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符号学视域下文化舞蹈类电视节目解读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为例

2023-09-19李岫泽

声屏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卫视符号舞蹈

□ 李岫泽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思钧如见君》《云窟万象》,都是以舞蹈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并利用技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在演出节目的细致编排、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下,舞者的举手投足间满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在有限时间内有效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价值。

不同于索绪尔的符号二元论,传播学家皮尔斯以“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的符号三分法的方式,指代符号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正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灵活运用,让观众于舞者的抒情写意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蕴。结合科技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更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笔者基于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对该系列舞蹈节目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符号背后的深层价值与内涵,梳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实现破圈的创作思路。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传播符号分析

体态符号:舞姿与躯体的表意。皮尔斯认为指示符的功用在于“促使注意力集中到能够引起其反应的对象之上,并且只能将解释者导向对那个对象的间接反应上”。[1]肢体语言表达方式,是“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重要叙述方式,以“文化指示符”的形式唤醒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感知。

舞蹈《云窟万象》的舞者以身体动作符号作为基础,身披绸缎,翩翩起舞,展现出石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蹈《洛神水赋》利用水元素增强受众的视觉感知,绝妙的水下舞蹈柔美细腻地呈现出文化的浪漫与美感,衣袖飞舞间将神秘的东方文化精彩呈现。舞者以曼妙的舞姿将传统文化给予生动、丰富的表达,促成多元意义的流动与交换,形成传受主体之间更宏观的意义空间。中国传统节日从形式上摆脱了文字的枯燥与深奥,使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价值意蕴在展演中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

与文字之中的情感展露有所不同,肢体语言能够以最基础的方式来传递并调动着观众的心情和思绪,使观众在理解动作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时主动调动自身的想象与情感。因此,比起文字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带来的情感冲击更加直观,能够引导观众沉浸在舞台氛围之中,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光影符号:灯光与明暗的表达。皮尔斯认为规约符“借助法则——常常是一种一般观念的联想去指涉它的对象”。[2]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在舞台架构方面充分利用了光与影的明暗变幻,中国传统色彩在光影交错之中传达给观众崭新的视觉体验,将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投射在观众心中。如《唐宫夜宴》借助明暗光影的交织营造出神秘的唐宫意境,展现出立体的历史画卷,技术赋能更是完善了文化意象的建构,如AR技术实现了场景的交叠转换,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与体验感。我国古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明皇幸蜀图》等在闪烁之中灵动呈现,将光影符号巧妙地投射在表演舞台。

此外,不同颜色的灯光会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这种颜色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也是一种在传统与文化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联系。[3]光影与色彩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丰富的视觉体验,并在整体环境氛围的烘托中,能使观众更易将情绪投入舞蹈表演之中,更完整更全面地体会传统文化的意涵,从而抵达更深层的情绪感知,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寄托。

造型符号:衣着与饰物的表述。皮尔斯认为像似符与指代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像似符能够增加受众的代入感,以感知到的“相似性”理解符号的指代对象。[4]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中的舞者在造型与着装上致力于还原所属朝代的服饰与发髻,妆容与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思钧如见君》的舞者衣衫以质朴的风格为主,呈现出手工业者的匠心特质,结合钧瓷的外观与意象打造出意蕴流淌的舞台空间,搭配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感知文物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培养了深厚的艺术情愫。

拥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社会发展特质的服装文化,在展演中能够极大程度上唤醒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5]发挥“像似符”功用的衣着服饰穿戴在舞者身上,在现代科技的协助下呈现历史的壮阔与波澜,通过仿古的造型符号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享受与文化体验。而妆造的灵动表述能够使观众从细节中感知文化脉搏,理解文化意涵,从而深层体会到立体、细腻的文化意象。由该系列舞蹈节目可以看出,将多种视觉文化元素组合、融合、再创造,产生的内涵和影像远大于原有的各种视觉表达之和,创新中形成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多元而丰富。[6]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符号价值解读

用符号展演渲染文化共情。当文化符号转化为视觉影像后,便可以径直地与观众产生信息交流,由它抽绎的意义迅即进入受众的解读程序。[7]《龙门金刚》节目将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文化背景运用于舞台呈现中,与观众产生直接的视觉交流,依托浓厚的仿古氛围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人物、服饰、动作等文化符号在剧目展演中流动,在相互烘托中加深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感知,使其明确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身份,增进集体凝聚力与联结感。

