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乡村文化档案资源建构现状研究

2023-09-17刘凯张倩周成秀

新楚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档案文化贵州省

刘凯 张倩 周成秀

【摘要】文章介绍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内涵,从乡村记忆和乡村振兴两方面提出了价值表现,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构的现状和问题。从文化意识、数字平台、挖掘文化档案、多元参与、分层和分阶段建设等方面,为进一步优化贵州省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构提出对策,希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档案文化资源的准备。

【關键词】乡村档案;档案文化;文化资源建设;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1-008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贵州师范学院联合项目(专项)《乡村振兴背景下档案资源服务贵州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GZLCLHZXYB-2022-15 )。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自2019年开始,贵州省通过公布《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等多个文件,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建设。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又提出要“推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更是为贵州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档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深入挖掘与整合乡村历史文化,建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则为这些乡村档案文化承载物的集合体。

二、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概述

(一)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内涵

乡村档案文化应依托于乡村档案载体,目前对于乡村档案文化的界定没有较为统一的概念认同,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李婷在其学位论文中的定义较为认可,即“乡村档案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乡村活动生产中所产生的具有原始凭证信息的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乡村档案文化需要具备三个特性: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二是需要具备原始凭证性;三是来源于乡村生活实践”[1]。

(二)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

1.留住乡村记忆,营造乡愁场域

乡村档案文化是一个乡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记载了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家风家训等有形或无形的乡村记忆,能够集中展示该乡村独有的发展脉络、民风民俗和工艺生产等内容。贵州位于西南地区,有着独特地域和人员构成,如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家书家谱等文化类型,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部分乡村正在逐渐消失,如2021年贵州省自然村较2020年减少了2479个,大量的原住村民或迁移外省、或迁移他处,因此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建构有助于为这些迁移的村民留住乡村记忆,营造乡愁场域。

2.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乡风文明

乡村档案文化中承载着一个村或是一个区域民族的发展沿革、建筑工艺、风俗生活等内容,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近年来,贵州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在已有地域自然环境之上,着重发掘人文环境中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区域旅游。又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也开始加强乡风文明的建设。如天龙屯堡、红军村等地,都已很好地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转化成了旅游资源,实现了经济价值的转变。同时乡村档案文化中记载着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挖掘这些优秀的乡村档案文化,能够帮助村民重塑优秀村风。因此,通过挖掘已有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乡风文明。

三、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存续现状

(一)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种类

1.移民档案

纵观贵州历史有多次移民,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应为屯堡档案文化、三线建设档案文化和改革开放后移民档案文化。

(1)屯堡档案文化

屯堡文化是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称得上明代历史的活化石,为汉族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其中蕴含有家谱、建筑、傩戏等一系列档案文化资源。

(2)三线建设档案文化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因此在西部地区开展了三线建设,贵州因为地缘的原因,也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由于外来人员的迁入,逐渐和住地的乡村进行文化交流,同时三线建设本身也蕴含着文化建设,如在乡村遗留下来的记录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以及生活习俗等档案文化资源。

(3)改革开放后移民档案文化

改革开放后,由于征地建设以及扶贫搬迁等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大量的原住村民或迁移外省、或迁移他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移民档案资料,其中包含了对原有村落所作的调查,包括位置、环境、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的记载文件,也成为重要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

2.民族档案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记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服饰、建筑、习俗等,形成了例如苗族的大筒箫和芦笙的表演以及制作工艺、彝族刺绣与彝族歌舞以及火把节、盘州土法造纸工艺设施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因此,贵州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

3.红色档案文化

1935年前后,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在贵州期间有着对于中国革命历史非常重要的几次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等,同时也有如困牛山、遵义等战役,因此贵州在当时留存下了众多的红色档案文化,如革命遗址、革命文字档案、民间口述的红色故事等。

(二)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现存状况

1.载体形态多样

贵州由于地处西部地区,被喻为“文化的边疆”,因此众多少数民族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这也就致使乡村档案文化的载体形态多样,有传统的纸质档案,如家谱、契约文书等,有常见的石刻档案,如告示碑、民族碑等,也有口述档案,以及口述档案转化而来的声像档案等,还有众多实物档案,但还是以传统载体为主,整理成数字档案的数量较少。

2.保管主体多元

由于各地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认知的不平衡,致使各地对于乡村档案的载体开发程度也不一样,各地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载体的保存主体也随时间的演变逐渐增多。经过调研发现目前,乡村档案文化载体的保管单位有各地的文体局、档案馆、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各类研究协会以及村落的村史馆或是個人手中,然而这些机构在共同开发上,协同机制不明显。

3.受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各地对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积极发掘和保护本地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申遗、编研和转化经济资源。全省已相继保护和开发革命遗址遗迹2000余处,申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约750项。同时还有部分村落开始进行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花茂村、吉昌屯、鲍家屯等村落编纂自己村落的志书,天龙屯堡将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实现经济价值。然而部分地区却重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导致大量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损坏和流失。

四、贵州省乡村档案文化

资源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建设程度区域不均衡

从调研结果发现,贵州省目前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在区域性上极具不平衡,有部分是因村落发展的需要出现个体性建设,如花茂村,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编纂和转化成旅游资源;也有部分为区域性协调统一建设,如2021年安顺市部署实施“百村志书千村档案”工程,大力推动村志编纂工作与村级档案管理深度融合,全力做好村志编纂和“一村一档”建设工作。

