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中新疆形象的叙事策略
2023-09-19景德军
□ 景德军
所谓“新主流电影”,“新在于既不同于教化功能过于明显和外在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商业功能至上甚至唯一的主流商业电影。其核心特点必须是被主流市场接受、认可、欢迎的大众电影,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电影”。[1]近几年出现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一系列新主流电影,均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尤其是在主流价值观引领和类型影片创作上实现了创新。本文将就新疆首部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在叙事策略方面进行分析,以窥探新主流电影是如何塑造区域形象的。
生命至上的呈现:全民救援南疆断臂男孩的真实事件
现实主义题材是新主流电影的最新发展趋势,真实性、时效性、可信性和说服力是该类型电影的主要特征。真实事件最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改编更是增加了事件的感染力,《中国机长》《烈火英雄》《中国医生》都遵循了这一艺术创作规律。
《平凡英雄》讲述的是2021年新疆和田地区一个农村小男孩意外被切断手臂,社会不同群体广泛参与抢救,在手术治疗的8小时黄金时间内,跨越1400公里的距离,最终成功帮助男孩续臂的真实故事。影片通过一场由全民发起的生命接力赛,展现了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群众团结互助、亲密友善的社会风貌,是对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的最好诠释。
该事件发生后,救援过程多次冲上热搜,阅读量过亿,断臂男孩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也多次跟踪报道。无论是前期的新闻报道、网络舆情的发酵,还是新疆首部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的公映,都是在表达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新疆形象也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是“大美新疆”向“大爱无疆”的成功升级。
“各文化区域内的不同个体、群体、社会在历史交往中,形成了区域内的共同记忆,不同层级的区域之间在你来我往的历史与现实联系中,向我们展示了多元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共享生成现代中国‘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的。”[2]救援事件的全民参与是新疆人民一次珍贵的共同记忆,通过不同媒体的宣传和传播,从而实现“记忆共享”,而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的创作和公映更是有助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增强对共建精神家园的认知和感受,促进不同区域对新疆的了解和关注。使用主流市场所接受的叙事策略,助力真实事件中地域“公共记忆”的形成、凝聚和传颂,是新主流电影服务公共价值观传达的新内容和新途径。
基于对该事件群体记忆的尊重,电影创作团队利用大量时间走访了参与救援的人群,寻找创作灵感,从事件细节处发现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演员与救援人物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对过程进行了沉浸式的体验,主要救援人物全程跟随指导现场拍摄,同时新疆和田地区亲历救援的群众也参与到了电影的拍摄中,力求最大限度还原救援过程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创作团队的态度。
向善文化的浸润:平凡人物的英雄群像塑造
向上向善的文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而且有助于涵育家庭美德,带动社风民风积极向上,凝神聚气、凝心聚力,聚合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3]
纵观新中国电影史,在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设计通常会考虑到向善文化,从多方位塑造大善大美的英雄人物,使其成为高尚、完美的人物符号,但这也导致人物缺乏鲜活度和可信性,大大降低了电影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也都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英雄情怀。人们需要英雄,需要英雄情怀的激励,有着对英雄不竭的审美欲望。”[4]在新主流电影中,向善文化不再是传统英雄人物的专属,转而成为叙事的原始驱动力。正是由于这股向善的驱动力,让人们在影片《平凡英雄》里看到英雄不再属于某个人物,英雄不等于超人,成功地传递出“平凡人坚守工作职责就是英雄”的理念,增强了观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认同感,引领和升华了大众的集体认知。
“文化润疆”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治疆方略新内涵,该方略的具体实施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深层驱动文艺创作,于无形中引导观众对主流文化的向心力,提升新疆地域的文化软实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地讲好新疆故事,让新疆故事更接地气、更聚人气,这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
在影片《平凡英雄》里,无论是李冰冰饰演的乘务长、黄晓明饰演的机长和冯绍峰饰演的医生,还是疏通市场的大爷、骑行开道的女交警、受挫放弃职业的随行医生、协调飞机调度的工作人员,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社会身份,但都在为一个幼小的生命而全力奔赴。争分夺秒中,人们还看到了迅速挪开摊位的所有商户、一致同意航班滑回迎接孩子紧急就医的全体乘客和影片中每个奔跑着的平凡英雄,他们都对这个幼小的生命释放了最大的善意。电影成功地塑造和颂扬了新疆大地上的英雄群像人人向善,熠熠生辉。
在影片中,乘务长与受伤小男孩之间的一场戏被观众广为传颂,小男孩在意识出现幻觉时呼唤着妈妈,同样身为母亲的乘务长以心中最大的善念——母爱,温暖了孩子,紧握着小男孩的手,轻声告诉他:妈妈一直陪着你。温情与关爱从眼神中倾泻而出,最大程度地慰藉了小男孩的心灵,大善大美的形象必将成为观众对新疆最美的记忆。
公共情感的链接:人情味的类型影片叙事模式
“情感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体验,一个社会的公共情感氛围,其实涉及到所有人的幸福。没有了崇高道德的追求和约束,没有了真挚的情感作为动力,一个社会系统或许能够自主运行,但此时置身其中的人,不过是系统的零件。”[5]新主流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担着社会公共情感的导向和教育作用。过去,我国电影制作良莠不齐,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发展倾向。商业电影的逐利目的和娱乐至上的本质,使其注重强化愤怒、猜忌、仇恨、极端、绝望的负面社会情感,而新主流电影的兴起,启蒙和规范了社会公共情感,滋养了爱国、忠诚、信任和友善等正面社会情感。
