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与网络微纪录片之异同
——以欧阳娜娜Vlog和《早餐中国》为例

2023-09-19原家悦

声屏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娜娜欧阳早餐

□ 原家悦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碎片化分享逐渐占领了叙事表达的领域。在此背景之下,伴随着传播渠道拓宽丰富以及传播技术障碍日益减少,Vlog和网络微纪录片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记录生活的“宠儿”,并以一种全新的创作和传播姿态登上了社交媒体舞台。[1]那么,何谓Vlog?何谓网络微纪录片?两者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究竟是什么?两者未来可能的新发展趋势在哪里?本文将从理论原则、叙事视角、叙事语言、视听表达等方面入手,回应以上学术思考。同时,欧阳娜娜的Vlog和《早餐中国》作为两个领域的优秀典型代表,以其为例有助于从现实层面进一步厘清两者交融之处和边界所在,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些经验性参考。

概念厘定及内涵阐释

Vlog全称为Video blog或Video log,中文译作“微录”,顾名思义即是创作者用影像代替文字或图片,用视频的方式来记录生活,时长通常不超过10分钟,是当代年轻人进行碎片化自我话语表达的新兴场域,满足了其自我表达和群体社交的需要。论及Vlog的历史,如果严格来以视频成品形式来定义的话,则其最早发轫于2012年,彼时第一条Vlog在YouTube上成功发布。作为国外影响力和播放量最大的视频平台之一,YouTube给予了这种新兴模式极大的流量算法推动,再加上Vlog自带的社交属性,目前每天便会诞生约5万条Vlog作品。Vlog最具有吸引力的点,是创作者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来讲述故事。[2]在互联网上公开出现Vlog视频之前,摄影师Nelson SulliVan早在1983年就利用手持式摄影机录制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片段,想要在去世之前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

在媒介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中,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具备天然的“晕轮效应”,公众会在其有意或无意的带动下进行效仿。2018年欧阳娜娜、李易峰等明星开始试水在微博上发布Vlog,以视频的方式与粉丝和网民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明星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效仿,自此Vlog开始成为中国年轻人分享生活的主要方式。

网络微纪录片。网络微纪录片是原始纪录片在新时代进化迭代的新形式,是近几年科技进步和大众观影习惯变化等因素交织下的产物。2010年,凤凰视频率先推出了“微纪录片”的内容产品,从最初草根老百姓的随手记录到后来相关专业者的不断加入,网络微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不断扩大,并为后来不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对于网络微纪录片,虽然学界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大量的实践作品中人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首先,现实生活是网络微纪录片的素材来源,真实是其生命;其次,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文化的出现,其特点主要体现于内容简洁灵活,传播渠道多样,发布特点呈现出个人和群体力量的辩证统一。可以说微文化促进了许多文化形式的诞生,微纪录片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3]最后,网络微纪录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了达到引人思考和给人以艺术体验的目的,创作者大多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艺术加工,力求用视听语言重现历史和社会时空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蓬勃发展,加以多元化的拍摄设备及拍摄技术,网络微纪录片从主题表达到呈现效果均有了质与量的突破,出现了如《早餐中国》《语录》《故宫100》《了不起的手艺人》等精品佳作,并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好反响及热烈讨论。不仅如此,在“草根化”的创作号召下,各大视频播放平台如腾讯、爱奇艺等也将目光投至这个全新领域,助力网络微纪录片在艺术表达和视觉呈现方面走向成熟。

Vlog与网络微纪录片之异同

共同之处:追求真实是不变的圭臬。关于纪录片,著名导演吉加·维尔托夫认为这是一种抓住现实的碎片、将其有意义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段。因此,无论是Vlog还是网络微纪录片,第一创作宗旨就是“真实性”,追求真实是不变的圭臬。

以草根化为鲜明特征的Vlog创作主体大多是非职业性普通人,他们将目光投至日常点滴,用镜头记录自己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尽管有时略显枯燥,但正如“长尾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即使再小众的内容也有人关注和喜欢。同时,长尾理论后面的“那条尾巴”,尽管纤细但绵延极长,具体来说就是Vlog表现的现实生活尽管琐碎,但涵盖范围极广,从一日三餐到运动健身,从逛街购物到学习打卡……细节值得记录,真实带来感动。对于Vlog而言,内容不再只由故事鸿沟所定义,静观他人生活的过程也是延展自身生命体验的方式。[4]在创作和观看Vlog的交叉体验中,屏幕的距离感在表达真实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消融。

