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奈若虞兮》中的水袖运用

2023-09-18刘嫣晴

新楚文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古典舞

【摘要】古典舞《奈若虞兮》的創作灵感来源于历史故事——“霸王别姬”,该作品用流畅有力的袖技,典雅庄重的造型与姿态,表现戏剧冲突最为激烈的片段,虞姬乌江自刎以死激励项王,通过舞者扎实的专业功底、高超的袖艺水平,深沉悲壮的舞台设计元素,以及激荡与柔和交错的韵律,创造出极具悲剧美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久久不能平息的心灵震撼。本文以舞蹈《奈若虞兮》中的水袖为研究对象,以动作、技法、情感、舞台效果为切入点,探索该作品中水袖的运用与发展。圆游流转的形之美、刚柔相济的力之美不仅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又将人物形象的悲痛哀婉与绝命悲歌所呈现的悲情色彩挥洒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古典舞;《奈若虞兮》;水袖舞;舞蹈形象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4-0049-05

水袖是中国舞蹈艺术门类中极具中国古典美、戏曲美的一种艺术,是古老的东方为世界舞蹈之林的繁荣献上的璀璨明珠。作为单人水袖舞的古典舞创新剧目《奈若虞兮》,集旋律性、抒情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然而其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却鲜被学界发现,对作品《奈若虞兮》的研究寥寥无几。声与乐的宏观层面是目前学者对水袖舞的研究最为集中的部分,对作品《奈若虞兮》深入的美的研究更是如此。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中的水袖为研究对象,追溯先秦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古典舞水袖的滥觞,踏入汉与唐两大盛世追寻水袖之风姿,而后赏明清之集百家之所长,再以中国古典舞水袖作品《奈若虞兮》为例,分析水袖的圆游流转的形之美、刚柔相济的力之美的审美特征,并从技法与韵律两个角度,探寻其舞蹈语汇的张弛有度。然后,结合中国服饰、传统舞蹈、戏曲舞蹈等相关研究,通过历史的纵向与横向比较不同领域的艺术形态,从意境、情感与舞台效果三方面综合论述其悲剧美的人物形象,融合水袖进行更深层的探究。

一、中国古典舞水袖的

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袖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目光回望,陡峭的崖石刻画着千娇百媚的袖舞,曾是奴隶女乐取悦主人的工具,周朝的《人舞》[1]记录着先民们以袖为翅娱神祭祀的渴望。行至当下,大多数学者对“水袖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与传统戏曲舞蹈中的水袖有着极为紧密联系的观点保持一致,认为水袖舞是在中国古典舞身段和韵律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和整合戏曲中的袖舞演变转化而成。可见,我国古典舞水袖的起源和历史流变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礼乐便已盛行,此时音乐和舞蹈还未进入单纯以“美”为目的的发展阶段。礼乐人士利用手绢和长袖开始编排舞蹈,用于大型祭祀和庆功场面,进行祈祷天地的敬神之舞。在《周礼》中教化王公贵族子弟的六小舞中就已经出现运用长袖而舞,如《干舞》《人舞》。春秋时期,楚国的长袖舞蹈较为出名和完善,楚国墓出土的《妇女凤鸟图》中便已出现长袖女子。“细腰”是袖舞除“长袖”以外的基本展现形态,这与楚王爱好细腰的记载不谋而合,由此奠定了袖舞的基本风格。战国时期的桑林之舞是袖舞的典型形态,出自《韩非子》的“长袖善舞”便是对战国时期“长袖舞”流行现状的记录。

