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一中教授的点评

2023-09-18宁一中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教材

宁一中,北京大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叙事学、当代西方文论,英语文学。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现为美国MLA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叙事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外国文学学科委员。

谢谢罗良功老师的邀请。其实石坚老师讲了之后,我觉得我要讲的东西已经很少了,因为石老师已经很全面、很准确地对四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我很赞同他的点评,所以,在此我就简单地补充以下几点:

第一,现在的大学里,文学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似乎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到各位的报告让我非常振奋。因为现在文学确实有点式微,比如说文学的老师是不是少了,考文学的硕士生是不是少了,我们的文学课是不是少了,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问题。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但是今天听了四位老师的报告之后,让我觉得文学有望,文学还可以发扬下去,这是一件让我很振奋的事情,而且我也期待通过大家的声音能够把文学界再振奋一下。我希望你们这几个精彩的报告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分享,让大家来听一听,了解一下文学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里占有怎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

第二,尽管四位老师的报告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但亦有不少的共同点。比如,每位老师的报告都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不管是课程体系、教材编写,还是文学赋能、文学能力培养,这些都直接指向我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说文学要继续教下去,那我们就要明白文学是什么、文学做什么。知道了文学是什么、文学做什么后,还要知道怎么做。其实四位老师的报告回应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大家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们明白了文学应该继续教下去,而且必须教下去。他们指出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里文学到底是什么,而没有文学的教学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文学培养人的情感、高尚的情感、纯粹的情感,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于社会有益的人。在大学教育阶段,我们怎样朝着这样的培养目标前进,可以问问这个问题:学生只学其他课程行不行?事实上,几位老师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虽说对于一些实用性的、工具性的课程,学生肯定要学习,但是文学关系到一个人的素养、能力以及在社会上的作用等大问题。文学只是一种言语行为(speech act),只是文字的东西,只是读读文学吗?不是的,文学是在做事,确确实实地做事情,比如培养能力、情感和素质。所以,文学是什么?文学做什么?文学该怎么做?我觉得几位老师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大家不仅高屋建瓴,大构架和大思路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思考,而且也提出了很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可以应用于文学教育中。

王欣老师的报告非常好,涉及文学的教学、教材以及整个文学教学体系,我觉得非常完整、具有实用,架构很完美。只有对文学教育有总体把握才能构想出这样的框架。我对框架里的两点尤其感兴趣:一是“在地国际化”(Internalization at Home),这一点对很多学校而言都很有借鉴意义。如何实现在地国际化?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与国内外学校一起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比如,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邀请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外国学生来看一看我们的老师如何进行文学教学,让他们感受一下中国大学是怎么教他们的文学。他们可能会很感兴趣,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会给他们很好的启示。现在大学里这种文学教育实践恐怕还很少,而你们已经捷足先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国外高校共享或向他们展示文学教学,也是在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本土的国际化,且一定能够很好地促进文化传播。这个想法非常好,而且这种做法也值得提倡;二是虚拟教研室,当上外与国内外高校通过虚拟教研室进行交流融通时,就可以与他们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我对这两点特别感兴趣,整个框架非常好,很科学、很全面、很有新意、也很有实用价值。

陈靓老师的报告也是在回答文学怎么做的问题。教材编写其实就是在回答文学要怎么做的问题。我想有两点非常值得大家的思考:第一是打通。所谓打通就是外国语言文学作为一级学科不能关起门来,只讲英语国家的文学,而应该放眼世界,看看世界上的文学是什么样子。因此,学英美文学的学生要知道阿拉伯、西班牙、俄国的文学,了解它们到底是怎样的文学、怎么构成的、怎么体现社会的,等等。因此,“ 打通” 这一點是陈靓老师报告的一个特色。我曾经也做过一个实验。我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时,我们十多个语种的老师也是按主题编写一套教材,考察各国的文学作品如何表现同一个主题、如何体现特定的情感。“ 打通” 这一点值得大家去考虑,这只让我们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不局限于自己所学语言的文学领域。第二是主题性。我对两个英国文学史教材印象十分深刻,其中一个是按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和传奇(Romance)等主题编写的文学史。这种教材对学生以后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文学史教材不应只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史实,文学研究需要抓住主题进行研究。因此,陈靓教授编写教材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王松林老师有关文学赋能的报告令我心潮澎湃。我记得郁达夫说过,“ 假如我们从整个英国文学史中去掉了一点情感,那么还剩什么呢? ” 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文学里。作为情感动物,人需要情感的滋养。因此,文学要考虑它的赋能,也就是情感赋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回答了“ 文学是什么” 的问题。文学从情感上告诉我们要有同情心、要坚持正义公平、要崇尚爱憎恶丑。这其实就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怎样启发老师怎么去培养学生,如何让他们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情感温度而非冷酷无情的人。所以,王老师的报告从情感赋能角度告诉我们文学的功能、文学教育的意义。王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情感赋能模式。例如,他提出了从五个方面来阐释文学教育的情感赋能模式:1.接受(receiving);2.反应(responding);3.评价(valuing);4组织(organizing);5.内化(internalizing)。卡拉斯沃尔(D. R. Krathwohl)将内化换成了品格化(characterizing: characterizing by value/value system),事实上把情感教育品格化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在培根的《论读书》(Of Studies)中,他提到读书会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伦理学使人庄重。情感教育从文本而来,需要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去,这样文学才真正起到了作用。情感教育在内化之后要在品格中得到体现,这就告诉所有教育者,文学是一定不能缺少的;一个人性格、品德的形成都可以借助于文学教育。

罗良功教授的报告论及了文学能力的培养。对此,过去的教育大纲中没有特别指出,而新版的教育大纲提到了一点,这说明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学教育不能只是停留于文学表面现象,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之中。文学能力不能仅局限于文学文本本身、文学价值本身。文学鉴赏批评等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社会文化层面上的文学能力也要得到培养。文学能力不仅包括鉴赏能力、批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同时,文学能力和社会层面的能力紧密关联。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关系到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这些人进入社会后是否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其实是文学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

感谢几位老师给了我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也希望各位在本次研讨会上的报告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享受、感知文学育人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优秀教材成为有文学能力、被文学赋能的人,同时也让社会更加重视文学。

责任编辑:刘海峰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报告
报告
报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