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一体化救治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3-09-16江小红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颅脑损伤

江小红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一体化救治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急诊一体化救治的36例患者纳入甲组,接受常规救治的37例患者纳入乙组。对比2组患者急诊救治效率,包括急诊室滞留时间、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多学科会诊等待时间、急诊转至手术室时间。对比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甲组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多学科会诊等待时间、急诊转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TT、APTT水平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甲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乙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较乙组的78.38%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促进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急诊一体化救治;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4-006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4.022

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是指由外力作用引起的脑组织重度损伤,可导致脑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丧失或降低[1]。目前,手术是救治该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患者病情危急且多变,因此,需要在科学评估病情的基础上优化治疗流程,以提高治疗效果。实现院前、抢救室、急诊病房的急诊一体化救治,是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得到高效、整体的救治,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救治时间的前提[2]。鉴于此,本研究就急诊一体化救治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头部CT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8分。排除标准:检查发现脑部存在肿瘤的患者;纳入研究前1年内有颅脑手术治疗史的患者。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为接受急诊一体化救治患者,乙组为接受常规救治患者。甲组36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4.27±4.49)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14例、打击伤10例。乙组37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4.63±4.78)岁;坠落伤13例、车祸伤13例、打击伤人数1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乙組行常规救治,患者入院后,CT检查其颅脑状况,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后将患者送至手术室。

甲组行急诊一体化救治。(1)组建专项护理小组。由主管护师担任小组组长,组中要求配备5~8名具有多年临床救治护理经验且专业知识过硬的护士。组长依据实情统筹安排组员的职责,当救护车抵达急诊门口时,及时开启急诊绿色通道,指导护士配合送诊医护人员妥善安置患者,并将患者安全转运至急诊室。指定1名护士主要负责协助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吸氧、排痰等气道干预;指定1名护士主要负责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等检验标本,协助影像科医师进行头颅CT检查,遵医嘱给予患者静脉给药,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包括配血、导尿、备皮等;指定1名护士专职监护工作。(2)组建专项急救小组。组建由急诊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总务科等构成的急诊一体化救治小组。由1名急诊科主任医师担任小组组长,组中要求配备多名具有多年临床急救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影像科医师。患者到达急诊后,医师立即对患者进行基本病情评估,并启动专项急救小组,通知手术室、放射科、重症监护室做好准备。随后对患者进行气道内阻塞分泌物的清除、返流血液;若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疑似脑出血,则在护理小组的协助下为患者留置静脉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建立人工气道,进行输液、输血治疗,纠正休克。要求护理小组进行患者颅内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迅速开展颅脑CT检查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拟定救治方案;若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则协助患者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后立即送至手术室。(3)加强院前救治干预。完善与120急救中心的沟通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方案,建立院前与院内急救管理线上平台,通过微信视频或电话保持院前与院内的联系,便于院内急救人员预先了解患者伤情,同时给院前急救人员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确保院前急救工作与院内急救工作的良好衔接。院前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快速评估患者的伤情,遵循“先救命后治病”原则,重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意识、瞳孔、呼吸等,采用GCS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并反馈给院内急救小组,听从院内急救小组的指导与建议,针对性实施抢救,降低患者院前死亡风险。针对早期低血压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补血,恢复与维持其血液循环。针对脑缺血且意识障碍患者,应固定好患者,并清理其呼吸道痰液、呕吐物与血液,充分给氧,保持呼吸通畅。针对出现舌后坠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协助患者通气。针对合并活动出血或血管损伤患者,及时消毒包扎,降低感染风险与失血量。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立即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氯化钠溶液,维持胶体渗透压。(4)加强术后干预。急救完成后,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运动,并给予高压氧、语言训练等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意识清醒,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记录和对比2组患者急诊救治效率,包括急诊室滞留时间、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多学科会诊等待时间、急诊转至手术室时间。

