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2023-09-19顾忆
■顾忆
说起《夫妻双双把家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唱几十载。正是脍炙人口的曲调让全国人民知道了黄梅戏;《谁说女子不如男》又让几代的男女老少认识了豫剧;《甘洒热血写春秋》《智斗》又让人记住了京剧;央视春晚将苏州评弹和陕西秦腔的有机组合,让亿万观众对古老非遗产生共鸣。一首曲带红一部作品,一部作品辉映非遗,来自民间升华为非遗项目的艺术瑰宝又传向了民间,相得益彰,互为作用。在江南一带,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之一的锡剧,也诞生过不少优秀的曲目,譬如《红花曲》中“一峰更比一峰高”,折子戏《双推磨》中的“推呀拉呀转又转”,不仅老少传唱,还被滑稽戏和苏南其他剧种引用借鉴。作为经典曲目,在网络上和新媒体制作中的传播也是经久不衰。正是地域基础和群众基础,戏曲音乐有广泛的传播性,有的还被改编为戏歌,广为传唱。如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将戏曲音乐与非遗传承结合起来?在当下形式和流行文化的裹挟冲击下,戏曲音乐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好的音乐是最能直达人的心底的。好的戏曲音乐同样如此。非遗的传承一般觉得有时间、年代、趣味、历史、认知等因素的阻隔,包括思维。这些都能伴随着一定的载体,让人与传统文化交融。故宫乃历史上的皇家禁地,深宫大院,尽管开放,但还是令人感觉深深的距离感,厚重的年代感使得其与现代的年轻人似乎有着间隙。但是2019 年开始的故宫文创,一下子成为突破与典范,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故宫由此也成为文化和现代潮流的结合点。600多年的故宫,越活越年轻,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文创IP。我们的戏曲音乐是否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借鉴呢?
当然,就传承“非遗”戏曲的路径而言,除了专门的专业的接班人外,能够调动社会关注并且注入活力因子的,包括通过建设戏曲服饰博物馆、专业团体在特定场合特定时段举办的具有互动效能的现场秀、体验日等,都是办法和手段。但是,从感官到内心接受,或者说喜欢,最直接拉近受众与“非遗”戏曲距离,并且起到传播作用的还是与之相关的戏曲音乐。许多人都普遍认为戏曲音乐所依赖的唱腔、唱段,年轻人不会接受,适合老年人。
2022年5月初,央视文艺频道的专题节目《我的艺术清单·茅威涛专辑》中,讲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戏曲传承”的话题时,茅威涛专门讲到昆曲《牡丹亭》的传播,特别提到青春版非常受到年轻人喜欢和追捧。其中重要的就是戏曲音乐。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和越剧非遗传承人的茅威涛认为,戏曲音乐比起戏曲服饰,更具有大众特点,传播成本低、效率高,普及率高。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位识别度相当高的“国乐网红”,方锦龙在改编许多民乐作品时,都融入了戏曲音乐的元素,在广东卫视、安徽卫视的国乐大典节目演出中备受关注。传播的内容已经不限于戏曲非遗,而是延伸到乐器非遗以及演奏技艺的非遗。就这个意义来说,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艺术张力和艺术活力起到了一般手段起不到的作用。方锦龙先生在评价这个效果时曾说,我觉得别人叫我“大师”“网红”,这都不如民乐“出圈”重要。据此延展,我们说戏曲音乐的“出圈”对于戏曲非遗传承的助力时不我待。
“非遗”传承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面一起形成共识,才能使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这里面需要承担传承具体任务的专业团体、行业人士、媒体有更多的智慧和贡献,这也是经过时间检验,命题提炼,综合施策的健康发展良方。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拿出专门的预算费用,或者出台专门的鼓励政策,激励承担传承具体“非遗”任务的戏曲音乐专业团体、行业人士有更多的创作,同时加大传播的力度。有意识地引导每年有几部作品参与省级、国家级的专业评比和展播,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使之成为与城市“硬实力”对应的“软实力”参数。其次,担负着“传承任务”的专业团体,要积极作为,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专业所长专心创作,提高站位,从对历史对专业负责出发,用每年的目标去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积极整理、消化和再吸收历史遗存中的精华,进行与时代结合与受众需求结合的再创作,从而达到进一步用戏曲音乐作品推动“非遗”传承的作用。