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社会大众在历史发展变迁中承袭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历程中,都将体会同样的文化根脉、文化符号[8]。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以文化记忆为叙事内核,引导观众在观看时感知“自我”在文化中的“存在”,进而得到“自我”在文化集体中的“身份”,随之对所属“集体文化”产生“共情”。此外,节目借助技术呈现的视觉图景,展示出了文化内在的美感艺术,赋予了文化外显的美学价值,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审美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赓续和继承,并在继承中加深文化共情,从而促发观众移情于群体,乃至民族,对增强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借符号印记汇聚文化共识。神话故事在代代流传中不仅成为影响观众文化特质的要素,更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始源为内容的神话是最原始、最质朴的符号形式和精神形式,发挥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建构和规约作用,是民族共同体的最初情感记忆和原始族群认同。[9]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选用“洛神”“飞天”“金刚”等具有民族特色印记的神话符号进行节目构思与内容设计,以5G、AR技术赋予文化新的创意,打破了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隔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使观众能够在差异中产生共鸣,进而凝聚社会层面的文化共识。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观众自发的二次传播可以进一步扩大文化共识的形成,以个人为节点的传播提升文化的亲近感,尤其是具备“强链接”关系特质的传播结构,可以使文化内容具备更深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节目的转发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再传播,从明确自己的文化属性到帮助他人感知文化,联结了个人与集体、虚拟与现实,形成了从网络开始蔓延至现实生活的文化共识。文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拓宽了观众的文化视野,培养了观众的文化素养,凝聚了观众的文化共识,促进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以符号创作激发文化创新。河南卫视善于利用5G、AR技术创新文化符号呈现,构建出虚实结合的立体舞台空间。“如李斯特等人在《新媒体批判导论》中提出‘技术的想象力’问题,数字化舞台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又将难以触摸的情感氛围进一步烘托,由此也表现出技术赋能的另一维度,即赋予受众想象的能力。”[10]例如《唐宫夜宴》打造的沉浸式场景,借助技术使舞台如文物展台一般,AR技术让文物围绕在舞者周围,形成了充满新意的视觉体验,呈现出传统与科技创新交织的图景,以饱含创意的呈现方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意涵。

不仅借助科技手段,文创产品也引导着新一轮的文化创新。河南作为中原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体现着璀璨夺目的大唐文化,依托《唐宫夜宴》而产生的唐代仕女文创摆件融合了地域文化,巧妙的设计与独特元素的融合将古今文化的差异有效糅合,将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自然过渡到现代生活中,实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为人们打开了在日常生活中回味文化的窗口。“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也将激起观众对文创产品的购买兴趣,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媒介,在文创产品的赠送中表达情感寄托。节目使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协调,通过符号展演使观众体会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感知文化符号所隐喻的深层内涵,使观众在体会与感知中参与文化创新与意义建构。

“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符号功能分析

从“传统”到“出圈”的记忆加深。记忆与遗忘相伴相生,文化传承的实质问题就是对抗遗忘。[11]传统文化曾被视为少数人才可以学习了解的“庙堂式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恰当的传播手段能够促使传统文化“出圈”,使之产生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加深社会整体的文化记忆,让文化传承意识扎根于观众心中。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以趣味性融合文化性,凭技术性提升观赏性,借创新性增强审美性,充分融合视觉与听觉、理解与体验,丰富了观众的舞台感受,因此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充实观众的观看体验,加深观众的文化记忆,从源头形成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节目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组合运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力,在网络社会中掀起传播浪潮,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都出现了许多“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精彩片段,以节选或二次加工的方式呈现,反映了观众视角的符号解读。节目的“出圈”体现出河南卫视对“文化传播”与“娱乐休闲”之间平衡的巧妙把握,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创新表达的有机结合,传递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从“唤醒”到“共鸣”的情感传播。人类情感立基于生理性、物质性,浸润着社会性、文化性,同时也涵盖了符号性、象征性。[12]通过对“洛神”“飞天神女”“钧瓷”“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符号的充分利用,对舞者的服饰、造型等外在装饰的精妙搭配,对灯光与色彩的衬托呼应,“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打造出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观众在整体氛围的引导下也已参与进叙事之中,成为传播活动的一部分。舞台节目构建了符号与客体对象之间的联结,光影的烘托与象征物的使用,以隐喻的方式为观众搭建出丰富的意义空间。通过舞台设计与氛围烘托增加观众的情绪体验,与观众内心产生联结与共鸣,从而以情感传播的方式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符号隐喻可将符号的“形式”“结构”“秩序”与符号承载的“内容”“文化”“意义”,以聚类、迁移和交互等隐喻作用,形成对事物系统化的理解。[13]“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以文化符号的搭配组合构建出隐喻的世界,促发观众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在舞台环境所塑造的氛围烘托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与观众的传播互动、思绪沟通及情感连接。群体间的情绪传递极为迅速,除了口头交流,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也都会在人群中形成情绪的连接与共鸣。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对一个情节的交流还是对一个片段的看法,都将带来信息与情绪的传递,并在情感、态度与意见表达上产生趋同性,形成接近一致的态度或看法。因此,节目观众也是传播情绪、渲染氛围的重要一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通过精妙的节目设计引发观众的共鸣,进而以情感传播的方式从感受与心理层面加深受众对文化的体验与理解,达到期待的文化传播效果。

结语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节目如何争取观众,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传承,是人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作,打破了代际文化隔膜,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效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该系列舞蹈节目在舞台设计与展演中融入新技术,为观众带来盛大的视听盛宴,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潜移默化中形成意义与价值的建构,为电视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为文化类节目的构思提供新思维、新观点、新视角,有助于实现优秀电视节目品牌的打造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卫视符号舞蹈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学符号,比多少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符号的由来
舞蹈课
变符号
我和舞蹈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