作为传统纪录片在新时代迭代的产物,网络微纪录片依托网络新媒体技术孕育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剪断与传统纪录片的脐带,真实仍是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网络微纪录片来说,无需一板一眼将现实复刻,追求真实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出发,网络微纪录片允许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从而达成艺术创作层面上的真实,这与真实性原则并不相悖。

差异比较。法国社会学家福柯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4]因此,本文尝试从叙事学出发分析Vlog和网络微纪录片之间的差异,并以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为小切口来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边界。

一、叙事视角:内聚焦和外表达。目前,视频播放平台内容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用户生产内容(UGC),二是专业化生产内容(PGC),三是外购内容,四是网站自制。[5]其中UGC和PGC最为常见,也最为符合自媒体整体发展趋势,而Vlog便是UGC的典型代表之一。UGC的重要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主体,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类:内聚焦、外聚焦和零聚焦,第一人称叙事即所谓的“内聚焦”,[6]即主人公并非“全知全能”,“我”拥有着绝对的内容支配和选择权。在叙述过程中,创作者情感自然流露,即使话语有所夸张或谦虚,观众也只会把其看作是创作者性格的外显,从而更便于其揭示内心深层心理。

在B站的搜索框中输入“欧阳娜娜”“Vlog”这两个关键词,播放量最多的就是欧阳娜娜于2020年2月29日发布的名为“欧阳娜娜VLOG68宅在家里的一天”的Vlog作品,播放量高达164.8万次。点开这个Vlog作品,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欧阳娜娜躺在床上睡眼惺忪的脸庞:“我今天准备录一个宅在家里一天的Vlog,今天醒得有点早,可能是昨天早睡,然后我现在有点困想睡一会,无论如何希望大家喜欢今天的Vlog。”很明显这是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接下来的影像详细展示了欧阳娜娜如何制作健康的三明治、日常学习打卡以及化妆的过程。通过这个Vlog,受众不仅能够与欧阳娜娜一起“云宅家”,更能看到女明星的日常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影像表达的过程中,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欧阳娜娜手里,换言之,受众从录像中知道的是欧阳娜娜想要让观众知道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内聚焦叙事的表达过程中,创作者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与以“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的Vlog相对,网络微纪录片是PGC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具备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事件是从外部进行描述的。为了使叙事信息的安排具有合理性,必须使我们的认知局限于人物的认知,这种抑制性会产生神秘感,以便激发观众的好奇心。”[7]凡是能够引人深思的文艺作品,都不会仅止步于自我情绪的宣泄,更需要在与感性拉开距离的过程中,把理解的权利交给受众。

《早餐中国》是一部由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美食短纪录片,以各地特色早餐为主线,用30个酸甜苦辣的家庭故事展现人间烟火。节目组将叙事视角聚焦于外部,把镜头对准祖国各地的特色早餐,以小人物为切口,引发受众共鸣,以小见大,从细微中帮助受众挖掘更为深刻的情感和主题内涵。

二、叙事方式。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定的表达风格,叙事方式不同,呈现的艺术效果亦不相类似。叙事语言和视听表达是叙事方式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从此入手分析Vlog和网络微纪录片的差异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首先是叙事语言。“给生活做个减法”,这是如今许多商品的广告词,也侧面体现了当今人们对于回归生活本真的诉求及期待,而这也是Vlog的宗旨所在。大多优秀的Vlog创作者都坚持着朴实的叙事语言,立足真实生活,讲述着日常琐碎和“小确幸”。

欧阳娜娜的Vlog多采用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比如人们熟知的“Hi guys,today I’m gonna…”“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想与大家分享……”等话术;接着伴随时空变化,欧阳娜娜会跟随场景和情况做出真实的语言反应,带给受众更多认同感和参与感。