(二)汉魏时期

汉魏时期是水袖发展的高峰期。汉魏经济文化繁荣鼎盛,各类文化因子大量涌入,激烈地构建着水袖舞蹈的各方面。长袖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在汉代舞蹈表演中自成流行趋势,山东发现的汉代诸侯国鲁国的画像石,画像上乐妓长袖起舞,长袖以曲线流畅自如的画笔展现。“土舞俑”“长袖女舞俑”等汉墓亦涌现出大量长袖舞俑。细长袖与宽大的喇叭形长袖是汉代长袖的两种形式,汉代继承了楚袖的特点“细腰”与“长袖”,同时保有“庄重舒展,明快艳丽”的汉代风格与“大袖蹁跹,风流脱俗”[2]的魏晋风流。手舞长袖,足蹈盘鼓是汉代女乐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史书中记载,汉高祖的戚夫人就是“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长袖长裙,一手过头顶,一手甩于腰侧。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亦是水袖发展史浓墨重彩的时期,广袖与长袖是唐代长袖的两种发展方向,前者追求“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后者向往“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3]。无论是广袖还是长袖,在隋唐国力强盛的生态背景下,总体仍然呈现“大气飘逸,华贵开放”的盛唐之势。对外交流在唐代得到进一步拓展,中原地区的文化基因与外来的文化因子激烈碰撞,最终汇聚。此时的文化生态环境更为多样,“极长其袖”与“翩翩舞广袖”便是对高丽乐的舞蹈形态的记载,亦是说明水袖这一艺术形式在唐朝的土地上广为流传。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水袖开始走向戏曲,作为戏曲艺术中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段而出现。宋元时期,戏曲开始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种类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发展。恰逢戏曲文化鼎盛发展的明清时期,水袖的形式和变化与有着文学诗词的戏曲表演的融合日渐完善,如京剧《乾坤福寿镜》中青衣的水袖舞,精彩而有力地表演“失子惊疯”的状态。融入戏曲程式的水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作为单独的技巧种类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出袖、收袖、推袖、冲抓袖、搭袖、绕袖等技巧不断丰富和组合,呈现在戏剧的舞台上。戏剧水袖是明清时期的一大特色,其型制为戏曲服务,总体风格为“回归传统,满汉交融”。

(五)近代至今

20世纪50年代,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家与苏联专家合作,将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技巧、舞姿形态从戏曲舞蹈中提炼出来,并引入芭蕾舞的训练方式,水袖舞也不例外。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在中国传统古典舞的基础上,编撰出一本《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创建了中国古典舞新的舞蹈学科,成为新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同时期,中国古典舞水袖开始出现,水袖借鉴部分戏曲的舞姿形态和动作技巧后独立发展,成为古典舞的种类之一。水袖舞在不断继承发展中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以直线、弧线、螺旋以及扇形等为主,将其舞姿形态、风格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盛培琪教授提出“三节六合”的关系与身法韵律要统一和谐的运用,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3]。

二、水袖在中国古典舞

《奈若虞兮》中的运用

水袖舞虽然独具特色,但仍然饱含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轻盈流动的水袖在抛、卷、旋、溯、抖、片、扬、提等动作中尽显古典之美。古典舞水袖作为独立于其他艺术种类进行发展的舞蹈,其现成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由北京舞蹈学院编排的水袖舞《奈若虞兮》便是少之又少的舞蹈精品。该作品以水袖为舞蹈的主要载体,其动作设计突出“线条”的流畅与“旋转画圆”的气势表达,通常情况下水袖的飘逸灵动使之呈现出温润柔美的舞姿,而在作品《奈若虞兮》中则倾向于利用水袖的动态、动势与动律表现一位美丽而刚烈的女子。在起跳与旋转的力道之间将虞姬所具有的坚韧和柔情两种品格同时传递给观众。作品《奈若虞兮》虽然是单人独舞,但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在其舞台呈现之时,必然要加入适当的音乐与之搭配,由舞者、水袖、音乐、灯光等舞台设计共同打造出壮怀激烈的意境美。

(一)水袖舞的审美特征

1.圆游流转的形之美

圆润流畅的舞姿形态是水袖舞独有的特色形之美。讲求身韵的水袖,要求整体表演的流畅、优美。既有丰富多彩的袖形、长袖善舞的袖技,又有收落之间呼之欲出的袖势与身袖合一的袖韵。在舞蹈《奈若虞兮》中,北京舞蹈学院王萱展现出了圆游流转的形之美。舞者不论是手臂、身形、脚步动作,都在不停地“画圆”。平圆、八字圆、立圆,构成了整整六分钟的舞蹈的运动轨迹和流动路线。河畔杂草丛生,河里有暗流涌动,渐变色鹅黄水袖挽在手肘,一个轻柔的正圆翻转,长袖飞扬,在夜幕的月色下落得一肩清凉,这时的虞姬初谙世事。身姿伏地,单腿上升支撑,手脚平衡搭配半翻转,起身时水袖旋转,流转间是女儿家的细腻心思……尽管是一系列较为繁复、连续性的袖动作,舞者却仍然把水袖流转间,利用身体,在“冲”“倾”“俯”“提”等位于两种姿态之间的状态,来使水袖酣畅淋漓地表现虞姬的细腻与坚定。同时,不断翻转的身姿带动水袖圆游流转,脚下细腻而快速的圆场舞步,尽显舞蹈柔润、舒展的形体美,也间接地展现出虞姬内心的波澜与纠结。其次,舞者以身体各个部位协调一致构成圆的整体印象感,舞者自然而然地产生拧、曲、倾、圆的舞姿造型,又给人以温润柔软的体态美感。

