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创作分析研究
2023-09-19曹薏林
■曹薏林
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一定是有深刻内涵的,只有其意义深远,才能经久不衰。且《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舞剧与文学日益紧密的联系,也增强了舞剧的文化内涵,发扬了我国舞剧发展中的优秀文化传承特点。以赵明编导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为例,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一直围绕着“情”而展开,这种新颖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开始被后世关注和采用,并影响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自《红楼梦》流传以来,“红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研究的学科,小说在戏曲、文学、影视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舞剧的叙事结构同小说的叙事结构一样重要,舞剧也有其清晰的戏剧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和矛盾冲突。叙事结构的选择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影响观看舞剧的渐进感。在赵明编导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中,能看得出他想用舞剧的形式对文学巨著《红楼梦》用另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去演绎它的深厚文化感,不遗失其内涵、不简化其盛大、不避免其冲突,旨在用民族舞的语汇去表现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所以他为了贴近原著的目的,选择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也就是线性叙事结构——即其人物的行动和舞蹈场面的结构方式是根据舞蹈作品的情节事件发展的过程安排的。这种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方式符合观众在传统小说中的阅读习惯,这种波浪式的事件发展可以带来情节上的刺激。但是赵明并没有完全去进行一种复刻,他还加入了他对中国舞剧的思考以及他在舞剧编排上的心得,使得这部舞剧有着既贴近原著又别具匠心之感。在表现黛玉得知宝玉结婚的悲痛之情时,赵明选择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进行交错组合成同一幅画面在舞台上同时呈现的方式。这种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红与白、悲与悦的反差。突出了大婚的弥漫贾府的喜庆以及黛玉失望抑郁而亡的遗憾。且这部舞剧在选角和服装、道具上的安排与电视剧的《红楼梦》的视觉效果都可相媲美。
编导选取了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海棠诗社、宝玉受贾政毒打、王熙凤密谋骗婚这几个重要的情节点去串联整个故事。既还原了经典又可以清晰地交代事件进程。编导赵明依旧选择宝玉、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为一条主线,但对这个悲剧进行了处理,最后在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的幻界中,宝玉与黛玉终于能够相守,圆了大众都希望看到的美好爱情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真挚。而且整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本就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人物,剧目透过他们的生活和遗憾来表现世人皆有所不得的悲伤和与世俗顽强抵抗的反叛精神。
