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在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融合路径

2023-09-18吴伟杨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师德师艺术类

吴伟 杨策

引言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都是必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群众对艺术事业发展有了更殷切的期盼,因此高校艺术院系的师德师风建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师失德的新闻报道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下,普遍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师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此外,部分专业教师受到国外各式思想熏陶,有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的倾向,与我国教育道路的方向相违背。

(2) 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师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的教学态度,受功利思想驱使,自我约束不足,形成一种散漫、敷衍的教学态度,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做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

(3) 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师处于一种“自满”状态,不重视学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投机取巧、徇私舞弊的情况,从而违背了学术道德,辜负了国家的培养,未做到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4) 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师仁爱之心不足,一味地严厉要求学生,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还有一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只是机械地教书,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未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上述问题,文章基于多元文化浸润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路,通过探析多元文化对艺术类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运用价值和融合路径,以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育,从而引导艺术类高校教师严守道德底线,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1.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1.1 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1.1.1 “仁爱”——道德思想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儒家著作《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充分突显了孔子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1.1.2 “义、礼、信”——道德准则

“义、礼、信”(其中“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三者结合,是孔子及儒家学派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1.3 “智”——道德范畴

“智”同“知”。孔子认为,知是一个人的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觉悟。人要以虚心的态度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理论认识、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潜心钻研,勇于探索。

1.1.4 “忠、孝、悌”——交往之本

孔子认为“忠”是指忠诚老实,是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突出了“忠”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无条件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孝”和“悌”分别是指对父母及长辈的尊重和对兄长的敬爱。《孟子》中“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就突出了“孝”的重要性,同理也可用来隐性地教育影响学生。

1.2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1.2.1 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重要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突出了理想信念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1.2.2 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民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榜样模范,关爱学生,启发学生,形成学生对教师的敬慕之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

1.2.3 积极的进取精神

艺术类高校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提升自我的心。西汉学者韩婴的《韩诗外传》提出:“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和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共同阐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庄子在《庄子·内篇·养生主》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体现出的是知识的无穷无尽,即教师不应有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骄傲自满。

1.2.4 无私的集体主义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无私的集体主义,是指个人从属社会,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个人的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团体、民族和国家,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我国的“无私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所崇尚的“英雄的个人主义”是对立的,强调人民应具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1.3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为后世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3.1 不畏强敌、坚定理想的信念文化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涌现出了大量的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党员、先进分子和爱国人士。他们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大义凛然,不畏牺牲,不畏霸权,视死如归,只为中国人民而战。

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大批与“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和“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样有着“一心建设祖国”信念的先进人物。

1.3.2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奋斗文化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禀赋。

从红军长征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工农红军从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最终,1936 年10 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长征结束。在途中面对重重困难,工农红军战士从未退缩,个个大义凛然,都有着“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从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1.3.3 舍己为人、服务于民的奉献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开始,就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公私分明、舍己为人、服务于民的奉献文化。这种文化解决共产党人在精神上的终极追求问题,其实质是一种奉献和担当,更是一种境界和追求,体现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宗旨,成为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

1.3.4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强文化

早期发展时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实际上是要求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独立自主探索胜利革命道路,依靠自身和群众的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强文化被推向高潮。今天的中国更应该不畏困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攻克所面对的难题。

2.多元文化的运用价值

2.1 儒家文化运用于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运用价值

2.1.1 儒家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价值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中的“仁”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有教无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弥补不足,端正教育思想,坚持教育初心。

2.1.2 儒家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道德价值

《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儒家文化可以端正艺术类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教师可以用儒家文化来化解内心矛盾,打消投机取巧、徇私舞弊的念头,以儒家文化勉励自己,更深地理解教师职业的奉献性,平息自身浮躁的情绪,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

2.1.3 儒家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价值

儒家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儒家著作,例如:《论语》、《孟子》,阐述了许多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筛选后的方法和思想仍沿用至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具有独特作用。

2.2 传统文化运用于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运用价值

2.2.1 传统文化唤醒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意识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教育的不同意义。在封建时期,考取进士,造福百姓;在革命年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新时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应该明白时代赋予的职责——培养新时代艺术领域的人才,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初心,培养出优秀的艺术领域人才。