2.刚柔相济的力之美

“力”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包括舞者身体发力所产生的力度之美,还有舞蹈的表现力,是舞蹈美感和表意重要影响因素。舞蹈《奈若虞兮》中水袖舞刚柔并济,长袖的动势展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感。舞者对自身的“三节”“六合”的掌控做到了松弛、协调,刚劲而柔韧。所谓“三节”分别是以手臂、腿和整体人体来说,比如以腿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而水袖的运动规律是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在作品《奈若虞兮》中,战鼓轰鸣,将士的热血挥洒。舞者背对观众,两手弯曲平衡,正对胸前,柔美而有力地伸出右脚,充分利用脚面、脚背的起伏伸展,带动胯和腰的伸展,手与脚并列保持一定的平行,连接腰部曲线,形成一个完美的弧度,是女子的形体柔美和性情的刚毅、坚强的展现。同时,武术的“六合”理论形成头、腰、步之间的相互配合,水袖浸透了虞姬的心绪,这种刚烈在袖间挥动,似有一股气在流动,使袖的舞台表现力以及情绪感染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张弛有度的舞蹈语汇

1.身袖结合的技法

身韵合一是中国古典舞水袖的最高境界,身姿摇曳,水袖挥舞间神韵流转。其精髓在于袖与身的统一和谐。在舞蹈《奈若虞兮》中,舞者的身体外部动作与内在情感节奏相协调,完美地展现了每一个水袖所应有的神韵与力度。可以说,舞者身体各部位发力协调且稳定,因而带动水袖不同动作间形与神的转换与连接,使之协调且具有表现力。水袖袖长的型制,动作多变且要求连贯用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比如将水袖作为人体线条的延伸,出袖、收袖、扬袖、冲袖、搭袖、绕袖、撇袖等一连串的动作,融入身姿的起、伏、旋转的每一个步伐,时而是“落花流水转折无痕”,时而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而“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既表现了在生死离别时虞姬的自嗟自叹、伤感无奈的情绪,又能表现出甘愿共进退的坚定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舞者利用“反衬劲”,让身体的空间意识和表现张力与长袖融合起来,使得人体动作千变万化,舞者及其舞台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转化为观众的情感知觉,以动人心。

2.行云流水的韵律

袖韵是中国古典舞水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所在。袖舞韵味的行云流水和超脱飘逸只有在水袖和身法两者的韵律融会贯通之时,才能充分展现。女子独舞《奈若虞兮》中,舞蹈动作遵循“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动势,有力地将水袖与身体协同,通过长袖的柔美、飘逸、洒脱、灵秀之感,呈现出身韵的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进而展现出身袖合一、行云流水的韵律。舞者通过自己对剧目和人物形象及情感的理解,构建个性化水袖动作,用抓袖、冲袖来表现性格的刚烈和情绪的愤怒,通过快收、快放较强烈的袖技来增强情绪的感染力,同时用绕袖、片花的变换形式,展现女子的柔情和灵巧。个性化组合后的袖技,行云流水的舞蹈動作和风情宛然的韵律,将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

(三)悲剧美的舞蹈形象

1.壮怀激烈的意境表达

情与景的交叠融会是意境的核心,将情感赋予其动作是古典舞水袖的意境之美。舞蹈《奈若虞兮》借用水袖强有力的伸、收、抓等串联动作,加之前进、后退、转身、奔跑、跳跃等步法,融合深沉悲壮的音乐,内紧外松,挺拔含蓄,使壮怀激烈的意境得到充分展现。作品《奈若虞兮》的“景”是用舞蹈动作凸显虞姬璀璨而又短暂的一生,其“情”则是观者在舞蹈结束时亦感到虞姬生命的消逝,一种壮怀激烈的凋零。音乐激动苍凉,盛放的水袖结出悲凉之果,九次旋转穿插两次起跳,大跳后的八次急速旋转筑起虞姬愧疚悲愤的高墙。激流涌动的水袖完成了舞台上37秒的四面楚歌,却给观众的灵魂给予深邃的震荡,留下永远的虞姬。谁不闻,“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4]。

2.悲痛哀婉的人物情感

中国古典水袖舞在多样化的技法下,吸引线条美,线条美又成为空间的形美,形美包括内涵的人的情感、思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奈若虞兮》中舞者的整体形象与水袖动作互为牵引,互为补充,组合成“以情带袖,以袖带情”的表演性舞蹈,通过其表意功能,传递出悲痛哀婉的情感。

