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工艺的家庭传承及当代发展

2023-09-18莫秀秀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艺家庭

莫秀秀

家庭作为技艺传承的基本单元,父传子继是传统工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子承父业在传统社会不但天经地义,甚至是必须的、被迫的,《荀子·儒效》就有“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记载。这种以血缘传承为核心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主体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传授者是具有师父、亲属双重身份的长辈,受传者同样是具有徒弟、亲属双重身份的晚辈。但他们在技艺传播过程中却多以亲密性的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而极少使用“师父”这样的称谓。“在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中,血缘关系是一种最为根本的人际关系,而亲子关系则是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爱的本能体现。”[1]所以,在工艺传承过程中作为具有亲子关系的传受双方来说,“爱”是他们之间的桥梁。长辈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授技艺,对技艺要领会言无不尽、反复且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晚辈。技艺传承的过程,亦是技艺教育的过程。在传授过程中传授的内容不仅包括工艺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使受传者掌握谋生的手段并世代相传,而且还包括社会伦理、风俗、礼仪、习惯、行业道德教育等等。受传者因自幼生活在工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技艺,又可随时随地就技艺问题向作为传授者的长辈请教,能够很容易得到技艺的精髓。这样有利的学习条件是其他传承方式无可比及的。所以,家庭传承是传统工艺传承模式中传承结构最牢固、传承最彻底的一种传承形式。

家庭传承作为农耕社会最主要的技艺传承方式,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病。作为成熟的技艺一般都秘不外传,并遵循传子不传女或传媳不传女的祖训。[2]家庭传承这种线性单向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工艺持有者的相对稳定。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为了能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往往保持技术秘密,使技艺只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而不肯外传,也突显出它的保守性,使得家庭生产经营范围比较窄,且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多局限于家庭内部,妨碍了技艺的传播。另外,家庭传承依靠“言传身教”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传授方式,一旦在家庭内部出现突发变故,“人亡艺绝”就很难避免,技艺也就无法继续传承。总之,家庭传承自身的特点限制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工艺的交流、传承与创新。

家庭传承是在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虽然在技术持有方面存在保守性,但它在传统农耕时代却是传统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营生”。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合作化公社运动,个体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原先自产自销式的家庭手工作坊慢慢被统产统销式的合作社所代替,传统工艺的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家庭传承受到了重创。合作经济下的传统工艺多数实行集中生产,老艺人在政府的号召下逐渐归队。他们在加入合作组织后,那些原本作为“祖传秘方”在自己家族手中垄断了很长历史时间的技术权力被要求公开化。在对待技艺传承问题上政府采取“允许老艺人带子女进厂进社学习”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传承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这种“带子传艺”的“师徒形式”延续下来。“文革”期间,传统工艺再一次陷入失传的危机。1973 年后,国家开始着手恢复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的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发展。面对老艺人年事已高、技艺传承断代的情况,又重新实行“带子女进厂,随父学艺”的政策,其实质仍是家庭传承的一种延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工艺的家庭传承方式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以另一种“师徒形式”沿袭下来,但这种技艺的传承只是在以生产为目的的框架内开展的。

自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最初是农村中各类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经批准允许个体经营;以后,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和其他就业安置,城镇中的个体工商业户也恢复和发展起来,到一九八五年已超过一千万户。”[3]个体经济的复苏,使传统工艺生产模式发生了转变,家庭传承方式又重新崛起。在陶瓷业,以禹州钧瓷为例,从1982 年起随着刘瓷辉创立的第一个私人窑口之后,“一批以家族为标志的钧瓷窑口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来并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血缘传承又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4]进入80 年代末期以后,国家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随着“拆大化小”“变公为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批国有工艺美术厂倒闭或改制,个体作坊又重新回归,同时一些私营工艺美术企业应运而生,带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传承模式重新占据主要地位。以景德镇陶瓷为例,据1994 年统计,当地三代以上从事陶瓷业的家庭有24家,既有陶瓷艺术世家,也有世代相传的陶瓷作坊。[5]不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传统工艺的发展要求,需要其他传承形式进行必要的补充,比如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但是家庭传承仍然是传统工艺传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 世纪,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宗族礼制观念的淡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工艺已不再是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来源,部分传统工艺世家子弟放弃继承“家学”而改投他行。他们选择去城市打工或者去寻求能获取更大利益的职业。相对来说,现在的服务行业更容易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与他们追求工作轻松又体面的心理诉求有关。此外,学艺本身也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且收入不高,大部分民间艺人的子女避而远之。最重要的是一些民间艺人也不希望子女像他们一样靠着手艺吃饭,致使传统工艺的家庭传承走向低谷,“家传”断档情况非常严重。类似的情景不仅出现在传统工艺行业中,在一些传统表演、说唱类民间艺术中也存在。当然,传统工艺“家传”情况也有比较乐观的一面。很多传承人逐渐打破传统规制,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束缚,将技艺延传下去。

