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学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2023-09-18罗良功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英语专业

内容摘要: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必须指向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学能力培养,这既是教育部高校外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的要求,更是当下社会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必然要求。所谓“文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具备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文本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基于信息挖掘与鉴别的观点生产与自证能力、以及对观点进行学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体系以及具体课程目标的设计应该指向文学能力培养,加强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强调文学能力培养的完整性,将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审美体验、观点生成与自证、观点评价等能力完整地融入文学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之中。

关键词:英语专业;文学能力;文学课程;教材改革

作者简介:罗良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语文学、外语教育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等20余部。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必须指向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下社会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必然要求。首先,外语学科内涵不断拓展。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其领域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学逐渐拓展到翻译学(语言学习也拓展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理论领域),再到国别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不过,所有这些领域的基础仍然是外语学科或外语专业最基础的部分,那就是语言和文学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外语专业学生“能理解外语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能欣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和语言艺术;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国家标准》 95),直接指向文学能力培养。其次,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多元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并且有更多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讲,语言学习是为了沟通,中國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世界沟通、国际传播。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服务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英语文学课程也应该担负这一任务。事实上,世界沟通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很多要素,包括文学素养、文学能力。第三,外语人才市场面向多元。面对当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这一新挑战,最需要思考的是,让学生拥有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去胜任未来市场和个人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这一意义上,文学能力正是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应该得到格外的重视,也应该被赋予更明确更高远的目标。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本文提出“立足文学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

一、什么是文学能力?

所谓“文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具备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文本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基于信息挖掘与鉴别的观点生产与自证能力、以及对观点进行学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即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文本阅读经验。细察之下,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文本阅读经验包括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基本能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是先开设文学理论课程还是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文学理论知识课程往往都是在高年级开设,而有些文学文本阅读课程从低年级就开设了,这就存在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文本阅读经验错位问题。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文学理论知识,或者只是具有中学时代关于文学的零碎知识和阅读经验的时候,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往往比较随意、率性。所以,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教学中,有必要以适当的形式把文学知识较为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基于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进行文学文本的阅读、分析、整理,并且能够促成学生文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文学文本阅读经验积累的相互渗透。

文学能力在宏观上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是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特别是把握文学文本独特的意义生成与表达机制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文学信息不仅仅只是语言学层面或科学层面的信息,它更包括文学的审美要素、审美要素的组合、文学的样式、文学语言表意机制等等。因而,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就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实质上包括文学信息的采集、鉴别、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文本分析能力、审美能力。

例如,王欣教授在报告中曾引用过一个案例:“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一颗法国梧桐,车内四人全部丧生” ①。这句话如果以散文化的形式排列出来,读者可能只是从散文阅读的角度去把握一些客观的信息和数据;但如果以诗歌形式呈现,意义就大为不同。同样,威廉· 卡洛斯· 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The Red Wheelbarrow”)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②。这首诗由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构成,如果以散文的形式来呈现,那么它所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审美情感蕴含其中,也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运思,以诗歌的形式把这个句子分成八行、四节,每一行都是非常短的一个生活片段,逐渐地将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为读者阅读体验提供了一个陌生化视角。更重要的是,诗人将这句话切分后分行、分节进行排列,通过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放大,强化了读者体验这一日常生活场景的过程,使读者重新真切地发现了看似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中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美。诗歌的排版形式、诗行诗节的建构方式都是承载意义的重要的文学信息,且与文字的信息相互渗透和勾连,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学信息链。唯有尽可能全面地挖掘这些信息并进行必要的鉴别、加工和分析,才可能获得切身的文学体验和深层的文本意义。因此,强调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其实就是强调对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以及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具有阐释可能的一切要素进行精准的把握,并且将这些信息搜集起来进行鉴别、归纳、整理、分析,再提取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自然涉及到第二层次的文学能力,即基于信息挖掘与鉴别的观点生产与自证能力,包括对文学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挖掘文学信息,对文学信息进行鉴别、分析、整理,不是文学阅读的目的,更不是文学教学的目的;对文学信息的挖掘、鉴别、加工是以形成观点为指向的,而产生观点后要能够对观点进行自证。观点自证需要学生在文学文本中挖掘出更多的相关信息和案例来支撑,或者从文本相关联的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之中挖掘出与文本信息相关联的合适的素材与案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在这一意义上,英语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分析、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观点加以证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特别是基于文学信息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是文学课程培养的关键能力。

文学能力的第三层次是对得到自证的观点进行学术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学生基于文学文本信息挖掘与鉴别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自证观点之后,有必要推动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判断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如果说上一层级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依托文学文本进行观点提炼和自证,那么,在第三层次,学生就需要将得到自证的观点放在大的学术体系之中或者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来判断其合理性和价值。这就要求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将通过文学文本分析所获得的观点放在更大的社会文化场域或相关问题的学术语境之中,去作学术评价或价值判断:这个观点有什么独特之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何学术意义或社会价值?如何在文学史或思想史维度加以评价?如何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价值观念去理解和评判?等等。由此,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想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这既是文学能力的内涵所在,也是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所在。

