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

2023-09-19曾思颖

区域治理 2023年20期
关键词:储备公共卫生物资

曾思颖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事务中心

引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发生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进行紧急救助,而应急物资是必不可少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管理规范化体系,对提高突发事件处理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指出,必须提高物资储备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储备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形成应急物资保障的大数据平台。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曾明确指出,需要优化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对物资储备品类和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加速补齐在应急物资储备上存在的短板之处。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必要性

进入到21 世纪之后,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频繁暴发,为各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及压力。例如,2002 年广州地区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短时间内扩散到了共计32 个国家,感染病例共计8096 例,死亡人数达到了919人;2019 年底爆发的COVID-19,是百年以来人类社会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大规模全球流行病,为各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和影响,也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2020 年,武汉在应对COVID-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设备等应急物资匮乏,导致当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是进行紧急救助不可或缺的保障。根据清研智库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紧急情况下合理安排物资,已成为国民的关注焦点。各部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情况,将会直接影响社会可否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助力我国应急部门基于机制、体制两个角度,补齐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上的短板之处,优化政府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近些年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上进行了数次改革,储备结构愈发科学合理,但其中仍存在缺陷有待完善。举例来说储备模式科学性不足,总量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储备主体能力相对薄弱,储备物资结构不完善,致使出现了大量的物资的变质问题和浪费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实体物资储备量最高,产能储备较少,多以政府单一储备为主,多主体联合储备模式未得到落实,储备总量未达到我国有关要求,在物资储备种类上品种较为单一,大多数是常规物资,缺少更加前沿、科技化含量更高的高端应急物资。不管是应对 SARS 还是 2020 年的COVID-19,各地区在N95 医用口罩等专业医用物资的应急储备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储备主体能力上,个别企业的生产能力较低,应急物资生产积极性较差;在储备意识上,未能综合考量物资价值损耗对储备质量和储备结果带来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应急物资浪费变质;在储备策略上,未在综合考量不同情境之下应急物资储备的具体需求。

因此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在应急准备的前期阶段,对各种物资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研判,并制定出针对性的储备预案,改善储备思想和储备模式,加强对物资价值损耗特性的关注和重视,以确保可以及时更新轮换物资,基于多个角度形成联合储备体系,以优化我国在出现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将综合标准化理论作为导向,将满足各方需求作为重点,优化在出现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应急物资供应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其构建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明确。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化体系时,目的在于优化在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期,我国的应急物资管理的规范性和规范性,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方位优化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处理能力。因此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需要基于我国应急物资的管理总目标,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参照依据,围绕目前已经制定而成的标准化体系来推进体系的建设。

二是需要协调统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必须要遵循我国法律法规和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性文件,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国标、行标、地标衔接,同时保障体系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协调。

三是科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需要尽量保障覆盖应急物资供应及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将重点放置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后的应急准备、预警监测、救援响应以及恢复重建等多个阶段,展现出该体系建设具有的物资储备、预防预警、物资调运等功能,确保体系建设的框架合理,内容涉及全面,突出管理重点,层次结构清晰,以保障体系建设和内容布局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平衡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中明确指出,需要对我国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进行动态化的更新,始终坚持按需储备、精准储备这一基础原则,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的目录管理水平。并持续扩大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主体,让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到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活动中去,对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结构进行细化及调整。通过情景构建技术理论,结合国内外目前在应急物资储备上的有关案例,需对物资需求方案进行全方位梳理,并明确不同情景之下的物资储备策略,需要强化对前沿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物资需求储备分析机制,强化对储备物资、时间、总量、结构、规模的合理调整,以保障物资储备的综合质量。

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各地区颁布的物资储备文件要求,做到物资的储存、规划合理。并根据各地情境,列举特定情境下物资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保证常备物资、重点物资能够建立更加健全的储备计划体系,强化对储备清单的弹性管理,并将最近研发的物资纳入到储备清单。

(二)践行适应市场机制的多元、多级物资储备模式

进一步调动各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资源,广泛开展各种资源的储备,以继续推动我国储备方式的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不同主体在物资储备上的主要任务,以确保多类物资的储备总量和储备规模得到全方位的扩大。构建出将政府部门物资储备作为主导、社会企业储备作为辅助、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其中的多元化联合储备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将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模式进行宣传、推广,从而达到与传统储备方式的有效融合,满足在突发卫生事件出现之后的应急物资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需要在深入贯彻落实储备主体任务的条件下,明确储备任务和储备规模,并对储备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进行调动,展现出储备机制的作用及价值。可构建出中央部门、省、市、县、乡的5 级应急储备物资管理体系,实现储备物资供应链的全面延伸。

(三)创新储备物资常态化轮换、更新和退出机制

适时进行物资储备的轮换和更新,是确保应急物资可以发挥出最大价值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定物资储备的期限,并形成动态化的物资轮换机制,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循环体系的良性发展。并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常储常新这一基础原则,对各类物资的储备需求、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进行灵活划分,形成不同的储备轮换和更新机制。并事先做好物资的分级分类管理,对各种物资的最佳轮换时间进行确定。综合考量物资储备的成本、储备价值损耗以及功效的发挥限度,明确物资储备策略。运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形成物资储备的更新机制,构建出结构更为完整、更加完善的储存流通系统。

此外,还需要完善物资库存的逆向循环机制,避免物资库存的过度消耗。建立对资源的预警反应的即时预警反应体系,保证物资能够在可控消耗的范围内,得到再利用。结合以物质循环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需要培养社会大众的风险意识,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及时观察、分析,基于不同角度制定出物资轮换策略,以加强应急物资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的市场调节水平。

(四)提升应急物资管理整体智治水平,深化应急情景功能应用

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构建并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风险分析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场景仿真系统,继续开展应急物资储备的硬件研发。尤其是需要推广风险数字地图的使用,构建出可以覆盖我国多个城市的应急物资风险感知网络系统,提高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物资供给和应急处置救援效能。并与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自主研发军地联合储备管理体系,以确保军民联合储备调度体系可以满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的应急物资供应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物资信息标准,为其赋予代码,以保障社会力量、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明确区域物资的具体供应需求,保障物资储备工作可以更加可视化、标准化及科学化。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物资监控管理平台,强化对紧急物资产能、储备生产调度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督,并与紧急事件指挥平台相结合,保证在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物资的供应水平。另外,还需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强化对应急物资社会维度的数据信息统计和采集,利用应急场景模拟功能,提高实际的应急管理水平,从而增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经验,并与互联网的高科技相融合,构建具有虚拟场景的物资化存储环境,进行预实践演习,对资源调配进行预先模拟,为后续的应急救援奠定有力基础。

(五)按照“风险-情景-任务-能力”主线完善应急物资预案

对于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来说,其面对的风险较为复杂且多样,传统的应急管理医院无法应对新时期有可能突发的事件作出应急对策。因此需要在事件发生之前,构建出更为全面系统化的应急情景预案,以有效地应对突发风险,改善在应急事件出现之后的响应进程。并借助于风险评估,明确出现事件之后的物资供应关键任务以及能力提升策略,是目前在对应急预案进行编制时的主要方向。需要综合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的不同场景,对预案进行规划和编制,明确预案制定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条件。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的运用,并综合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现实案例,对预案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应急预案储备库进行实时更新,确保可以情景再现,有备无患。

结论

综上所述,近些年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国内外频繁暴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及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在总结过往经验的条件下,具有前瞻性眼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管理标准化体系,明确建设原则,并围绕物资储备目录、多元化储备体系、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应急情景功能运用以及应急物资预案五个层次来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有效性,尽量减少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对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储备公共卫生物资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被偷的救援物资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救援物资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