坚韧与柔情是虞姬典型的品格,正因如此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以死亡来结束君王的绕指柔情。虞姬着长袖河岸独舞,慷慨赴死的情感背负的是君王背后将士与百姓的鲜血,舞者的表情凝重、哀怨,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水袖在舞蹈中呈现出舞姿美艳的“虞美人”形象,“扬袖”“绕袖”以及起跳画圆的舞蹈动作细腻流畅,直线形的平圆翻转,曲折婉转的不同动作所呈现情思缱绻悱恻的人物形象。在舞蹈高潮部分,舞者身体动作的每一步都卡顿在鼓点上,沉重的、刚强的卡顿,仿佛是听到某个信息后的震惊,也仿佛是大军逼近的恐慌。舞者将内心情感诉求寄托于曲折婉转又富有爆发力的袖技之上,闪转腾挪的脚步画出弧线型运动轨迹,不同的发力速度和动作幅度,展现情绪和情感的高亢与低沉,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舞者将内心的情感与袖体、身体相融,将其袖舞中悲痛哀婉的人物形象和绝命悲歌展现得酣畅淋漓,惟妙惟肖。正是如此,观众才震撼于虞姬的死亡。

3.深沉悲壮的舞台效果

作品《奈若虞兮》选取了《四面楚歌》纯音乐贯穿整个舞蹈,时而小调婉约,时而充满激情。舞者与音乐,虞姬与《四面楚歌》交相辉映,写意地营造出一个如梦如画的幻境。舞台调度聚合自如,舞者的表情、肢体、动作营造出一种空间形态,空间形态搭配紧锣密鼓的音乐和明灭昏暗的灯光,仿佛是周遭汉军包围,四面楚歌。伴随着水袖的舞动,舞者面临着生死抉择、内心的哀叹、彷徨也在接连不断的舞蹈动作中倾泻。艺术的通感不仅要有人物形象、合宜的音乐,还要有令人满意的灯光效果。舞台灯光的时值、强弱、颜色和类别的变化来烘托音乐气氛和表达音乐理念。选取了冷色调的蓝光,暖色调的红光、黄光,配合调节灯光的明暗,通过视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将音乐暗含的理念与情感完全展露,该曲的精彩之处,在于灯光色彩的变化在细节上的编排效果,橘红色的灯光铺满整个舞台,是温暖的红,有小女子的情;可这情谊竟越发浓烈,似乎要吞没虞姬、项王,以及身后的黎民百姓,这浓到焦灼的灯光炙热滚烫,染红了虞姬雪白的衣裙。舞者与长袖交相辉映,刺眼的灯光陡然将虞姬包裹,音乐苍凉悲壮,节奏却越发激进,完全将观众带入虞姬的情感世界。

三、结语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古典舞水袖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了各个时代人们的欢迎。从古至今袖舞的表演形式就在不断创新和演变,如汉代典型的“翘袖折腰”,魏晋南北朝“白纻舞”,唐朝“霓裳羽衣舞”“敦煌飞天舞”等。水袖发展至今也演化出多种形式的表演方式,较有代表性的袖舞作品《踏歌》《相和歌》《桃夭》《采薇》等都为窄袖、短袖,《奈若虞兮》是少见的古典舞长袖作品,袖式更偏向戏曲水袖范式,其中片花、抖袖、扬袖等戏曲水袖技法的运用更是彰显“身袖合一”的舞蹈神韵。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创新路径始终是学界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中国古典舞创新剧目《奈若虞兮》以身带袖,以水袖的各种形态和技法来表现人的情绪,极具舞台美感与震撼。该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新方式,水袖本是柔美与飘逸,却将之引入极具悲剧色彩的故事,借其表现力来完成艺术语言传情达意的作用;舞者用娇媚的身姿展现刚毅决绝的赴死,形成了既有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又有刚柔相济的力之美,为今后古典舞水袖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琬璐.中国古典舞水袖动作语汇探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学,2018.

[2]苗新宇.中国古典舞水袖的演变特征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6.

[3]王华茹.浅析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历史发展[J].大众文艺,2012,289(07):111-112.

[4]蒋孟豪,编译.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七百五十首: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24.

[5]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32.

作者简介:

刘嫣晴(2000.4-),女,山东聊城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舞蹈创作与传播。

猜你喜欢

古典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浅议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论唐代乐舞文化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
论“神韵”在古典舞表演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