导演陈国辉在谈到《平凡英雄》的创作经历时说:“全世界的导演在学习类型片创作时,都学过怎样去‘计算’和‘设计’,但我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们,不用算得那么精准,作为一个导演,就是积极地去体验打动你的东西。”这种“打动的体验”呈现在影片中就是地域的公共情感。新疆的地理样貌、文化形态、社会生活和人口构成造就了新疆人民的公共情感基础:尊重、平等和热情。
由于影片剧情的最终结果已知,等于提前消解了8小时黄金救援时间的悬念设计,在双重不利的影响下,影片只能依靠英雄群像完成链条式的叙事。链接各个英雄的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断臂男孩,更是新疆人民的公共情感基础。基于这种公共情感,每个救援环节中关键人物的价值和目标得到了统一,情感的内驱力促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可能性。
在救援路上,大爷一呼百应节省的几分钟,骑警和指挥中心配合引导的绿色时间,机长申请直飞乌鲁木齐缩短的十七分钟,主治医生在最后环节向生命时限挑战的两分钟,正是这些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后才在八小时内让孩子的断臂再次通血变红。在这整个过程中,若有一个人的犹豫或者退缩,都将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影片叙事策略的“悬念”被“情感”所替代,观众的体验也不再是视觉刺激,而是情感共鸣,“公共情感”的一路奔跑,恰恰是生命至上的主流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公共情感是区域内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必然依赖,影片《平凡英雄》中公共情感与时间元素结合的叙事模式,为新主流电影在以真实事件塑造地域形象上提供了新范式。
新疆形象的树立:从宣传到传播的共同体意识和精神家园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新疆考察指导工作,可见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重视程度。新疆有关政府部门亟需建构和传播新疆形象,特别是展示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正面宣传要善于将内容“软”化,用故事来表达观点,把观点翻译成故事、隐藏在故事中。”[6]影片《平凡英雄》就是新疆政府部门从宣传向传播转变的一次有效尝试,一改之前以政府为主体,直接宣传政府主张和意图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新主流电影的大众媒介传播优势,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影像艺术创作,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意图。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冬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电影(《平凡英雄》)展现了新疆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也看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真实新疆。导演陈国辉也表示我不只是想拍一个关于8个小时救孩子的电影,我想拍一个关于新疆的电影。总之,影片《平凡英雄》将会成为观众对新疆形象认知和感受的重要媒介记忆。
目前,新主流电影在共情传播方面起到的作用与具有的价值有目共睹,叙事策略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平民化,在主流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成为大众媒介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泛媒介时代,《平凡英雄》公映后带来新疆形象“蝴蝶效应”的后续传播值得持续关注。作为新疆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策划的新主流电影,影片《平凡英雄》的叙事策略除了以上的亮点值得总结,同样也有部分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大美新疆”的主流价值观宣传方式值得再商榷。影片利用开篇部分展示了新疆壮丽的自然风貌和人造风景,这些影像是对“大美新疆”的浓缩性展示,但是与全片的叙事缺乏必要的联系,因而显得突兀,宣传意味过于明显,甚至与新主流电影对地域形象的柔性传播背道而驰,尤其是新主流电影必会接受市场和观众的最终检验,作品的完整性和完成度是影片的生命线。当然,如果这些影像在故事背景和情节设定中被巧妙地融合在整体风格中,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品方应该从历史视野和现实认知的新高度出发,达成深层次主流价值观引领和传播的共识,寻找更多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其次是影片对平凡英雄群像的“新疆人”的地域文化属性塑造力度偏弱。新疆的人地关系、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新疆人独特的生命观和处世哲学。作为新疆首部担负着特殊使命的新主流电影,除了“歌舞新疆”“大美新疆”和少数民族演员的脸庞外,观众可能还愿意看到“人文新疆”里有着更多独特性的“新疆英雄”。
最后,爱国主义是新主流电影的最终主题,尤其在新疆,爱国主义更是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意指。新疆电影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例如《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和《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些影片立足新疆本土故事,深度表达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观众口碑很好,在建构和塑造新疆形象上取得了较大成功。作为新疆首部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具有政企配合度高、制作成本大、明星演员众多和创作团队专业等先天优势。但在真实故事的改编中,观众更希望看到受伤孩子的成长心路。仅仅是影片开头的幼儿园游戏、病危时刻哥哥许下带他去看升旗的承诺和影片结束时一家人去北京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的场景,表现略显不足。
结语
近几年,新主流电影的兴起,实现了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向外塑造了国家形象,向内凝聚了群众力量。良好的区域形象,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新疆形象的建构和塑造作为国家形象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基于这两点,新疆首部新主流电影《平凡英雄》应时而生,从政府满意度和观众接受度来看,该影片是成功的。影片从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公共情感的链接三个方面建构和塑造了新时期的新疆形象,是地域形象从传统宣传到柔性传播转变的成功案例。从影片的叙事策略和观众反馈的视角来看,影片仍旧存在主流价值观宣传意味浓、人物的地域文化属性塑造不强和爱国叙事连续性偏弱等不足之处。作为新兴之物,新主流电影在叙事类型、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