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之谜——超级天才

2023-09-1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李白

记载李白的历史材料不少但在李白生平的许多重要问题上仍有很多迷惑难解之处

在唐人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级天才。“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南部新书》卷丙)记载李白的历史材料不少,但在李白生平的许多重要问题上,仍有很多迷惑难解之处。

李白的理想与求仕

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仕、隐情结,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例如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李白呢?他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追求。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后飘然而去。

按照古人的观念,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就得入仕。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呢?原因很多,就以考试要求来说,他便无法应付。

开元年间,科举考试中的热门项目,有进士、明经和制科。明经纯以默诵经文为能事,被人讥为鹦鹉学舌,李白洒脱不凡,自然不甘坠其牢笼。进士和制科虽然比较注重个人才智的发挥,但进士要经过帖经的考试,而且在策论中,也要发挥儒家的教义,而李白对儒家经典未必很精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唐诗纪事》记载,李白少时“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

由此可见,李白的学习情况颇与常人不同。他早年所受教育,有超越儒家传统的一面。儒家思想中有一样东西打动了他,那就是儒家用世的志意。儒家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下拘守礼法的“俗儒”,为李白所鄙。他在《行行且游猎》中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在《庐山谣》中,他表现出对儒生的看不起,甚至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在唐朝,一般人求仕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李白是个“不羁”的天才,他求仕的方法也和常人不同。他的方法是学道求仙和周游天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登峨眉山》等作品介绍李白:

开元前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至安陆,故相许圉师家妻以孙女,招之为婿,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开元中期,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谋求出仕,无成。后与道友元丹丘隐于嵩山,又曾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其时与道士多交往,而始终不能忘情于建功立业。

唐朝皇帝尊奉老子为其始祖,道家很时兴,许多宗室子弟都出家学道。李白就是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另外他还认识有名的道士吴筠。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赞扬李白,于是唐玄宗召见了他。据说召见的时候天子“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寶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白为何不当皇帝的秘书

李白做了翰林待诏,即皇帝的御用秘书。天子这样的赏识,对一般人来说是荣耀,可是李白不久发现,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开元初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了。他宠信杨贵妃,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已经开始败坏。他用李白,并不是想向李白请教治国平天下的策略,而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需要他写些助兴的诗文。

有一次,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带贵妃去赏花,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他马上把李白召来,要他写了三首《清平调》,由梨园弟子配乐演唱。还有一次,玄宗在白莲池饮宴,也把李白召来写一篇序文。

玄宗对待李白的这种态度,用文人的话来说就叫做“以倡优畜之”。这对胸怀大志的李白来说,当然是耻辱,所以他恃酒狂放,经常和贺知章、张旭等人一起喝酒作诗。《旧唐书》记载,李白醉后当着玄宗的面,伸出脚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则说他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这些做法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比如高力士就在杨贵妃面前说过他的坏话。他无法在朝中立身,很快就“恳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

不久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写过很多诗,这些诗表明,他那用世的志意并没有消退。比如他说:“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李白虽已不在朝廷,却仍怀有拯救国家危难的责任感:“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当安禄山的叛军打到长安时,唐玄宗逃往成都,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成了一片瓦砾,李白异常悲愤地质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他指明唐玄宗有抵抗的责任:“去元凶者非陛下而谁?”当时,唐太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也以平乱为号召,在江南起兵。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路过时邀请他加入幕府,李白接受了邀请。后来永王被肃宗打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判长流夜郎。

尽管遭受了这么大的挫折,李白的爱国济世之心却至死未改。在他写“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的时候,个人问题虽然解决,却仍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在他61岁时,李光弼率领大军出征东南,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李白决定参军,他写过一首题目很长的诗《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意思是,自己虽然衰老,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建功出力。可是参军路上,他得了病,只得长叹“天夺壮士心”折返,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李白的武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几句杀气腾腾、剑气逼人的诗句,出自李白长诗《侠客行》。自唐宋以来,江湖就多有传言,李白除了善写诗,剑上功夫也颇为了得。传言是否为真?李白武功有多高?