总之,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受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和机械化生产的威胁,传统工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传”方式走向式微呢?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职业分化迅速,社会人员流动性急速增加,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在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传统工艺家庭传承所依赖的土壤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上因素来探寻传统工艺家庭传承走向式微的真正原因。

1.社会转型对家庭传承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制度的改革使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人们的职业呈现多元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再仅仅依赖于农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工厂、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等,成为农民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以及农民私营企业主等。而城市居民在不同的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分化。这就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经济收入、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分化存在于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家庭中,就是由于祖、父、子辈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及教育内容不同,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相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映到传统工艺传承方面就极易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都在不断调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使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可能。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流动性较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内,很少出现人员流动。这种封闭的状态一旦被频繁的社会流动所打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学习、工作都在异地,家庭成员不能够长期居住在一起,减少了日常生活的紧密接触,使“家庭”的控制力和权威性逐渐被削弱,导致传统工艺“家传”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

2.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传承发生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血亲为主位、父子关系为主轴,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渐被以婚姻为主位、夫妻关系为主轴,追求男女平等的现代家庭结构取代。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内部各要素之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全国人口规模日趋减少,家庭规模由传统大家庭缩至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在传统家庭中,老年人的权力在扩大家庭制度中被制度化了,这种方式强化了老一代人权威的力量。[6]正是由于长辈的权威性才使传统工艺得以延续。但在现代家庭中,祖父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他们对子孙的家庭教育日益式微,这必然影响技艺的家庭传承。其次,家庭轴心从父子、婆媳转向夫妻双方。在传统社会里,家庭的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是纵向的,而现代家庭的主轴却是夫妻之间,是横向的。延续宗族、继承家业不再是现代家庭的目的,夫妻感情、婚姻稳定才是现代家庭追求的核心。家庭主轴的转移,使原本以亲子血缘关系为纵向的连续式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夫妻为横向的开放性结构,这大大增强了家庭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然而,这种内部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家庭”这一重要场域在传统工艺传承中的传承作用。家庭传承的纵轴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导致传承无法连续。在家庭主轴转变的同时,宗族家长制的“父权”势力被削弱,家庭功能被弱化。在传统社会,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核心,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合。[7]但是,在现代社会,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了,社会不再是家庭的延伸,家庭也不再是社会领域的“公共核心”,而变成纯粹私人的领域。家庭领域的私人化使家庭形态多元化,家庭不再是向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知识教育、休息闲暇的唯一场所,家庭的依赖性与稳定性被削弱。同时,国家及社会对家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能方面也没有进行规约,这使得传统工艺的家庭传承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制性保护。

3.文化多元化影响家庭传承的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触及。传统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受到强烈地冲击,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新一代青年人生的主要目标。一方面,他们不再崇拜权威、不再一味遵从长辈,而是崇尚自主自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划人生。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使得家庭教育空间逐步被挤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互动时间、互动次数被大大降低。亲子关系弱化,年轻一辈不再遵从父辈的意愿去继承“衣钵”,而是遵从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导致传统工艺出现后继乏人的继承危机。

在改革的浪潮中,农村改革是首要阵地。家庭传承方式赖以生存的传承场所在家庭内部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承载技艺的“大厦”发生了动摇,那么以“家传”方式延续技艺传承的势力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现阶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传承日渐式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家传”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地体现为传统的家庭传承逐渐向职业化师徒传承发展。这种由家庭传承方式向职业化师徒传承的转变,使传统工艺逐渐走出家庭的窠臼,面向社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传播的事业中,使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永续传承。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艺家庭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家庭“煮”夫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恋练有词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