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湘潭地区花鼓戏班的现状分析

2023-09-19文芷菁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花鼓戏湘潭市湘潭

■文芷菁

花鼓戏是湖南省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可根据舞台语言的不同将它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醴陵花鼓戏六大流派。其中,六大流派之首的长沙花鼓戏又能细分出多个“路子”,如湘潭路子、宁乡路子等;湘潭路子(湘潭花鼓戏)在长沙花鼓戏中影响较大。它以湘潭官话为舞台语言,从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中汲取养料发展起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研究还没有系统而完整的资料、文献。因为它只是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长沙花鼓戏下的一个路子,所以有关它的记载只是在与长沙花鼓戏有关的文献中潦草而粗略地提及过。并且湖南花鼓戏的构成要素非常多,器乐、唱腔、舞蹈、念白等等,而戏班正是这些要素的集合体,研究戏班,则能起到“窥斑见豹”“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其次,湘潭花鼓戏现在的发展情况和境遇并不景气。它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观众的关注,更需要对症下药,从集演出、编排为一体的花鼓戏班入手,分析其现状并给出合理建议,以求湘潭花鼓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能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在众多花鼓戏流派中,湘潭的花鼓戏在演出风格、个性特征上尤为独特。这正是因为湘潭地处湖湘三角区域,有着自古以来载歌载舞的民风。再加上受到地域文化(如湘剧、湘中山歌、湖南民间小调等)的熏陶,以及周边地区的一些艺术形式(如长沙花鼓、衡州花鼓等)的渗透。劳动者出身的艺人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将这种品格注入艺术创造中去,使得湘潭花鼓戏在逐渐形成了演唱方式上重小调、善歌舞,表演风格上清新、活泼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个性特征。

结合史料记载以及龙华先生的详细考证,湘潭地区花鼓戏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社会局面稳定,湘潭地区码头运输络绎不绝,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为花鼓戏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花鼓戏在时间的长河中,深受农民的欢迎喜爱,不断完善自身演出方式和艺术特征:从最初的一丑一旦发展到“三小”(小丑、小旦、小生),从最初的2—3人的小体量发展到7—12 人的戏班子,从民间地头表演的地花鼓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舞台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里,花鼓戏迎来了它的“花期”。1950年,湘潭县文艺工作团的花鼓戏工作者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了《刘海砍樵》《补锅》《小姑贤》等一系列的传统经典剧目,同时上演了解放后湖南省第一个大型现代戏创作剧目《柴山恨》。内容有新意、题材有创新的现代花鼓戏受到了广泛欢迎,也大大促进了湘潭花鼓戏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全面的变革与提高;1955 年,湘潭市和湘乡市先后吸收民间花鼓戏剧团,改编成立市、县花鼓戏剧团。到了60 年代,全湖南省自营花鼓戏剧团多达三十多个、国营花鼓戏剧团5个,仅湘潭县(市)就有1家国营花鼓戏剧团,14家自营花鼓戏剧团。在当时,湘潭稍大一点的乡镇都会有自己的剧场,可容纳约600-1000 名观众。剧团在一个乡镇剧场的演出,常常是连演一二十天,每天演三四场,且场场满座;80 年代的春晚上,李谷一老师与姜昆老师演唱的《刘海砍樵》更是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花鼓戏的魅力。1983年,地、市花鼓戏剧团分别改为湘潭市花鼓戏一团、二团。1985年,市一团、二团合并为市花鼓戏剧团。至此,全市有花鼓戏剧团3个,共计250人。

无人预料到辉煌的背后是走向没落,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虽让花鼓戏唱响了大江南北,但其全新的娱乐生活方式也对地方戏曲这种需要现场观看、耗费时间的艺术造成了巨大冲击,从业者们被迫走上转型道路,整个行业被逼进行改革突破;至此,湘潭市的花鼓戏戏班和演出剧场关了一家又一家,失去了演出场地的花鼓戏剧团也只能接一些偏远地区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如今的湘潭人民想要在自家门口看一场花鼓戏可谓是难上加难。然而殊不知,越是如此,整个花鼓戏行业就越缺少观众。越缺少观众,花鼓戏就越不可能“东山再起”,陷入了一种负面的死循环中。

湘潭花鼓戏这一历史悠久而具有乡土风俗的地方剧种,两百多年以来深深扎根于湘潭这片热土上。它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落实,于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笔者走访了湘潭雨湖区的两家花鼓戏剧团,将其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前者由原湘潭市歌舞团、市花鼓团、市湘剧团合并重新组建而成,也是湘潭市级唯一一家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湘潭市花鼓戏艺术剧院。剧院坐落在优美的雨湖公园背面,面朝湖水,环境优美。尽管剧院的整体设施和排练厅稍显陈旧,但经笔者的多次到访和采访发现,剧院的管理井井有条,演员年轻、认真刻苦,团里的艺术氛围十分浓厚。而后者则是由民间退休老艺人自发成立的组织,例如红杜鹃花鼓戏剧团等。红杜鹃花鼓戏剧团的演员由一批55岁左右的退休花鼓戏演员和热爱花鼓戏、热爱歌舞的阿姨叔叔们组成,尽管年龄较大,但配置齐全。舞蹈演员、乐器伴奏者、歌唱演员“五脏俱全”;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排练厅是闲置的空租房,因没有签署合同正式租赁,故而灯光都是靠自己从其他店里牵电线。