(二)建设的内容不充分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已建设的文化资源由于所属主体的不同,因此在内容上有所差别,同时内容建设也就出现了不充分的现象。如各地文体局只保管了某项民俗、技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申遗档案,而后续的档案以及档案实体,文体局却没有保存。目前除了村落村史馆保存的档案内容相对充分一点,其余都较为单一,建有村史馆的乡村也寥寥无几。

(三)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大量流失或损坏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由于各地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认识不一,使得各地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如花茂村将全村的红色档案文化资源精心保护,转化成旅游资源。但大部分乡村却由于对乡村文化档案重视程度未提高,导致大量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流失或是损坏,如契约文书等被低价转卖,石刻档案出现大量青苔,破损和文字模糊等,下面将简要介绍流失或损坏的原因:

1.保管条件差。大部分少数民族档案形成后未能得到规范化管理,散存于各处,装具简陋,老化破损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珍贵、濒危档案缺乏必要的安全保管设施,已经虫蛀、褪色、粘连,甚至出现霉变腐烂[3]。还有部分红色档案散存在不同的部门或者个人手中,随着历史的久远与保存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磨损甚至遗失等现象。

2.擅自销毁或损坏。在偏远地区部分居民缺少对档案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无法对之辨别价值,往往将之销毁或破坏。

3.民间习俗也是造成档案损毁的重要原因。部分村落保留着传统的思想以及风俗习惯,先民相信万物有灵,人死后灵魂不灭,先民们也认为留着死者的遗物是不吉祥的,因此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包括文书、保存的档案烧给他“带走”。彝族毕摩去世后,如无人继承其事业,也要把他生前使用过的器具、经籍焚烧祭献给毕摩,这种为去世毕摩焚祭彝书的习俗,使不计其数的毕摩文献被焚毁。

(四)数字化程度低、开发利用单一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承载物主要为传统载体,如纸质、石刻以及实物,但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建构与开发,只停留在实体层面是不够的。如安顺市塘约村和花茂村等地的村史馆、文化馆内只有简单的投影和解说,没有其他的数字化成果,另外,安顺市“千村档案”项目,虽以数字化建设为主,但是在相关系统和平台暂时未能查阅到相关内容。同时,开发利用成果以实体展览和编研志书为主,其余形式较少。

五、贵州省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

建构策略

(一)提高档案意识和需求

对于档案文化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次数会影响着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在保管主体的重视程度以及存续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如电视电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档案宣传。提高档案意识的宣传不应仅仅限制于档案部门,还应该和相关机构一起进行宣传活动,进而从根本上为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长期建设、分阶段、分层建设做好根本性准备。要防止因为档案意识缺失,导致大量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流失或损坏,而导致未来无资源可建设的现象发生。同时,通过政策和主流媒体来营造档案需求,如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提出“推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就是较好的政策需求导向,可以促使众多主体加深对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

(二)建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建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载体,还应注重将传统档案与数字档案相结合,促进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因此在一方面对已有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利用相关技术建构数字资源,搭建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平台。如安顺市“千村档案”即是对各村落进行数字建档,借助“方志云”数字档案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宣传推介联动,并同步建立本地名人、人文历史、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产业、美食名产、村庄变迁、民俗、书画、老照片、录音录像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志数据库,对现存村志、数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标引,实现对村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民间艺术、名优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内容的快速检索[4]。2017年6月,贵阳市初步建成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后又在2019年8月底非遗数据库1.0版成功开发,年底对该系统进行了版本升级,实现了更便捷的管理和快速检索[5]。这样的建设步调有利于突出特色乡村档案文化资源,便于利用和丰富档案内容,促进内容的充分建设。

(三)统一规划,分层、分区域建设乡村档案文化资源

由于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和内容不充分,我们发现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广撒网,应该在一定阶段、一个区域集中进行一类档案资源的建设,因此需要省级以上文体局、档案局等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对一定区域和时间内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能协调全省各机构和各类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内容设置,避免进行重复性建设,还可以保证各机构间的协同建设及内容的丰富性。

(四)進一步发掘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构以及功能实现的核心问题,归根于“内容是否完整和充分”,因此,要重视本土档案资源的发掘,如对红色档案文化、非遗档案文化、民族民俗档案文化和屯堡档案文化等资源的深入发掘,重视文献类、技艺类、民俗类等档案文化资源的固化与记录。同时,在现有基础上,跟随文体局和档案局等公共服务文化管理机构的引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注重村民的参与程度。这样一是可以提高村民的档案意识,更好地保护乡村档案文化资源防止进一步损坏和流失;二是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更大程度引起村民的认同感,可以为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带来先进技术和建构理念。

六、结语

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是一个村落历史史实的凝结与展现,做好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不仅能够使一个村落、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再现传承,也能够促使之进一步发挥内在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助力乡风文明的建设,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乡村记忆,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婷.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6.

[2]黄青.浅谈安顺屯堡文化[J].艺术科技,2018,31(06):

104.

[3]陈子丹,王雪飞,田白雪.少数民族档案损毁原因及实例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6(01):66-69.

[4]张爱国,杨倩.贵州安顺 实施乡村振兴“百村志书·千村档案”工程[N].中国档案报,2021-04-12(002).

[5]丰兴康.贵阳市非遗数字化保护利用纪实[J].贵阳文史,2022(5):19-23.

作者简介:

刘凯(1988.7-),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档案基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档案文化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浅谈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
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力
档案文化研究初探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档案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