总体而言,文学能力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文学能力既包括文学经验、知识和理论的积累与消化以及对文学现象与文本的把握,也包括基于文学审美过程和理性研读进行文学信息采集与鉴别分析并形成观点,形成自己对作品、对文学现象的透彻理解和认知,还涉及对观点的自证以及对观点的学术评价与价值判断,从而构成一个层层递进而又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这种系统性需要有效分解并渗透到文学课程教学之中,既要保证文学知识、理论、技巧等文学信息的充沛和完整,也要提供给学生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引导,还要提供一定的学术语境和社会语境引导。

二是循环性。文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互为起点和互为目标的过程,或者广而言之,是知识、审美、能力相互促进、互为起点、互为目标的过程;文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因此,文学作品研读类课程可以先于文学理论课程,不过需要适当地补充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或者批评方法相关的信息和引导;在文学理论课程中,也应该补充和加强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文本信息和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审美、能力的共同增长和融合。

三是融通性,即文学能力所体现的文学性与社会性的融通。文学能力具有双重指向性,既指向内部,也指向外部。所谓内部指向就是指向文学自身:文学能力是把握文学本体的能力,包括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解读、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本质的研究和思辨能力。所谓外部指向,是指文学能力同时也基于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文学在本质上是人关于人自身及其环境的反映和表达;但如果仅仅理解了文学文本,不过是接触到了文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表层,而不是对文学的完整、深刻的理解;没有关于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深层认识,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文学能力。文学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关于文学本体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关于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引领学生将文学的艺术形式与社会形态、审美体验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因而,文学课程不应该封闭在象牙塔内,而应该实现文学与社会双向融合。

二、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对文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文学能力的内涵和特点,不难发现当下我国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有待改善和提高之处。首先,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培养缺乏理论课程或理论知识支撑。我国大多数英语专业都没有开设文学理论课程,也没有在文学阅读课程中系统植入文学理论知识内容,因而学生的文学文本分析能力、审美能力、文学信息采集与鉴别能力比较欠缺。其次,基于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分析的观点生产与自证训练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没有重视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学习和严格的思辨能力训练。第三,对所得出观点进行学术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培养常常缺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往往只视为一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文学的社会性;往往只停留于对文学作品的一般阐释和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而忽略文学课程对学术能力的培养。因而,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不足。

有鉴于此,英语专业文学教学需要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进行体制性改革。首先,要强化以文学能力指向为原则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更新观念,破除将文学视为知识性课程或阅读训练课程的错误认知,也不能仅仅将它视为旨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无论是文本研读还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史,无论哪门课先行,都应该最终指向文学能力。

其次,强调系统训练,而不是割裂。英语专业文学课程需要加强文学能力结构的系统性、文学与社会的融合性。文学能力结构有两个维度,即能力的知识基础、能力的层次结构。文学能力的知识基础涉及文学文本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基本理论、文学解读和批判方法等,这一结构必须尽可能完整。例如,作品研读类课程要嵌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文学史课程要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理论方法;文学理论课程要融入文学作品和现象分析。在不同文学课程中将不同领域的文学知识融合渗透,并不断重复,有助于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促进文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这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文学能力的层次结构要求文学课程在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要强调文学能力三层次的递进训练,将三层次能力训练贯穿于文学课程的全过程。文学课程只强调文本分析而不引導观点形成并且对观点进行学术评价和价值判断是不完整的,只强调文学的审美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其实都是片面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文学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无疑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的实践例证。该校英语学院基于进阶性、立体性、延展性来建构文学课程体系、实施文学课程教学。他们从低年级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文学导论到选修课程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史课程,再到高年级文学批评方法类课程,构成了文学方向纵向与横向交错而又具有鲜明进阶性的课程矩阵;他们强调在低年级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和进行个性化指导,强调在高年级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他们还专门开设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体现了文学课程教学的延展性。这种系统的文学课程矩阵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共情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中西比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性的文学课程教学实践,它是英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延展平台,以原典阅读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中西比较课程以及国际化课程等为特色。

文学课程也应该强调文学与社会融合的系统训练。20世纪文学批评关于审美批评还是文化批评、内部研究还是外部研究的观点论证与演化似乎从侧面反映了文学教学与研究中文学与社会融通的必要性和价值。文学课程应该适度突破文学自身的领地,引领学生从走出文学文本、走进文学文本之外的社会,将文学文本与社会文化语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文本分析延展到文本的社会功用和现实价值探讨,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文学的内部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学生对于文学的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强调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跨文化训练。在英语文学课程学习和作品阅读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常常会把对中国文学的文学阅读体验带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中,因此会产生文化审美错位。尽管英语文学与中国文学和其他民族文学有很大共性,但是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文化、审美、语言、思维等多方面:不仅表现在文学信息编码与呈现方式上,也表现在文学所反映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趣味上,还表现在文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与现实方面。因此,他们不仅需要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还必须跨越语言、审美、思维、文化的差异去理解英语文学。这就是说,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文学课程学习和作品阅读时绝不可能照搬母语文学作品阅读的经验,而需要跨越多种差异,这正是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英语文学与母语文学意味着全然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在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文学的一般知识和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和能力,还要围绕英语文学的差异性供给充分的信息、设计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能力。这也是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响应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使命。

