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永流传
——浅析扬剧《百岁挂帅》

2023-09-19梁红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杨家将扬剧挂帅

■梁红

扬剧《百岁挂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剧目。自1959 年首次公演以来,至今已有60 多年的历史了。从王秀兰、高秀英、华素琴、蒋剑峰、蒋剑奎、杭麟童、张瑞泉等第一代演员,到吴慧明、朱余兰、刘荣兰、徐润民、杨国柱、耿典夫、王坚强等第二代演员,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演员在演这部经典剧目了。这部剧目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百岁挂帅》已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检验,还被京剧移植改编为《杨门女将》,且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为扬剧保留了经典剧目,还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扬剧事业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更为关键的是,这部经典剧目,至今仍然是观众最喜爱看的扬剧经典剧目之一。

《百岁挂帅》取材于我国民间文学《杨家将》。杨家将是我国人民群众非常熟悉和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们的事迹最早见于《宋史》,800多年以来,先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说书艺人编为话本,戏剧家又写成了杂剧。中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多种,可能大部分剧种都演过“杨家将”的故事。众多的戏曲剧种为什么会选择演“杨家将”的故事呢?我想是因为,八百多年以来,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在很大范围内,为中国老百姓所传颂,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也会在说书艺人的艺术传播中,赞扬他们“忠烈武勇”“智勇善战”。“杨家将”们,能与“士卒同甘苦”,且“屡立战功,所向无敌”。“杨家将”永远都是中国老百姓百听不厌的故事、百看不厌的戏剧,也永远都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这么好的故事和题材,中国的戏曲剧团,现在也包括电影和电视剧,自然就会选择进行再创作、再创造。但是,不管是《宋史》也好,民间文学《杨家将》也好,要想改编成舞台表演艺术,且还要符合剧种的标准、特色,给予剧团演员表演才能的发挥、满足戏剧观众的欣赏口味等,这就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剧团领导们做出艰难和正确的选择。

看过扬剧的人都觉得扬剧曲调丰富,做工身段与排场繁复。扬剧和江苏省其他剧种,比如锡剧、淮剧、柳琴戏等相比,保留的遗产要更多一些,所能够表现的方面要更广一些。扬剧的发源主要来自花鼓戏和香火戏,以及扬州的清曲。扬剧既能演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风情小戏,又能演宫廷大戏,以及程式性很强的武打戏。由于这个剧种的丰富性,同时,又有行当相对较全的各具特色的优秀演员,所以,选择“杨家将”这个民间故事,作为剧种的舞台上演剧目,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然而,“杨家将”这个题材,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故事跨度较大,如何选取符合本剧种、本剧团特色,使本团众多优秀演员都能获得展现,且又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这就必须对“杨家将”这个宏大的题材进行取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扬剧还没有作为一个正式剧种而存在的时候,一些扬剧戏班子也曾经演过一个幕表戏叫《十二寡妇征西》。虽然也是扬剧的一个传统剧目,但也有几十年不演了。据史料记载,《百岁挂帅》的编剧吴白陶、石增强、蒋剑峰和石来鸿,在商议创作《百岁挂帅》这部剧的时候,就是受到“杨家将”中《十二寡妇征西》的灵感启发。但是,《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内涵,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是当时的主旋律。据前辈们回忆,在当时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的领导和指导下,确立这部剧应该在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下,着重描写内部矛盾的解决。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杨家与朝廷宋皇的矛盾是一贯的,杨宗保前线殉国,杨家壮丁全部牺牲,更加对朝廷宋皇寒心。同时杨家本身全剩下老弱孤寡,出兵确有困难。报国与留后在杨家的内心是矛盾的。在朝廷这一面,宋皇既需要杨家又不信任杨家,也是矛盾的;同情杨家的大臣,如八贤王,对宋皇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是错综复杂的,但要写得简明扼要。要表现杨家虽然对宋皇寒心,却能以国家为重,终于释弃私怨,摆脱困难,出兵抵抗外患,这个戏就有了教育意义,有了崇高情怀,有了精神境界,也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戏的主题思想确立了,但是戏剧结构和情节设置也是要进行选择和取舍的。一个戏的成功与否要看它的戏剧性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正确的主题思想。戏剧性产生于矛盾,矛盾越深刻复杂,戏剧性越强,观众就越喜爱看。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根据民间传说发展的规律,将原始故事予以适当的增减,充分体现“古为今用”的精神。“杨家将”虽也见证于历史,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都是实有其人,但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有一个规律,即原始故事的基本精神不变,而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说故事的人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和安排,使故事更加丰富,更符合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情感满足。

