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学术编辑信息茧房成因及“破茧”之道

2023-09-18金铃

新楚文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网络环境

【摘要】信息茧房是社交媒体和算法推送的副产品,它让学术期刊的编辑难以突破自己的知识边界,也难以发现和评价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了帮助学术编辑避免信息茧房的困扰,先厘清网络环境中导致学术编辑信息茧房形成的四个要素,再提出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以及提高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等建议,以帮助学术编辑更好地应对信息茧房效应,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关键词】学术编辑;信息茧房;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4-008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学术期刊建设研究专题“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碎片化学习研究——从知识管理视角”(课题编号:2022QKB013)和“融媒体视域下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22QKA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1年6月25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的体现,是对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指导和支持。本次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方向,紧紧围绕“期刊繁荣发展”对学术期刊进行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特别是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在媒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正在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也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各行各业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动态的重要渠道,不仅反映了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还指出了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学术编辑作为内容价值的“提升者”、内容输出的“把关人”,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编辑思想,对编辑工作理念进行全面创新。只有这样,学术编辑才能有效地应对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挑战,适应媒体传播形态和方式的不断转变,推动学术期刊的稳步发展。

在当今信息过载和冗余的网络时代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快速找到质量高的信息,有些学术编辑只读取与自己学科和领域相关的信息,这样可能导致学术编辑信息来源窄化,选稿角度单一,加剧群体偏见,最终出现信息茧房效应。学术期刊是各行各业工作者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的重要渠道,學术编辑要更好地服务读者和刊物,就不能不当心信息茧房效应对于自身工作的影响。

一、信息茧房的概述及相关研究

在数据时代的浪潮中,学术期刊正在实现数字化转型,内容生产和传播都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前沿技术如“5G+AI”在信息传播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媒体传播的形态和方式也在不断塑造。许多学者都提出学术编辑应“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1]。例如,胡永国等[2]指出“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是学术编辑在数据时代必备的”;欧阳菁[3]认为学术编辑除了要有过硬的编辑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需掌握并利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李惠玲[4]提出学术编辑要及时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等。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大多数研究给出了学术编辑的工作方法和方向,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

信息茧房是桑斯坦[5]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公众只关心自己喜欢的信息,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信息空间,就像蚕蛹一样被茧包裹。新闻和传播学专家最先对信息茧房现象进行了学术关注和研究。从2012年国内第一篇信息茧房实证性文章开始,许多领域的学者对该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韩林洁等[6]以新浪微博为例深入研究了社交媒体信息交流中用户信息狭窄化的现象,发现存在信息茧房效应。随着推送算法的进步,学术界对各种新闻客户端进行了大量研究。王茜[7]通过分析今日头条超过8000条的新闻推送(涉及77名用户),指出用户访问的关键要素,包括场景、内容、用户偏好和平台优先级;陈华珊[8]等以腾讯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数据为例,利用读者对信息接受的动态模式和对注意力竞争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信息茧房效应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学者更关注信息茧房在网络客户端中的发生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环节,聚焦于受众,未能关注信息生产环节,忽略了对信息挑选者,即内容价值“提升者”、内容输出的“把关人”——编辑的信息茧房的相关研究[9]。因此,本文探讨网络环境下学术编辑信息茧房形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编辑信息茧房效应成因分析

网络环境下,信息茧房中的信息来源比较固定,虽然这种单一的学术环境能为学术编辑提供深入研究特定主题的机会,学术编辑能在熟悉的学术领域获得更深层次的成果,但更多的影响是学术编辑已拥有熟悉领域的研究成果,因此可能会受到信息限制和群体偏见的影响,导致思维和交流习惯僵化,甚至遭遇学术瓶颈,对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探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本文将从主体特征、信息要素、业界环境、信息场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体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学术编辑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情感倾向和专业知识都是造成信息茧房的关键因素。其中,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和需求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能力对于学术编辑在网络环境中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至关重要。学术编辑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感知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编辑意识到信息交流和社交趋于集中化,但未意识到这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比如“只对本专业资料感兴趣,不喜欢看其他非专业资料”就反映了编辑对学术信息的态度和倾向。情感倾向是编辑对学术信息的主观偏好体现,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偏好,而专业知识虽然是指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但学术编辑的主观认知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即使相同主题的学术信息属于不同学科,由于知识结构和背景的差异,学术编辑也有可能不会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信息要素

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来源、内容和载体等。信息来源是指学术编辑获得学术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一些学术编辑只关注特定期刊和特定主题的文献,或是很少查阅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种信息来源的单一和局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学术编辑信息茧房的形成。从信息内容方面来看,学术编辑更倾向于获取与本学科相关、研究主题相近、研究方法相同的文献,这些文献信息更容易引起学术编辑的兴趣,并得到其认可,但存在负面影响:导致学术编辑信息片面,思维固化。短期来看,这种信息有助于学术编辑更深入地了解特定领域,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导致学术编辑信息茧房的形成,阻碍编辑学术生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拓宽学术编辑的信息来源,有效推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

(三)业界环境

业界环境包含政策环境、社交关系和业界权威等关键因素。政策环境指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等,支持学科交叉的政策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学术编辑信息茧房的形成。因此,国家和科研机构应给予交叉学科相关活动支持,促进不同学术编辑的交流,以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社交关系包括学术编辑的社交环境和群体。如果不扩大交流群体,一直维持只与同行交往的固定模式,就难以避免学术界的群体极化、学术研究的内向性、信息茧房的形成。业界权威是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编辑或学术刊物。“学术追星”是一种常见现象,阅读知名编辑的相关文章、模仿知名学术期刊是学术编辑的常态化行为。因此,借助业界权威的力量消除信息茧房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中借由权威的引导与示范,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四)信息场景