从2008 年开始承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传承的无锡锡剧院,近年来不断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子,利用锡剧艺术中心(锡剧博物馆)每周举办面向市民游客的演出,定期开展艺术沙龙、戏妆体验和写真拍摄等活动,让大众欣赏非遗、走近锡剧。今年开始,还与无锡报业、无锡广电两大传媒集团联合推出民俗24 节气短视频,由锡剧演员出镜、用锡剧一些旋律悠扬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推送后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转发,由此也引发了锡剧作为“非遗”的“热度季”。
与此同时,社会部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寻找与“戏曲音乐”的结合点,以此来参与完成对城市“非遗”传承的共同行动。无锡市锡惠风景名胜区、薛福成故居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他们积极邀请无锡锡剧院共同举办折子戏和江南丝竹赏听会,动人的扮相动听的曲调,加上美丽的园林景色,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和网友前往,并通过手机朋友圈把“非遗”文化传向四面八方。无独有偶,常州市东方锡剧团是个群众文化团体,他们一直因为自己的喜好传播着锡剧,利用工余,把厂房车间作为剧场和舞台,闻名整个常州市。来自周边的观众说,因为她们传播的“非遗”好声音,我们喜欢上了锡剧。由此引申,作为有着深厚“非遗”戏曲土壤,当地的少年宫等少年教学基地,能否在民族乐器兴趣教学中插入一定比例的戏曲音乐内容,以起到引导并帮助理解的作用,使得“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可以兼容戏曲唱段与影视作品,以避免单纯学习的枯燥,增加趣味性,使之兴趣盎然,起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发展的眼光着力培养年轻观众和听众也同样是重要一环。江南一带“非遗”戏曲音乐资源丰富,江南丝竹本身就有着与戏曲割不断的血脉关系。譬如苏锡常,诞生过阿炳、刘天华这样的音乐奇才,他们的作品享誉海内外,一些作品也被引用到“非遗”戏曲中。是否可以由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由一些专业性人员组成的协会实施,举办组织全市性或片区性的戏曲音乐、民族音乐会,有意识地做到推广、提高,提升“非遗”关注度和发现青年英才的几率。同时也可组织有关沙龙,探讨研究,加深大众对戏曲音乐的了解和理解,从而使得非遗传承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倾听群众对“非遗”传承的献计献策。
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应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和引导作用,联合研发解读与赏听类的音频与视频、文字传播等。联合举办“我是非遗传承人民间大使”评选,有意识地引导民乐爱好者演奏戏曲音乐,让不同的爱好者用各种乐器演奏耳熟能详的戏曲音乐,发挥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传播作用,为戏曲类“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推波助澜。开展有奖征集,利用戏曲音乐谱写适合地域传播的戏歌。例如现在很多当地新媒体用方言传播作品,无锡话“再别康桥”一出来就是10万+。天津快板传递抗疫精神,转发者无数。
最后,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与地方戏发扬推广同步的戏曲音乐研究机构,发现和培养戏曲音乐的研究人才,演奏人才。譬如无锡锡剧戏迷协会已经拥有上万人的队伍,遍布苏锡常及周边地区,与之相辅的戏曲音乐传播与发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天时地利人和。
综上所述,戏曲音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项抢救性工程。一方面传承发扬传播“非遗”,另一方面也要整理挖掘老一辈戏曲音乐工作者的成果,过去因为忽视而逐渐淡忘甚至遗失,前辈创下的曲牌曲调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适逢文化繁荣的新时代,做好这样的工作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地方戏曲音乐是中华戏曲宝库中的一颗颗珍珠,我们有责任让它发出璀璨的光芒,为丰富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非遗”宝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