李白曾写诗回忆:“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李白所处的时代,社会尚武、尚边功,游侠之风盛行。李白自从年少出川起,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不乏穷山恶水,路遇地霸土匪更是常事,要不是身体素质过硬,有足以傍身的武功,很难想象他能保全自身。

李白三十多岁时,在《与韩荆州书》里自我介绍:“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早年赴襄阳向堂兄求助时,他也写过一封书信,其中有“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些自述或许有些夸大,但如果基本事实成立,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李白是有真功夫的。

《新唐书·李白传》写李白:“然喜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的“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也提及李白年少时持剑杀人一事:“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和李白是忘年交,魏颢的话可信度较高。后世学者朱骏声编的《传经室文集》对李白有着类似的描述:“性倜傥任侠,弱冠时尝手刃数人。”这些进一步印证了李白功夫了得。

史籍没有记载李白的剑术如何,但他的师父裴旻将军是一个剑术非常高超的剑客。李白“学剑来山东”,结识了裴旻。裴旻后人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里写到李白拜师:“李翰林名白……又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大唐有“三绝”,分别是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独异志》记载了裴旻舞剑的场面:“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千百人,无不悚栗。”

李白还有一个死士门客武谔,排行十七。从《赠武十七谔》这首诗的序里,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古代侠士)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武谔是个讲义气的人,而且沉稳、凶悍,能从胡兵中把李白的儿子救出来。武谔是杀手,不是诗人,他拜在李白门下,极有可能是因为李白剑术不错,且“任俠”。

李白云游,永不停歇

李白少时隐居大匡山,稍长遍游蜀中各地,寻道访仙,并曾谒见益州(今四川)长史苏颋、渝州刺史李邕等。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出蜀,先后游历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后又回到湖北云梦(今安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本为蜀中人,却常自称“楚狂人”“楚壮士”。隐居安陆十余年,他遍访荆楚之地,遍涉长江、汉水,游踪覆盖了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多地。今天的湖北省,几乎所有市州都曾进入李白诗中。据统计,李白存世的千余篇诗文作品中,约有200篇创作于“酒隐安陆”的十余年间,而他一生创作于今湖北境内的诗文有300篇之多,占其全部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南京,李白继续干谒,但大多数人不赏识他。李白喝醉了就写诗,文思如泉涌。他说自己“酒酣心自开”。一天晚上,他辗转难眠,长久凝望着窗外的月亮,创作了如今人人皆可诵的《静夜思》。

有史料记载,李白家在南京有生意,可能是一间商铺,李白到南京后就住在那里。他一边云游一边结交新朋友,经常聚餐畅饮。遇见落魄潦倒的文人,他慷慨解囊。据他自己说,他一年内(725年到726年)“散金三十余万”。

在洛阳,李白曾“拔剑四顾心茫然”,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无论现实多么困难,他都乐观豁达,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千古名句。

在金华,李白专程前往骆家村里骆家的老土坯房,在骆宾王的衣冠冢旁静默哀悼;又在他家附近的水塘边,喂食了几只水鸟。骆宾王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李白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骆宾王惺惺相惜。

在襄阳,李白参加了孟浩然的葬礼。他拭泪南行,途径巴陵(今湖南岳阳),遇到王昌龄,告诉他孟浩然去世的消息,两人共同凭吊好友。王昌龄还说,朝廷正把重心转移到选拔将才而不是文人上。于是李白冒出一个新念头,他想自己也许可以从军报国,因为他会剑术,熟读兵书……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李白的夫人许氏离世,李白带着儿女迁居东鲁。李白在东鲁各处漫游,结交豪杰义士,还广泛接触了底层老百姓,写下了许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他始终未忘“欲济苍生未应晚”的理想,应诏入京前,他高兴得“仰天大笑出门去”。

