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千年的艺术瑰宝
2023-09-17
丝绸之乡孕育“织中之圣”
缂丝历史悠久,从传世的实物来看,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品,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的精华,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定州是中原與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之地,也是缂丝的发祥地。唐宋时期,丝绸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定州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当时的定州“桑麻遍野,户户机杼”,生产的绫绢是朝廷贡品,颇具规模的“绫绢互市”遗址就在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村。
文献中有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当时缂丝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因南宋王朝建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传艺也随人迁徙南方。”《中国全史》中也指出:“缂丝是我国丝织工艺中最受人珍爱的品种,宋代是缂丝的盛期,以定州生产最为著名。”
定州缂丝自宋代鼎盛发展以后,缂织技艺及相关产业链始终没有中断,一直延续下来,尤其是在民间传承发展至今。
缂丝鼻祖造就“国之瑰宝”
说起定州缂丝,不得不提宋代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沈子蕃。沈子蕃祖籍定州孟家庄,从小学艺,缂丝技艺非常高超,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
1127年,沈子蕃受圣谕南下,就任织造监察御史,专门管理官办缂丝坊、织造院,促进了江南织造业的发展。沈子蕃不刻意追求富贵繁缛的装饰风格,更倾向于抒发简、淡、野、逸的文人情怀,以较为简洁的构图刻画栖息枯瘦花枝的禽鸟或流连山水的隐逸士人,以绿、蓝、白、灰、黑等偏冷色调对图案加以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沈子蕃一生完成了几十件缂丝艺术品,大部分未署名,署名的只有五件,《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山水图》《秋山诗意图》《桃花双鸟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代表作《梅花寒鹊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画面中双鹊相对,一只昂头向前,另一只埋首翅下,趾爪有力地抓住遒劲的梅枝,姿态丰满,遍身羽色素雅,毛绒细腻,四周疏疏淡淡几簇梅花,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通经断纬呈现“雕镂之象”
定州缂丝以蚕丝为原材料,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平纹织物,其技艺繁复、织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织造者以生丝为经,以熟丝为纬,先将设计好的图案纹样勾画在经线面上,然后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使用不同大小的拨子等工具,采用平缂、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
由此制成的织物表面只显出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缂丝又名“刻丝”,被誉为“丝绸上的雕刻”。
郭氏家族传承“中华绝技”
缂丝技艺易学难精,其成品制作工艺繁杂、耗时较长,堪称“中华绝技”。为防止技艺失传,定州孟家庄一带缂丝艺人手把手地传授族内后人,其中,郭氏家族已传承至第九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郭氏家族顺应时代潮流,成立了定州市郭氏缂丝有限公司,公司秉承郭氏缂丝祖传技艺,以生产销售传统手工艺缂丝产品为主,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此外,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郭氏家族先后创办了定州缂丝传习基地、定州缂丝展览馆,使缂丝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3年7月15日,定州缂丝作为河北省非遗代表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当地的扶持以及社会的关注,定州缂丝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