像此类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花鼓戏剧团,湘潭市区内还有几家,但规模、演出频次还是以红杜鹃花鼓戏剧团为大。主要的问题是:第一,观众流失严重。正如上述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视频媒介的兴起,像花鼓戏一类起源于田间地头的艺术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表演场所。花鼓戏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再不复以前那样随处可见花鼓戏、人人都爱看花鼓戏的盛况场景了。其次,花鼓戏语言的乡土性更是在现今不熟悉湘潭土话的年轻人中竖起一道无形的“语言高墙”,当下的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恐怕也只有《刘海砍憔》中的著名唱段。第三,演出机会稀少,观看的渠道少。笔者为了调查想进剧场看一场花鼓戏演出,但了解后发现,像艺术剧院他们几乎没有排场演出了,都是节日期间下乡去各大景点进行惠民演出。也就是说与现有的京剧园子、相声馆子不同,花鼓戏现已没有了自己的演出“根据地”,只是剧团受到某个景区的邀请,在路边搭个台子进行演出。就像舞者们呼吁观众进剧场去看舞剧一样,现今,整个湘潭市、长沙市加起来能真正进剧场去看花鼓戏的剧院只有一家——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更不用说这一家剧院只有节假日才会排场演出,而且只能现场购票等许多不利于吸引观众的条件了!第四,演出方式混杂。据笔者了解,湘潭市花鼓戏艺术剧院的惠民演出不单是只演花鼓戏一种艺术,还兼演歌舞等,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只演花鼓戏剧目了。甚至就连惠民演出中的花鼓戏剧目也只是取整场戏中的一个小折来演,可以看出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纯粹的、大体量的花鼓戏不再能吸引到观众的驻足,只能被迫改变演出方式。第五,剧团人才缺失。在花鼓戏辉煌的60年代,全省的花鼓戏剧团多达三十多个,从事花鼓戏的演职人员更是数不胜数。在当时,湖南省艺校(现湖南省职业艺术学院)、各市级艺术学校都有开设专门的花鼓戏专业,为各地剧团输送人才。而在最新的2021年招生计划中,湖南省职业艺术学校开设戏剧系戏曲表演(花鼓戏方向)仅预计招收25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花鼓戏的岗位不再是以前的“香饽饽”,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花鼓戏、从事花鼓戏相关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花鼓戏剧团缺少年轻的、新鲜的花鼓戏“血液”。

关于改变湘潭花鼓戏现状的一些建议:首先,加大网络媒介宣传,定位观众群体。既然当下的花鼓戏剧团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那么不如考虑一下更节约成本、节约时间的“网络平台”。理由有三:第一,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将经典的花鼓戏片段进行剪辑、宣传,让大众都可以在繁忙过后的片刻闲暇都能看到花鼓戏。第二,比之喜爱看花鼓戏的老年观众,不如尝试让花鼓戏更贴合有消费能力的年轻观众,网络媒介正是一大宣传渠道。第三,在此之前,并非没有花鼓戏通过网络传播的优秀案例。早在2012年,廖佳琳就通过一首花鼓戏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火遍大江南北,让大众了解到了花鼓戏唱腔的魅力。其次,鼓励花鼓戏进校园。社会就是一个个的人类小群体,除开挽回观众个体,将花鼓戏带进社会群体聚集的“组织”(如学校、企业等)也可以是一种途径。小、初中学校设立相应选修课、花鼓戏进校园,开设舞蹈专业的湖南高校挖掘花鼓戏舞蹈素材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达到了普及效果,又给年轻孩子们灌输了花鼓戏的相关知识,在他们心中留下小小的火苗,鼓励他们学习传承花鼓戏这个宝贵的、本土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花鼓戏中的舞蹈素材,可以借鉴我国许多民族民间舞蹈的保存方式,将其进行提炼整理为表演性舞蹈组合,也给湖南地区的舞蹈增添一抹地方特色。再次,鼓励精品剧目创作。在与湘潭市花鼓戏剧团的团长聊天时笔者发现,近年来剧团并没有停下创新发展的脚步,反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创作出了像《齐白石》《战地黄花》等蕴含湘潭本土文化底蕴的大型剧目,享誉全国;前者以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生平故事为题材,以湘潭特色花鼓戏为表现载体,结合湖湘地区本土民歌、乡谣以及现代时尚音乐等艺术元素,立意清晰、结构合理、雅俗共赏,充分彰显了湘潭地域特色和民俗民风。《齐白石》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中,荣获了湖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田汉大奖”,这是对湘潭地区现代花鼓戏创作的一种肯定。后者《战地黄花》更是在《齐白石》的创作经验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尝试、大胆创新。从筹备初期该剧就得到了湘潭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湘潭市委宣传部、湘潭市文体局牵头组织。同样该剧的创作团队也是群英荟萃,不仅有湘潭本土优秀艺术力量,还请来了省内外著名的花鼓戏导演、演员,如国家一级导演童晓阳、国家一级演员李鸣等。《战地黄花》前后经过了两年多的精心推敲打磨,最终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上,斩获田汉新创剧目奖、田汉编剧奖、田汉导演奖、田汉舞美奖、田汉表演奖五大奖项。

不管是民间自发的团体,还是市级的剧院,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将湘潭花鼓戏带进大众的视野。就连自发成立的红杜鹃花鼓戏艺术团,在采访了解后发现他们都在尝试自己写剧本,将花鼓戏与现代故事、现实题材相结合,来为它谋求一份发展。笔者认为,抓住现代花鼓戏改革这一机遇,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丰富花鼓戏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段,拓展创作表达视野,大众一定会关注到全新的、优秀的、高质量现代花鼓戏作品,花鼓戏一定会以全新的傲人姿态重返舞台。

猜你喜欢

花鼓戏湘潭市湘潭
湘潭市:感悟百年党史,践行初心使命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市老年大学学员作品 展示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