2.2.2 传统文化保证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

艺术类高校应塑造教师坚定的思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师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文化泛滥的今天,尤其是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下,要坚定不移地朝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前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多领域艺术人才。

2.2.3 传统文化丰富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

随着历史的沉淀,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诵读中华经典之作、传统节日注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项目来巩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在“校园感动人物”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的评选上,表彰优秀的个人和集体,从而营造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的浪潮。

2.3 红色文化运用于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运用价值

2.3.1 红色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独特作用

在革命年代,伟大的革命战士在抗战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红色艺术——歌曲、诗词等。例如:《映山红》、《游击队歌》、《七律·长征》……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这些歌曲、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学习共产党人舍己为人、服务于民的精神,深层次地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教育学生学习红色艺术和红色精神,以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2.3.2 红色文化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红色文化对于教师素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是教师自身勉励的重要因素。艺术类高校教师应以革命先烈和伟人事迹为榜样,认识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学习前辈们不惧苦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激发自身动力,坚定地去完成时代任务和教育使命。

3.多元文化的融合路径

3.1 儒家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3.1.1 探索“儒家思想+时代政治”的育人模式

以“儒家思想+时代政治”为主导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将艺术类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与新时代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加强儒家“仁”的道德思想教育,以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教学言语和生活作风。加强自身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为人师表的教师职责,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3.1.2 利用儒家文化著作资源的物质价值

艺术类高校可以开展儒家文化研学活动,如组织儒家文化研学之旅,深度学习和理解儒家文化著作资源,适时应用于新时代的思想规范和教学经验,端正思想认识、提升道德修养、保持教育初心、履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儒家文化著作资源对师德师风的建设作用。

3.1.3 应用儒家文化优化育人思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师更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将关注的重点只放在“优等生”身上,而让多数学生成为“陪跑者”。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获得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学习,不抛弃、不放弃。

3.1.4 利用儒家文化优化教学方式

儒家思想不仅阐述了道德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可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诱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体现了知行统一……可充分运用从其中提炼和整理的这些教学思想对教学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3.2.1 探索“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

艺术类高校可以用传统文化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礼记》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仍可以坚持本心,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抑制自己潜意识的欲望,不断借用传统文化来消除内心矛盾,通过“慎独”修炼,从而提高自觉性、主动性,提升自身道德涵养。艺术专业教师在研究西方艺术时应该加强自身辨别能力、坚持自身道德信仰,防止误入歧途。这需要在思想上继续坚持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自己,完善自我,倡导德性的自省意识。基于此,良好的德性意识就能坚定地融入心中,外显于自身行为,并且在不断经受现实考验中得以体系化、习惯化。

3.2.2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

纵观历史,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仍沿用至今,它们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纪念我国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赞颂他的爱国精神,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意志。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反映了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纵使所处条件差强人意,也可以坚守自身道德底线,向目标持之以恒地奋斗。唐朝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和情趣。艺术类高校教师应发挥其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自觉性、主动性,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2.3 挖掘资源构建融入传统文化的师德师风体系

作为艺术类高校的教师更是要以身作则,要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向传统文化取经,提炼出适合于当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并用其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3.3 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3.3.1 积极学习红色精神和品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师应学习革命前辈的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积极克服,以红色精神和事迹来激励自己,端正生活作风,加强自我修养。

3.3.2 引导发挥红色艺术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可运用红色资源对艺术类教师进行熏陶。如红色音乐表达的是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色诗词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对于革命胜利的渴望和革命一定胜利的决心,红色影视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不断学习、探索和奋斗的历史。通过这些红色艺术文化加强对艺术类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培养教师的爱国情怀,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多领域艺术人才。

3.3.3 应用红色文化培养危机及自强意识

艺术类高校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一味地模仿国外艺术作品和国外艺术技能,要具有危机及自强意识,学习红色文化并让浮躁的氛围慢慢沉淀,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更深层次的艺术,创造中国特色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一同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一个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不高、精神状态好不好,取决于师德师风建设到不到位。”在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分别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培养教师的道德规范及其奉献精神,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为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而奋斗。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师德师艺术类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