三、基于文学能力指向的教材建设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是文学能力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有必要重建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体系,涵盖文学文本知识与阅读体验、文学史与跨文化知识、文学阐释与批评方法,以系统的体系来支撑文学能力培养,而且每门文学课程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重组,根据文学能力培养需要和所开设文学类先行课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地补充或调整该课程达到文学能力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和训练内容。也就是说,在开设某门文学课程时,根据学生已经修读的文学课程和已经具备的文学知识与阅读积累,参照这一阶段文学能力培养所需的诸要素和环节,来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教学实践环节的任务,但更是教材改革建设任务。

为了配合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上述改革,作为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的文学教材也必须改革与重构。在当下,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所面对的社会需求已经变化,文学能力的内涵及其时代要求已然清晰,文学课程的教材重建就应该顺势而为,充分、系统、立体地供给文学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文本和训练方案。

以文学作品研究类的文学课程改革为例。当前,尽管2018 年出版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2020 年出版的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有更加明确的要求,不过一般高校英语本科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仍然比较单一,而且英语文学作品选读、文学史课程还常常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开设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类课程的高校不多。因而,英语专业需要在不断完善文学类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专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在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主要文学课程的英语文学选读,在文学理论性课程支撑不足的情况之下,必须在学生文学能力培养中担负更大的责任,其教材在内容建设和教学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融汇文学能力培养要素。具体而言,英语专业文学选读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遵循文学课程教学和文学自身的一般规律外,还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文学能力指向。英语文学选读教材编写应以文学能力而不是作品阅读审美体验或文学知识教学为目标,强调文学信息挖掘与鉴别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文学批评能力。同时,必须面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把握英语文学过程中必然的文化差异性,在教材编写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2. 强调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文学选读教材建设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体系性,即文学选篇的体系性、文学知识的体系性。英语文学作品选篇的体系性在文化地理层面要求英语文学作品选读不仅选读英国、美国等传统英语文学课程所关注的国家的作家作品,而且要将英美之外的英语文学作家作品纳入教材范围。同时,作品选篇的体系性也要求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即选篇整体上应该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文学史上文学观念、样式、风格、艺术的变迁,能够反映各主要时期的文学基本面貌。在文学知识的体系性方面,文学选读教材应该以作家作品为载体,统筹设计,使整套教材完整覆盖相关国家文学史、基本的文学知识和主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3. 加强文学能力系统训练的设计。文学阅读与审美体验和文学知识积累与运用要通过系统训练才能转化为文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视以学术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阅读与审美体验进行认知的拓展、理性的分析,从而形成理性的观点,也要重视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批评方法来认知和分析文学文本、揭示和解释文学现象,还应该设计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在文本之外的文学文化场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和判断。系统的训练主要包括文學作品阅读体验、文学文本信息采集与鉴别、基于文学信息的观点提炼、观点的验证与评价。此外,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和研读英语文学存在天然的文化差异,跨文化能力也应该充分体现在文学能力系统训练的各个环节。在训练形式上,这一系列训练既要设计专项训练项目,即针对文本阅读、信息挖掘与鉴别、观点的形成与支撑、观点的验证与评价等各环节设立专项问题;也要设计综合训练题,即涵盖从作品研读到信息采集整理、观点形成再到观点验证与评价全过程。综合训练针对文学能力的各个层次,对学生的信息挖掘整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高,在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文学批评理论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正当其时。

具体而言,文学选读类教材编写可以针对特定作家作品设计训练任务,包括:背景知识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学史、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作家作品相关知识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审视;文本认知性训练,引导学生借助于特定的文学知识对作品中的文学现象与信息进行跨文化辨识和阐释;观点论证性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特定文学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作品语境中验证自己的观点;综合论证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或透过某个特定视角重新审视文本,通过采集与分析文学信息,形成观点并在作品中验证自己的观点,经由作品或相关视角延展至特定社会文化语境或学术领域对所形成的观点进行评价。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训练中,特别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跨越文化差异去认知、把握和理解。由此,整个训练设计覆盖了文学能力各维度、各层次的专项和综合训练内容。

由上观之,基于文学能力培养目标的文学选读类教材设计不仅应该、而且有必要充分围绕作家作品设计有关文学史、文学知识、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文学批评实践的问题,以作品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驱动式学习,获取文学知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批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发展。这也反映出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应该以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修课时已有的文学知识与能力储备和文学能力培养的需要,科学配置文学能力培养所需资源,合理设计训练内容与形式,推动学生文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文学能力是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任务之一,同时也是英语专业人才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核心能力,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当下尤其如此。因而,当前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应该立足学科内涵、对接新时代国家需求、直面文学教学现状和学生的阶段性学术现实,进行体系重建、目标升级、方法改造,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提高他们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这一点,从当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现状来看,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葛佳美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英语专业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浅谈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思考
电工学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与实践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