八百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在美化、理想化杨家将,使他们成为民族英雄的典型,所采取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以吴白陶率领的编剧团队,在整理、改编并创作《百岁挂帅》这一剧本时,在历史条件允许下,进行必要的删除和增益,从而进行加工提高。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寿堂”这场戏,当老太君听到杨宗保阵亡的时候,整个杨家是伤感有余,悲壮不足。后来,经过多稿修改,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化悲痛为力量”的戏剧性结构转换,同时,又把原来的大夫人挂帅,改为百岁老人佘太君亲自挂帅,不仅使得由佘太君率领全家上阵显得比较合理,更因为百岁挂帅可以更好地突出爱国主题,加强浪漫主义色彩。在发兵之前,增加穆桂英与杨文广母子校场比武这样一个情节,一方面为了解决杨家所存在的最后一个矛盾,即报国和留后的问题,一方面也为了在舞台上创造乐观愉快的气氛,营造出杨家一代胜过一代的精神力量,使观众逐步从压抑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发出欣然的欢笑声。接着佘老太君祭刀出兵,便更容易收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在全剧的最后,又让杨文广以令公金刀亲手劈死王文,也是为了达成杨家后继有人、英雄辈出的效果,给观众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

《百岁挂帅》是一部群像戏,主要由几个部分的人物组成,一是剧中的四代主人公形象,即百岁老人佘太君,佘太君的儿媳柴郡主,柴郡主的儿媳穆桂英,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二是杨家天波府中的众寡妇们,以及焦、孟二将;三是朝廷宋皇,以及大臣八贤王和范中华等;四是西夏王文率领的众将兵等。

当年,江苏省扬剧团选择创作排演《百岁挂帅》,现在来看,决策者是有战略眼光的,一是弘扬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二是调动了全团的创作能力和创作力量,三是激发了全团各行当演员的表现才能,四是使戏曲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充分展现,五是将扬剧这个地方剧种的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从创作实力上讲,全团最强的编剧力量形成合力,吴白陶时任文化局副局长、南京大学教授;石增强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石来鸿是黄佐临的学生和著名编剧;蒋剑峰是著名演员兼编剧。导演孔凡中是当年全省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作曲陈大奇是当年著名的戏曲音乐作曲家。乐队指挥是王万全,是当年省扬剧团戏曲乐队的灵魂人物。佘太君的扮演者王秀兰是扬剧界著名的老旦演员,表演大气沉稳,由她创作的王派大陆板,在剧中留下了经典唱段。柴郡主的扮演者是高秀英,扬剧界的领军人物,由她创作的高派声腔,特别是堆字大陆板,也在剧中留下经典唱段。穆桂英的扮演者是表演艺术家华素琴,华派艺术可谓文武俱佳,由她创作的华派声腔,在剧中“登高丘”的唱表中,形成了经典唱段和表演程式。扮演杨文广的张瑞泉是文武兼备的娃娃生,在剧中“校场比武”一折中,创作了经典的戏曲程式化表现手段。另外,像林玉兰、石玉芳、周小培、蒋剑峰、蒋剑奎、杭麟童等,都是扬剧界最著名的老生、小生、小丑、花脸等行当的表演艺术家。《百岁挂帅》也可以称得上是扬剧界的群英会,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后,更是在全国文艺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最为辉煌的时刻,更是进京到中南海为中央第一代领导人献演《百岁挂帅》,不仅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对《百岁挂帅》的亲自指点。《百岁挂帅》传承到我们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百岁挂帅》将因为这部剧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而永不过时、永远流传、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杨家将扬剧挂帅
登雁门关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我不挂帅谁挂帅》教学设计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杨家将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仪式与杂剧《昊天塔》为中心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走近扬剧 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