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回忆杀”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2023-09-17殷锦绣
殷锦绣
2023年以来,各地演唱会开办频繁,歌迷朋友们热情高涨。在现场的朋友忙着拍照,并在朋友圈疯狂刷屏,无法到达现场的歌迷也没闲着,他们转发偶像的歌,并写下自己年少时的记忆。
演唱会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如此着迷?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演唱会作为一种具有现场感和互动性的音乐表达形式,很容易勾起一波“回忆杀”。
喜欢听演唱会,主打一个氛围
葛瑞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员工,下班后有时会去兼职脱口秀演员;周周是实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就几乎和“周末”无缘,疫情期间还差点弄丢了为数不多的“年假”;小张是中学体育老师,每天穿着同样款式的运动服、运动鞋,戴着同样款式的遮阳帽,从早到晚。看上去毫无交集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五月天的歌迷。
2023年5月底,在北京鸟巢,三个素昧平生的人挨在了一起。她们一起听歌、鼓掌、跟唱、尖叫,一起挥舞荧光棒、拍照、录像……在这几个小时里,三个人从素不相识变成了灵魂之交。
这就是演唱会氛围的奇妙作用,场馆好像建起了一道与现实生活的围墙,无论在墙外时你是总经理还是打工者,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这个场馆内,大家平时的个人身份都不再重要,群体的特征“淹没”了个性,大家都只是歌迷,需要做的事情都只是享受音乐。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去个体化”,戴着“歌迷”的面具,“社恐”也敢放声歌唱。
在演唱會结束、观众陆续散场时,三个人都感受到了“不真实感”——葛瑞打车排到了100多号,微信里有三个同事或领导的未读消息;周周本来以为肯定能赶上宿舍门禁,但流连拍照修图让她坐过了站,可能要登记晚归;小张的嗓子比连上了四节课还哑,想到第二天真的要连上四节课,她宁愿在鸟巢里再唱四小时。“去个体化”的氛围散去之后,她们重新拾起自己的身份,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听到自传歌曲,勾起年少回忆
演唱会除了能创造超出日常的仪式氛围,还能带来一波“回忆杀”,让人沉浸在年少时的回忆里,也就是让人怀旧。
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既可能有向往过去的无忧无虑、羡慕儿时的简单生活等积极情感体验,也可能有对过去的失败、孤单、不如意等感到苦涩的消极情感体验。不过,从整体上来看,怀旧时的积极情绪会更多一些。
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瑞士一项研究直接在音乐节上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者听到音乐时产生的情感中,“怀旧”是最常见的一种,而且不同时期的音乐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引起的怀旧程度不同。
为什么音乐会让人产生怀旧情绪呢?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虽然我们在音乐里听到的是别人的故事,想起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音乐触发了我们的自传体记忆。
听《盛夏光年》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把它作为班歌,和中学同学一起合唱的场景,想到排练时一起做的傻事、趣事;听《晴天》时,我们可能会想到KTV刚流行时,和朋友们一起在周末的下午唱周杰伦歌曲的场景……我们当年做的这些事、听到的这些音乐和当时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存放在我们的记忆中,而当我们再次听到记忆中的音乐时,就像勾起了其中的一个线索,让这些内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
经常积极怀旧,建构生命意义
演唱会带来的“回忆杀”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着迷?这是因为怀旧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怀旧可以抵御消极情绪,提升自我评价。消极情绪常常会触发怀旧情绪,而在回忆过去时,我们想起的多数是积极的事,比如自己那些曾经做成功的事、被其他人赞扬和羡慕的时刻,即便是失败丢脸的场景也可能会被加上厚厚的美化滤镜。这些积极的回忆毫无疑问能安慰到此刻消极的自己,让自己重新确认“我还是我”“我以前成功过,现在、未来还是能成功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感。
怀旧可以创造联结感,促进亲社会行为。当一个人下班回到只有自己的出租屋,想找人分享日常却不得时,孤独就可能会触发怀旧,让人回忆以前和朋友们一起听歌、唱歌的日子,而这种回忆能带给我们联结感,仿佛朋友们仍然在我们身边一般。这种感受还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的亲社会行为,让我们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创造更多更真实的人际联结。和伴侣一起怀旧,可以让两个人更亲密,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满意。
去听一场演唱会吧,去回忆我们过去的快乐和美好,但也别忘了,怀旧更重要的作用是更好地生活在现在、更好地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