学术编辑获取信息的场景可以分为任务场景和休闲场景。在任务场景下,由于工作任务的局限性,学术编辑的信息来源和交流群体往往相对固定,虽然这样能够创造一个纯粹的信息环境,但也容易导致学术研究内卷化,形成信息茧房。相比之下,在休闲场景下,学术编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不但可以接触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资讯,学术编辑的态度也相对轻松,更容易接受新颖的观点和思想。这种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拓宽学术编辑的视野,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除了鼓励学术编辑关注不同渠道和学科领域的学术信息,还要创造一个优秀的阅读和学习環境,以激发学术编辑的阅读兴趣。

三、缓解学术编辑“信息茧房”效应的

有效措施

(一)优化管理与服务,丰富获取渠道

由以上分析可知,网络环境下学术编辑信息茧房形成的重要原因包括主体特征、信息要素、业界环境因素。对此,可通过推动学术交流、改进服务体系等方法来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拓宽学术编辑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例如,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等学术机构可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学术编辑的跨学科合作提供支持。期刊协会、图书馆等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学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优势,促进学术编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建立网络期刊联盟、网络图书馆联盟等组织机构,开展网络期刊评价、网络图书馆评价等评估活动,发布网络期刊目录、网络图书馆目录等检索工具,提供网络期刊推荐、网络图书馆推荐等推广服务。相关部门还要不定期给学术编辑提供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培训,尤其是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搜集和运用,因为提升信息能力不仅有益于学术编辑检索和阅读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还能帮助学术编辑规避信息闭塞和学术研究的封闭性。另外,多元化的学术信息服务体系也至关重要,相关机构除了提供学术编辑所需的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还应完善信息平台,例如在官网、官微等平台中以多种方式提供各类学术信息等。为了激发学术编辑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学术信息的接受意愿,可以对推送的学术信息进行二次改进,以增强其可读性、生动性和丰富性,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格式、不同风格的多元化的学术信息帮助学术编辑拓宽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和范围。这样的学术信息不仅符合学术编辑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促进学术编辑对学术信息的深入理解。

(二)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升广度与宽度

跨学科课程交流与合作可解决日益复杂、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也能激发学术编辑的创新思维,优化学术编辑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拓展学术视野,拓宽研究的范围。因此,需要推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首先,加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为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学生、教师和学术编辑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以提高他们的跨专业合作能力。这些机会和平台可以是举办跨学科的讲座、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也可以是建立跨学科的网络社区、协作平台、数据库等资源,还可以是提供跨学科的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其次,打造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和课题,鼓励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的学术编辑主动参与其中。这些跨学科研究团队和课题可以针对一些具有社会重要性和学术价值的问题或主题,集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资源,进行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再次,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与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学者或是期刊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意见领袖作用,以扩大学术编辑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这些意见领袖可以为学术编辑提供新且权威的信息和指导,增强学术编辑在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术编辑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这些不同学科的学者可以为学术编辑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想,也可以为学术编辑的成果提供不同的反馈和评价,促进学术编辑在网络环境中接受信息和改进信息的能力。最后,鼓励学术编辑从不同的视角、学科角度研究核心期刊,将多元化的方法和理论引入编辑工作中,通过跨专业合作和交流打破信息茧房,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编辑信息素养,注重团队合理搭配

学术编辑的信息素养、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学术编辑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选择。为了帮助学术编辑走出信息茧房,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培训和服务,还可以根据学术编辑的教育经历和研究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关注和阅读虽是不同学科背景但具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促进他们了解学术发展的新趋势。这样可以增强学术编辑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学术水平。不同学科背景但具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可以为学术编辑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动力,促进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信息服务机构应注意学术编辑的情感变化,避免因学术壁垒或不同学术观点挫伤他们走出信息茧房的愿望。在网络环境中,学术编辑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评论,有些可能会与自己的观点相悖或相冲。这时,信息服务机构应该给予学术编辑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观点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评论可以为学术编辑提供新的视角,激发他们改进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另外,在组建学术团队时,应注意成员间的合理性,吸纳一定比例的其他学科编辑,鼓励团队内部积极交流,这样不但可以预防信息茧房,还能避免学术研究内向化的风险。不同学科的编辑可以为团队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团队间的互补和协作,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要指出的是,信息茧房对于学术编辑而言有双重含义。其一,在信息茧房中,学术编辑可以拥有纯净、安静的研究环境,这能促进他们开展深度研究;其二,长期处于信息闭环中有可能导致同质化的学术观点,从而诱发学术内卷现象,制约相应的学术研究。编辑行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比较发现,教育对于信息茧房的避免和降低作用较弱,反而可能起到强化作用”[9]。因此,学术编辑更是应该主动破除思维禁锢,拓宽视野,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璐.论新时代学术编辑把关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J].传播与版权,2022(10):32-34.

[2]胡永国,戴丽.数据时代学术编辑的数据思维和能力[J].传媒,2022(20):36-38.

[3]欧阳菁.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发展历程和紧迫性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6):38-40.

[4]李惠玲.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编辑角色转变:以《教育研究与评论》期刊为例[J].出版参考,2020(5):83-86.

[5]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韩林洁,王海燕,徐建东.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信息交流对信息窄化的影响:以新浪微博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12):97-101.

[7]王茜.打开算法分发的“黑箱”:于今日头条新闻推送的量化研究[J].新闻记者,2017(9):9-16.

[8]陈华珊,王呈伟.茧房效应与新闻消费行为模式:以腾讯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数据为例[J].社会科学,2019(11):73-87.

[9]袁顺波.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2):43-48.

作者简介:

金铃(1979.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期刊出版和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网络环境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