术后1 d,采集2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后测定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社区卫生中心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术后3个月时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预后状况,并对比2组患者疗效。GCS分为5个等级,评估内容包括意识、语言、躯体运动等,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状态,3分表示严重残疾,4分表示中度残疾,5分表示恢复良好。NIHSS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消退和不注意等,总分范围0~42分,评分与神经受损程度呈正相关,0~1分表示接近正常或正常,2~4分表示小卒中或轻度卒中,5~15分表示中度卒中,16~20分表示中-重度卒中,21~42分表示重度卒中。疗效评定[3]:患者生理机能恢复正常,具有自主生活能力,可独自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为显效;患者生理机能接近正常水平,生活基本可自理为有效;治疗后存在认知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急诊救治效率对比    甲组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多学科会诊等待时间、急诊转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对比甲组与乙组患者的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乙组相比,甲组的TT、APTT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预后对比    术后3个月时甲组患者GCS评分较乙组高,NIHSS评分较乙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疗效对比    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急,有效急诊救治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以往的急诊救治流程缺乏系统化,可能导致救治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需要建立起院前、抢救室、急诊病房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模式,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奠定基础[4]。

本研究中,甲组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多学科会诊等待时间、急诊转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一体化救治可以提高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效率。究其原因,在急诊一体化救治中,通过加强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保持院前医护人员与院内急救小组之间的联系,使院内急救小组提前获取患者的信息,便于提出系统的入院急救方案。当患者入院后,急救小组启动一体化救治模式,集中急诊科、神经外科、影像科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诊断,快速制定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使患者得到及时、完善的手术治疗,不仅可以避免相关检查、会诊延误急救时间,还可保证患者得到连续的救治,从而提高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5]。贾敏等[6]研究指出,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可累及凝血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的TT、APTT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一体化救治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治疗小组组员均具有多年临床护理、治疗经验,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拟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优先处理致命伤,积极给予止血、补液、输血等相应处理;同时,加强术后干预,给予患者健康的饮食,也有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7]。本研究结果中,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表明急诊一体化救治有助于提高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优化了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从院前救治到抢救室救治再到急诊病房救治的流程,减少了中間环节,缩短了救治时间,实现了院外到院内绿色生命通道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急危重患者在急诊科初步实施紧急抢救,进而能够确保治疗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安全性[8]。缩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时间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多学科配合,可高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稳定患者机体循环与生命体征,从而降低患者伤残率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个月时甲组患者GCS评分较乙组高,NIHSS评分较乙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急诊一体化救治可显著促进患者的预后改善。究其原因,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长时间缺血、缺氧,会持续性损伤患者的神经组织,使神经细胞坏死,即使救治成功,也会出现意识模糊、生理功能障碍、活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预后效果不佳。急诊一体化救治衔接院前、院内与术后救治环节,同时组织急诊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重症监护室等多个学科共同协作,确保患者得到持续性治疗和护理,避免颅脑损伤最佳治疗时间被延误[9]。通过加强院前救治干预,在具有权威性的急救小组指导下,针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例如对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立即给予止血、输血,可以避免患者失血量增加而加重颅脑损伤;针对意识障碍且低血压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补血,恢复与维持其血液循环,也能避免患者出现缺血、缺氧性休克,不仅能将患者的进展性损伤降到最低,还可促进昏迷的改善。此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展语言训练、肢体训练等术后康复干预,刺激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给予高压氧干预,能减轻患者脑组织缺氧性损伤,促进脑组织与神经组织的修复,对减轻颅脑损害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10]。

综上所述,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缩短重度创伤性颅脑患者急诊救治时间,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与脑卒中,值得探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韦刚.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1):160-162.

[2] 孙家安,李亚男,王宝玉.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2):1665-1666.

[3] 校爱芳,李雨凤,马霞,等.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救护一体化模式的救治时间及有效性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3067-3069.

[4] 顾玉慧,陈小燕,石卉,等.降阶梯思维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75-2478.

[5] 杨小丽,姜丽娟,顾玉慧,等.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324-327.

[6] 贾敏,易继涛,王从平,等.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创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9,7(5):317-319.

[7] 陈庆博,赵旭,苗元芳,等.急诊救治一体化新模式在重症颅脑创伤并意识障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8):70-73.

[8] 高维玲,胡玉萍,贾应茂,等.院前急救中不同评分系统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价值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8):88-92.

[9] 马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4):185-186.

[10]    赵小英,王君芬.危机管理联合创伤急救模式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NIHSS及GCS评分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1):1817-1818.

(收稿日期:2023-05-07)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颅脑损伤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颅脑损伤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的原因及护理策略分析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