赵明编导的这部《红楼梦》题材的舞剧,在整体风格上侧重于写实的还原,贾府的风光无限、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主要通过对人物服饰、舞台造型、角色塑造上来体现。“说奇缘,风月无边。此梦谁人解,痴情奈何天。”在音乐上,京剧戏曲唱腔在舞剧音乐中的体现,第一次出现在序幕和一幕一场的交界处。这里既映衬了整个红楼梦的痴情无解基调,又给了一个说奇缘的引子,为红楼梦的故事蒙上一层真与假的面纱。第一幕是林黛玉进贾府,整个舞台金碧辉煌,背景为金色雕花、祥云纹饰样的建筑样式,用金色系的步摇头饰和锦缎去衬托贾母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世家老夫人形象。利用漆红色的云纹台阶把舞台拉成高低的纵深感,展现了贾府的门楣光大、富贵无边。每一舞台设计都是撑起整个台面高度的,给人尊贵威严之感。符合原著中贾府的挥霍无度,让观众只一眼就看到这个家族初始的辉煌。群舞中贾府女眷的宽袍舞袖,加之队形的交错与起伏,营造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也不禁让人落寞一大世家为何最终家破人亡。
刘姥姥进大观园,首先利用市集上的纷繁热闹来烘托贴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玩乐,色调也采用比较多样的红暖色调。进入贾府会见王熙凤和贾母时,则换成金色为主调,雕花香炉和落地鎏金花瓶都采用的是夸张放大化了的道具,避免了用众多仆人群演来烘托哑剧效果的场面,不用背景板式的人物衬托,只用道具就展现了贾府对于刘姥姥来说的威严和富贵。
宝玉被骗婚这一段,背景采用无数个红色灯笼规则排列形成背景,数量的庞杂足以展示贾府上下皆庆此婚缘的喜悦。编导利用舞台的高度将做成花轿样式的平面绸缎高高挂起,并由轿门的底端延伸出一条红毯至舞台地面,形成花轿在远处不断递进的动态。当婚礼开始,花轿降落至地面,演员从幕布中穿过而出,设计精妙而灵巧,避免了繁重的花轿道具,又赋予了舞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构思极为新颖。
在舞蹈语言表现情节的舞剧手法上,有很多舞蹈无法并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许多舞蹈作品空洞无意义,徒为炫技的工具。但是在赵明编导的舞剧《红楼梦》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流畅连贯、富有情绪性的观赏性舞蹈技巧,但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会发现这些动作技术技巧的出现却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在第一幕中,宝玉出场时编导设计了一连串的大跳、凌空跃、串翻身等具有高强爆发力的跳翻型动作技巧,这种动作变换的瞬时性、跳跃翻腾,充分表现了宝玉的胆汁质人格。他的动作迅速有力,精力充沛、具有外倾性。无须语言的描述,只通过这样的技巧型动作,就表现了贾宝玉的放荡不羁的富家公子形象。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篇章中,刘姥姥作为推动宝玉、宝钗姻缘的一个重要线索,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着推动作用,赵明编导设计了刘姥姥和板儿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热闹、轻松的氛围,在舞蹈语言上,刘姥姥和板儿的动作设计,主要是以㧟脚为主,整个动作风格呈现出滑稽、幽默、诙谐的基调,凸显了未见过世间繁华色彩的贫穷百姓形象。在这种语言设计上,有一些类似于早期的芭蕾舞剧,编导为正面人物设计为飘逸、高尚的古典芭蕾,让反面人物跳低舞,例如一些较笨拙的动作。但在舞剧《红楼梦》中,并没有刻意地分出积极作用的正面人物或消极作用的反面人物,在设计人物形象时,没有刻意贬低丑化,而是在人物身份基础上作出较为贴合人物的动作设计,刘姥姥的动作虽然哑剧成分较多,也借鉴了一些木偶戏的动作,但对于观众来说非常贴合她的质朴与笨拙,为整个舞剧插入一段轻松的喜剧片段。
对于民族语汇的融合,有许多群舞片段突出运用了云南花灯的轻盈、俏皮、活泼来塑造贾府侍女们豆蔻年华之际的少女形象;运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跺泥步、山膀等动作来塑造古代贵族公子们的潇洒恣意;运用东北秧歌的喜庆和灵活多变的动作幅度来表现宝玉大婚全府上下的欢乐庆祝。尤其是在双人片段,无论是宝玉、黛玉,还是宝玉、宝钗,编导都吸收融汇了芭蕾舞剧中在双人舞上的成就,使整个舞段柔和、流畅,空间位置变化巧妙,在肢体接触中加入古典身韵动作消除了双人舞刻意开始的生涩。赵明在《红楼梦》的编排上,可谓处处细致探究与打磨,舞蹈语言始终为表现人物形象、烘托情节服务。