辞官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祖国大好河山,齐鲁苏皖,塞北江南,到处都留下他精彩绝伦的吟唱。

唐代重视文学,在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已名满天下,足迹所到之处,不少地方官员、文人墨客都盛情款待他,例如宣城官员一再相邀,宣城因此成为李白在江南的活动中心。即使是流放夜郎途中,或者是遇赦放还之后,还是有一些地方官员或身居官位的故旧老友,对他多有礼遇。

理想仍然常萦心头,李白一边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低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当时唐王朝连年征战,李白多次写诗表达对社稷的忧心和对黑暗政治的批判,甚至笔锋直指唐玄宗:“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在庐山屏风叠的李白受邀投身永王李璘麾下,本以为可以挥斥方遒、建立不朽功勋,却不料被卷入政治漩涡,险些丧命。流放途中,李白觉行路之难,“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忽传来喜讯,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乘坐一叶小舟折返荆楚,途中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少年成长四川江油,青年成名湖北安陆,中年漫游齐鲁吴越,老年病逝安徽当涂。”安陆市李白纪念馆馆长王清说:“终其一生,李白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追风少年。”

“诗圣”如何评“诗仙”

早在唐朝时,李白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才诗人。李白初到长安,已位及三品秘书监的贺知章去酒楼找他,读了《蜀道难》,惊呼“此诗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矣”,还称李白为“谪仙人”。二人饮酒毕,贺知章解下腰间配饰小金龟,以抵押酒钱。“金龟换酒”的典故即出于此。

李白给王昌龄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给孟浩然写过“吾爱孟夫子”,还有“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许多写友情的诗。在他的众多朋友中,最令人瞩目的非杜甫莫属。诗人闻一多曾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们应该敲三通锣,打三通鼓,来庆祝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逢。

杜甫比李白小11岁,少时便仰慕李白,甚至梦见过李白,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评价:“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说李白对自己的态度是“遇我夙心亲”,而自己对他的感受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两人虽然初次见面,却像很久之前就有交往一样。

杜甫喜爱李白“如弟兄”,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出游第一站就遇到高适卖剑,三人胸有大志,一见如故。杜甫后來回忆,当时在汴州城南古吹台上,“三人真是酒酣气壮,慷慨怀古”。正是这次交游,李白写下了名诗《侠客行》。后来杜甫形容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跟高适形容李白“肮脏(古意“高亢刚直”)乃天姿”相称。

李白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杜甫还是细心体察到了他内心的遗憾。杜甫写过一首《赠李白》,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以为,这首诗真正把握了李白的特点:“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识那年,那正是李白自翰林放归之时。天子已经欣赏了李白,给了他玉堂金马的厚遇,怎么说他“不遇”呢?因为那些荣华富贵并不是他的追求。“秋来相顾尚飘蓬”这句,道尽了李白的追求落空和飘零落拓的悲哀。

“未就丹砂愧葛洪”是写李白求隐的失败。李白在感情上有对神仙的向往,曾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炼过丹,甚至还受过“道箓”。可是从理智上,他很明白神仙是不可得的。他曾讽刺秦始皇求仙:“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仕隐两空、壮志未酬的李白,于公元762年农历十一月去世。临死前,他写下《临终歌》,把自己比作一只“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鸟。他生前虽不得意,死后却一直在中国人心里,被普遍地敬爱着。人们传说他捞月而死,让他死得更有诗意些。隔了几百年,还有人说曾逢见他。

李白为实现理想和抱负付出了毕生心力,至死不渝,他虽未必有治理天下之才,却从不失经纶天下之志。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不能阻碍他成为一位卓绝千古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每个中国人都能找到一个自我,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 来源/《李白传》,李长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诗仙李白之谜》,周勋初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6月1日第1版;《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迦陵说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1版;《烟火大唐》,师永涛著,现代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李白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仙李白的归宿
李白,二十岁那年
李白书法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