清朝的时候由于该胡同有一个著名制帽作坊被称为帽儿胡同,除文革期间被称为辉煌街四条,一直延续至今。

(二)改造背景

1.北京旧城区整体保护现状

(1)帽儿胡同保护现状

交通现状:帽儿胡同西侧入口有栅栏和保安,主要目的是分时段限制胡同外人口进入,东侧入口是与南锣鼓巷连接,在入口处有禁止停车标志。在胡同内,机动车采用路边划线停车,而非机动车则停放在树池之间的间隔处。胡同内有机动车位26 个,非机动车停车位2 处,其余非机动车则是在树池间停放。

(2)胡同风貌现状

帽儿胡同保持着北方传统民居灰墙灰瓦,朴实的灰色基调。胡同内院落的门以大红大绿为主,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包括梁柱、木构架、屋顶、屋檐、雕饰等[1]。宅院门前的抱鼓石是帽儿胡同的亮点之一。此外,院落内存在与主建筑分别多为绿色的垂花门、抄手游廊柱门以及影壁等一些构件,成为帽儿胡同风貌的特色,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胡同风貌。

(3)生活风貌现状

帽儿胡同生活朴实安乐,呈现出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风貌。漫步胡同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细品胡同深厚的文化意蕴,质朴而纯粹[2]。

文保单位:帽儿胡同内现存有多个多级的文保单位。1 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可园。3 个北京市级文保单位,分别是:婉容故居、文煜宅、临时总统府邸。1个区级文保单位:梓潼庙文昌宫旧址。文保单位成为帽儿胡同保护的重点要素之一。

2.帽儿胡同保护存在的困难

(1)帽儿胡同人口过度聚集

由于帽儿胡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直管公房大量存在违法转租转借行为,出现使用权违法交易。在四合院内,有大量租住的年轻人,他们在仅有10 多平米的房屋内安置着4 组上下床,居住着多人,这也更增加了胡同内人口的聚集度。

帽儿胡同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直管公房租赁退出机制,使得“户在人不在”情况普遍存在,虚增了平房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也使得胡同的人口显得更为集聚甚至拥挤。

绝大多数的四合院内大量存在着私搭乱建、破墙开洞等违法建设行为,打破了传统的院落格局,胡同内的商住空间秩序被严重破坏。此外,多数四合院内已失去院落空间,私搭乱建的建设行为导致院落内只剩下狭小的过道,活动空间被占据。

(2)帽儿胡同腾退修缮困难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胡同内大量的文物建筑被中央及北京市属单位占用,分别用于办公、居住、工厂车间、商业设施,这也导致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结构变形,腐蚀严重,并且由于电线等的影响,使得胡同内存在火险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文物建筑中的产权关系复杂、占用单位复杂、居民搬迁费用高昂。即使是按照相应的地价补偿给居民,由于每户居民的面积小,使得居民虽然拿到相应的补偿费,也不能得到相应的居住环境。因此,帽儿胡同存在着腾退困难的问题。

(三)居住模式发展

1.明清时期——合院或独院

明清时期的居住建筑除了四合院,较为典型的是由大门、倒座、正房、厢房、后罩房组成的三进院,还有以民居为主,兼具其他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如:王府建筑(三路多重院)、商住建筑(前店后宅)。

明清时期,四合院主人居住于正房一般来客,不会进二道门住在倒座,只有重要客人才能进入内院,住在东西厢房中,等级分隔很明确。

明清时期,庭院具有交通和休闲功能,一些大宅院也会有家庭作坊。到了晚清民国,手工业的兴起发展,这种更加多。胡同是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的公共空间,节日习俗、社交活动、生活模式,都会在胡同中一一展现。

2.杂院化时期

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等引起了四合院物质空间的衰败,为了安置灾民,搭建了抗震棚,以及在部分院落内进行了加建,而过后未做拆除。70 年代后期因为居住的“推、扩、接”政策,杂院化趋势更为明显。

3.修缮改造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了遏制四合院的衰败,以菊儿胡同为代表,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造措施。腾退、搬迁,逐步优化内部居住条件,逐步出现改造后的独户小院、商住混合、商业会所等功能。

二、现状问题

(一)文物保护程度不足,街区历史原真性丧失

大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构件拆改情况严重且因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日渐残破。原因有二:一是在南锣鼓巷街区居住的人员结构复杂。二是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缺乏标识。

违规修缮和过度修缮:某些较低保护等级不可移动文物的违规修缮和过度修缮,造成大量珍贵的建筑遗产的直接损失[3]。

修缮过程中的千屋一面:其次是以房管局修缮队为主体的修缮方,在四合院修缮过程中,将重要的历史建筑混同于普通建筑,往往一套图纸“打天下”,千屋一面,造成历史信息的大量流失。

违规拆除:有完全无视保护规划,将重要的历史建筑违规拆除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严重退化,居民生活便利性缺失

多数四合院建筑长久以来作为私人居住功能用途来使用的建筑,随着所有制的改变和贵族王室的没落,大量的四合院充斥着更多的人口,在院落中私搭乱建的现象严重[4],且缺少现代城市生活中必要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不全。居民生活空间狭小,没有必要的储物空间,使得各住户常将各种杂物堆放在院内,院落环境被极大破坏。