全篇舞剧中,令观众觉得舞蹈之美尤甚的舞段,当属海棠诗社一章。舞蹈音乐以古筝的清丽音色为主,突出了诗社的文雅之气,舞台布景设计的小桥、绿竹,营造了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氛围。群舞以菱形的舞蹈画面出现,有蔓延流动之感,辅之以白纱舞服得轻盈飘逸,宛若仙子降世般灵动。突出了文本人物所处的环境,造就其追求高雅洁净的情感外化形态。舞段中的舞蹈道具的运用乃点睛之笔,编导选择扇子为道具并在扇上题诗以表明场景意蕴。这种扇面作画题诗开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文人墨客恣意挥洒的诗情使得扇子的价值从实用、美观的功能外又得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升华。此处使用题诗扇,既点明中心主旨,又增强了情节的可舞性,扇子在古时亦是一种赏玩的物件或是象征身份的媒介物。用舞蹈的风格性特征去表现不同人物所作诗句的风格。以“舞诗”代替“颂诗”,使“诗句”化为舞动的肢体,巧妙运用了舞蹈的艺术特征。舞蹈中所用舞扇,在材质上多以绸质为主,可以突出飘逸潇洒之感,亦是舞者肢体的一种延伸,合扇时长而笔直的扇柄也代替毛笔的形状,一物多用,构思精妙。
编导在选角上是非常考究的,似傻如狂生得好皮囊的潇洒宝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柔婉黛玉;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闺秀宝钗……每一位人物一登台即由内而外地展现了自己所表演的形象,从演员气质本身就贴合人物,而不是依靠大环境的渲染才能让观众读懂这是谁。性格的不一体现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所以在“舞诗”时,编导所编排的舞蹈语汇是以其人物的内心性格与情感出发的:宝钗的舞蹈语言灵动大气、节奏动律鲜明,注重细微的动作衔接,有着与人物相匹配的心思细密稳重之感;宝玉的舞蹈语言活泼生动,展现出他不愿流于世俗的张扬,无畏于表达自我的勇敢,动作以难度较高的“跳、翻”技巧为多,突出了舞蹈演员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不从突兀的炫技出发,而是更贴合地塑造了宝玉的形象;黛玉“舞诗”则重在舒展,肢体的控制力、柔韧性把黛玉优柔寡断、思绪缠绵不断的性格演绎得恰如其份,她不在意是否舞出了华丽的辞藻,只在意有没有达到她心中的意境,舞出那份“遗世而独立”的清冷雅致。
“花溅泪、鸟惊心,人伤春、物非昨,是非今、人断魂。”京剧唱法的哀婉唱词一出,不禁让人联想至黛玉对花落飘零命运的触景伤情。舞台瞬间腾起干冰的烟雾,整个舞台笼罩在一种梦幻的氛围中,舞台铺满落下的桃花雨,黛玉搭着锄头,接过流动而来的花篮,真切再现了感伤花之陨落的别思愁绪,那种花与黛玉同病相怜的缘分让观众为之惋惜。编导在此处的舞蹈画面设计别具匠心,群舞“花儿化身”的演员们将侧躺在地的黛玉形成圆圈之势包围,并跟随而卧,在视觉上形成了黛玉栖身于遍地落花之中,是黛玉葬花还是花葬黛玉,这相连的命题引人感叹。“黛玉葬花”无论在原著书中还是舞剧中,都成了极为经典的段落。由这一舞段去表达对林黛玉命运的思考,舞段的唯美性没有成为编导唯一的创作角度,仅烘托意境的填充时长、切换画面式群舞是无法起到表达舞剧内涵的作用的,只有始终将人物塑造的内心世界作为主题,才能用以花掩人隐喻出黛玉这朵芙蓉被大观园的无数花朵所包围而了此一生的结局。艺术作品就是要有值得推敲与细品的特性才能长久地保存而不被时代思潮冲刷流去。
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舞蹈编导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文本内容作为舞蹈的创编基础,这一文本的选择要具有恰当的情节矛盾,激烈而不复杂,故事的内容要具有大众的普适性,不可选择不符合道德传统、无情感意义的故事。其次,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进行舞蹈语汇的编排,不生硬地塞入无情节意义的舞蹈动作片段来填补舞剧的时长,此种做法会引发观众的枯燥感。再次,一个好的切入角度是整部舞剧的核心。如何恰当地选择叙事方法以及进行情节布局、其舞剧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是否引人深思,这些都依托舞蹈编导的自我素质的提高。舞剧与舞蹈编导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编导看世界的角度以及他所要表达的观点的深度,都是这部作品背后的价值意义,体现了编导的文化素养、思维想象力与审美观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也离不开优秀的舞蹈演员和具有欣赏力的观众。这三者相互进行思维流通,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艺术作品的观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