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及对策

2023-09-19姚媛丽

区域治理 2023年20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姚媛丽

中共高台县委党校

数字经济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1]数字经济在激发农业现代化新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满足高质量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较好作用。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作用

(一)数字赋能激发农业现代化新生动力

通过农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融合运用,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如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可提高水肥利用率,有效节约资源;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可有效控制区域内重大病虫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伤害,助力农药使用减量化;农产品追溯体系可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有保障。

(二)数字兴农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直播带货、电商平台为许多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农产品打开销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提档升级的新引擎,催生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使特色产品代销、网货代购、快递收发效率更高,成效更好。农村电商将农产品的生产、组织、管理、加工、流通、储存、运输、销售、营销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搬上了互联网,促进乡村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供需精准匹配。[2]

(三)技管结合提升乡村综合治理效能

通过数字技术融合运用实现乡村治理技管结合,有效提升综合治理效能。镇村“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和群众办事效率;“数字乡镇”统一信息化管理云平台建设,可及时向农户提供惠民政策、务工信息、种养技术、产品供销、办事指引等信息服务,有助于缩小信息鸿沟;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为核心的社会治安智能化防控体系,有效弥补乡村重要地段、场所防控网络空白,对于持续优化乡村综合治理,处理矛盾纠纷特别是保障公民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四)数赋生活满足群众高质量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与乡村生产生活的日益融合,数字技术从多个层面促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满足群众高质量生活需求。“互联网+教育”使“云教室”在乡村学校得到使用,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互联网+医疗”助力县乡村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和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系统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法律”实现自助立案、自助缴退费、网络“云庭审”“云调解”,让群众享受到“足不出户就能打官司”的线上司法便利服务;“互联网+文化”通过“一门户整合、多系统对接”模式,把分散资源集成、类聚、融合,将优质的文化资源推送到乡村群众手中。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和问题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作用突出,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挖掘和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还存在诸多困境,只有聚焦问题、剖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化解困境。

(一)数字化转型持续性保障不足

(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强

常规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限制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的发挥。因受网费问题和农民实际网络需求制约,也因网络自身带宽和稳定性的影响,网络信号有覆盖,但实际运用有限,发展智慧农业缺乏全覆盖、低成本、支撑力强的即时可用网络体系和物联网平台,作为发展大脑的农业大数据中心一体建设还比较缓慢。

(三)数字人才力量培育力度不够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所缺人才不是某个点或者线的缺乏,而是整个面的缺乏,智慧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各种数字平台的打造,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提供智慧、方案、技术以及具体实施环节的指导。不论是人才引进或是本地人才培养都不能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人才支撑。

(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效果不佳

数字素养不高是限制数字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农村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保守、不善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以及数字经济宣传普及不到位,农民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不足,具体运用能力较低。运用多集中于生活休闲娱乐,已经研发可使农业生产提高效率、乡村治理提供便利数字技术和产品,群众或因不知道其作用、更因不知道如何运用和参与,导致积极性不高,从而更限制了农民基于自己生活和生产需要而催发出的对新的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巨大需求,影响了进一步数字产品拓展运用。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及对策

为进一步激发数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力和作用,探索破解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六个方面系统梳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路径和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

系统谋划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规划,优化顶层设计,整合资源要素,整体推进。

1.优化蓝图统筹整合资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各个主体密切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凝聚起数字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合力;根据农村不同地域特点、优势产业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和问题,瞄准需求要点,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数字化转型策略,并针对性地给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倾斜,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

2.完善“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坚持发展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

(二)加强基础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①利用PUSH技术,将预警消息推送到工作人员桌面电脑和移动终端。预警消息被制作成标准格式的通信包推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在接收到通信包之后,以短信、声音等方式,通知给有关防汛值班人员。

1.提升网络普及率及运用效果。网络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发现建设盲点,补齐薄弱短板,全面提高互联网、宽带通信特别是4G、5G 覆盖率,全面提升乡村网络覆盖广度和普及率,促进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在乡村更广范围运用。探索构建农村用网补偿机制,降低网费,提高网络速率和稳定性,为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使网络和智能终端运用效果更佳。

2.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对农村水电、交通、物流、水利等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打造专门数据平台,并与智能终端有效连接,实现设施设备运行的线上可视化、操作精准化、运用便捷化,为实现农民生活便捷、农业生产高效奠定基础。

3.打破数据壁垒整合信息资源。推动相关涉农单位如农业农村、商务、民政、邮政、供销等部门打破信息壁垒,实行“多站合一”,打通已有条块分割的涉农信息系统,特别是与上级部门信息梗阻,畅通农业信息通道,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整合。

(三)培养数字人才,提升发展软实力

数字人才是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既要引才,又要培育本土人才,提升发展软实力。

1.诚意筑巢引技又引才。政府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农牧业产品研发、创新应用、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达成更多交流合作。注重综合施策,积极引进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筑巢引凤,提高待遇,将人才引进来并能留得住,形成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乡驻村,并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指导。

2.立足需求培养本土人才。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积极对接合作省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加强赴外学习交流;强化县内教育培训、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培训,注重思维塑造和能力提升。注重大学生村官、农村年轻党员的数字素养的提升,培养出既能扎根农村又懂农业的乡村数字经济建设人才。

(四)强化数字赋能,加快产业数字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将数字技术和数据融合运用于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

1.拓展智慧农业发展方式。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的空间较大,打通现代农业堵点、痛点较明显。通过拓展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加强农业气候和病虫害监测系统建设,减少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智能农机完成播种、除草、耕地、收割等农业劳作,有效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民专业化发展,缓解农村劳动力减少压力。

2.激发“数商兴农”发展优势。提高农产品品质,注重品牌打造,进行农村产业全链条数字改造;通过线上平台和各种数字化宣传手段,加强农产品的宣传推广销售,打开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提升智慧物流配送中心设施设备,加快快递网点普及运用。

3.推动乡村文游提档升级。通过数字技术宣传展示乡村特色,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用好大数据,打造以风格独特的乡村旅游为重点,同时链接上下游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方协同发展智慧平台,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五)深化数字治理,优化治理效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技管结合有助于实现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解决治理积极性不高、参与渠道缺乏、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

1.深挖“互联网+政务”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对行政流程进行简化,推动电子政务在农村的进一步延伸,实现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最多跑一次,通过网络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提升决策透明性和政务监督力度。

2.打造“乡村智慧平台”。探索打造乡村智慧党建平台,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联合党建”业务互补优势。建设镇村两级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镇村事务透明化、便利化,打破时空界限,直达群众,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拓宽参与途径。

3.深化“互联网+”运用。拓展“互联网+”教育、医疗、法律、文化、养老、育幼、便民服务覆盖率和运用程度,优化资源供需的匹配精准程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普惠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六)提升数字素养,激发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运用数字理念和技术发展乡村产业、改进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生活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内生动力。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对数字经济作用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发展数字经济氛围。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针对农民使用数字工具具体存在的问题,比如智能手机的应用、直播带货、电商运营以及智慧农业牧业发展运行等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培训,让群众亲密接触,切实受益。

2.重点培育“数字农民”。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和部署安排,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行动、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过程中,选择一些能力强的人员进行着重培养,形成一支爱农业、懂网络、会经营的专业化“数字农民”。

数字经济可以有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创造条件,尊重并运用好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可能性、拓宽边界,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潜能。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