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不佳: 院落多数缺乏独立的卫生间和无障碍设施,水、暖、气道等现代生活必须的基本需求还很难得到满足,相当一部分院落的水电表无法做到分户,天线、电线乱搭乱建现象普遍,安全隐患俯拾皆是。

市政设施配套不全:市政设施的承载力也存在很大不足。多数胡同的排水系统根本没有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点明显不足。街道等公共空间也亟须整治,停车和消防问题尤为突出。

居民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年久失修,居民人口密度高、绿地面积少、防灾能力差。 且居住者人均居住面积普遍较低,缺少现在城市生活所必需的上下水管道、燃气供暖设备和卫生淋浴设备。

(三)历史风貌极大破坏,历史街区文化性消减

历史街区旁的光环被周边的商业街所掩盖,建筑物标准化和商品化,城市传统历史文化风貌逐渐丧失。那些假借“保护”之名建设起来的仿古建筑,抹去了大量文化信息,削弱了真实街区的活力,且一些基础设施的增多也在无意中损伤了四合院街区的历史信息。由于对一些历史建筑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修缮和翻建带有一种自主性和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技术的指导,导致其实施后的效果与历史面貌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已完全改变了原有历史格局。

商业化的改造趋势:大量富有文化特质的商业服务被逐出租金高昂的旧城,传统特色商业受威胁,低端业态不断出现。除了物质化历史环境飞速消失,南锣鼓巷的四合院街区引以为傲的城市文化也在消退。

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北二环内,地价极高,开发商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率,但是保护更新中,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与历史风貌的保护会存在很大的矛盾[5]。往往由于采用不恰当的更新改造方式,造成对传统街区历史文化的“建设性破坏”。

不规范的基础设施的影响:一些空调、电线等基础设施影响了四合院建筑的整体风貌。如四合院的墙体保温改造,将绝大多数院落临街面以保温材料覆盖,其上再用面砖装饰为虚假的砖墙。原本颇具历史感和美学价值的清水砖墙完全被遮蔽,因外墙加厚,院门墀头檐下的砖雕也被掩盖,大量四合院失去原有形貌。

三、更新策略

(一)整体改造策略

空间的发展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要理解帽儿胡同片区空间秩序混乱的现状,同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以空间—文化—人有机整体为线索,构建活动网络,探索帽儿胡同的空间结构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与突破口。

将作为物质载体的空间、精神传承的文化和乐享生活的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改善空间特色丧失、历史格局模糊、生活网络破碎的现状,以塑造空间特色、彰显历史格局、激活生活网络。最终将公共休闲网络、历史文化网络、日常生活网络整合在一起,达到胡同共生的理念。

改造过程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核三线两要点”的整体改造策略。紧紧围绕“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核心,从文物实体保护线、生活模式保护线、风貌控制措施线三线出发,与问题一一对应,对帽儿胡同进行改造,以达到保护建筑遗产、改善居民生活,实现胡同的保护更新。

(二)政策策略

1.胡同再开发计划

针对胡同改造的难点之一拆迁居民安置,如何平衡胡同更新与居民安置问题,为不同程度居民提供改善生活条件机会,同时减少拆迁安置问题。

对于有资金进行改建、重建的居民来说,鼓励其进行自行改建,但前提是必须遵循胡同改造原则,房屋用途可根据需要设定。这一部分会减轻财政负担,更符合居民个人需求改建。

对于无资金进行改建、重建的居民来说,分两种情况,一是政府出资,按需分配。政府或院落产权所有单位出资完成扩建、重建项目。居民可按实际需要及现占有居住面积,分档置换。其优势是为无资金的居民提供改善生活条件机会,同时减少安置问题。二是政府出资完成改建、重建项目。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向政府租赁空间使用权,增加生活面积。其优势是为无资金的居民提供改善生活条件机会,减轻财政负担。

2.投资主体多元化

将企业、个人和政府多方资金进行融合,由政府制定政策,健全投资服务,完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以实现胡同的保护更新。

(三)人群策略

1.居委会主导,居民自主参加

由居委会主导构建社区活动信息平台,包括物质平台、网络平台、可视化信息平台等,由居民自发组织社区活动,包括运动、书法、象棋、阅读以及对小朋友进行作业辅导等;制定社区节日,定期举办活动。

2.关注社区弱势群体

一是从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出发,建立社区托老所。对于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建立全自理型托老所,提供娱乐场所、日常餐饮;对于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建立相对应的全护理型托老所,提供全天候的照料。二是建立社会福利组织,如社区爱心中转站。一方面是从政府出发,发放低保金,另一方面是一些爱心人士可以通过捐赠粮食、衣物、旧手机、图书等来帮助弱势群体。

四、结论与思考

文章从背景与现状、保护问题、改造策略角度出发,对帽儿胡同的改造背景、保护现状以及目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最后提出了与问题相对应的改造策略。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层面的更新置换是解决这一片区改善难的较好手段。

猜你喜欢

四合院院落胡同
院落(外二首)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