脱胎于传统纪录片又深受新媒体熏陶的网络微纪录片既守正又创新,体现在叙事语言上就是倾向于大量运用主人公原声以增强趣味性,旁白解说多服务于主题升华。同时,为了适应互联网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网络微纪录片还善于以点连面,用“微细节”映射“大主题”,既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的兴趣与共鸣,又跳脱了日常琐事羁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精神,体现了对个体和社会的人文关怀。比如《早餐中国》第二十九集湖北武汉《豆皮》,导演就将镜头对准了疫情后恢复常态的武汉“过早”。“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想念热干面了,想念豆皮了”“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吃了,只会让我们觉得更好吃”等,食客们如是说。在疫情的时代背景之下,重新尝到一碗武汉豆皮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代表着人们对于终将战胜疫情的欣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在《早餐中国》中,节目组除了呈现各地特色美食外,亦把情怀和精神融入其中,为受众呈现出一部有态度、有温度的纪录片。比如第十七集浙江温岭《嵌糕》就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勤劳精神:每天凌晨两点正是人们熟睡之时,郑敏方夫妇就要起床打年糕炒菜,为白天嵌糕的售卖准备原料,三十五年如一日。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无数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而这对夫妻正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鲜明写照。再如该片第二十一集澳门《蛋挞》里新老一辈人对继承优秀传统的责任感:76岁的梁达荣做了50年的蛋挞,远近闻名。如今,他的儿子将子承父业,接管这家粤式早茶铺子。正如梁师傅所说:“经过两代人、三代人去做这些东西,起码有一个地方性的传统(传承)。”尽管《早餐中国》每集不到10分钟,但相较于Vlog的第一人称视角,创作者将叙事视角聚焦于外部,引发受众对于片中人物共鸣的同时积极关照自身。

其次是视听表达。严格来讲,Vlog并无太多转场技巧可言。观众经常会看到欧阳娜娜用手直接扣在镜头上形成黑幕,手揭开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场景。尽管从影视欣赏角度来说,这种切换方式显得有些直白和仓促,但Vlog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而非技巧,过分关注技巧反而会弄巧成拙。实际上,记忆很少会连贯出现,碎片化的回忆才是生活的常态。Vlog看似粗糙的转场模式恰好模拟了现实,给予受众以“在地性”体验。在画面处理上,Vlog通常也不会遵循严格的剪辑原则,通常依创作者的心情和灵感而变。比如在欧阳娜娜Vlog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样式的卡通贴纸和表情包。有时素颜出镜比较憔悴,欧阳娜娜便用卡通大头贴覆盖其上,既避免了画面的不美观,又使得整支Vlog活泼有趣,更具亲和力。

而相较于Vlog,网络微纪录片尽管篇幅较小,但仍由专业人士制作,高清拍摄设备成就精美画面,多元剪辑手法造就惊艳视听体验。正如《早餐中国》监制朱乐贤所表示的:“短视频精品化已经是趋势,我们要为观众提供碎片化时间里观看的可能性,给观众在上班通勤途中提供有营养的、有愉悦感的内容。”[8]

从江苏南京的皮肚面到安徽毫州的牛肉馍,从浙江嵊州的的汤包到山东曲阜的羊肉泡粥……导演组运用各种拍摄剪辑技巧,将各地特色早餐呈现给受众。在音效方面,导演组擅长巧妙运用各种音乐,比如在该片第五集中,通过网恋相识的河南小夫妻在成家后为了赚钱,年轻时一起去江苏吴江电子厂打工,把尚年幼的孩子留给姥姥姥爷照顾。后来夫妻俩回乡开了一家石子馍夹凉粉店,把孩子接回身边。当节目组问孩子当年想不想父母时,背景响起了郑智化的经典老歌《星星点灯》,“看着你含泪的离去,想着茫茫的前程……”,动人的歌词旋律将夫妻俩背井离乡打拼和一家因现实原因不能团圆的情感烘托到极致,升华了主题。

思考

在自媒体时代,Vlog和网络微纪录片正成为两种热门的表达方式。本文在厘清定义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了Vlog和网络微纪录片的相通之处,即追求真实是其不变的圭臬,并以欧阳娜娜的Vlog和《早餐中国》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视听表达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两者的边界,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深化了对于概念的思考。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以自媒体为职业,同时Vlogging是一个趋势,但仍然不够主流,互联网仍然无法识别Vlog、Vlogging或Vlogger这些词的真实含义与区别。[2]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每年制作、发布、传播视频将变得更加容易,为Vlog成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人们喜欢故事、人们更喜欢个人具象化有细节的故事,而这些都为Vlog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需要注意的是,Vlogger进行创作时切忌肤浅化,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缺乏对事情深层的思考,从而失去Vlog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核。

对于网络微纪录片来说,碎片化表达固然是应对互联网发展下的策略,但仍不能忘记其专业性优势,落入“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实则什么都没说”的叙事窠臼,要力争做到小而精,不断拓宽题材类型,朝着生活化和大众化发展。

猜你喜欢

娜娜欧阳早餐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娜娜的小羊
早餐
陈娜娜作品
我家的健忘老妈
考试之后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欧阳丽作品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