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气候与衣食住行

2023-09-16霍寿喜

养生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汗液气温衣服

◎霍寿喜

夏季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围绕这两个特点,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在漫长的夏日里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

夏日穿衣的误区

夏季天气炎热,因而“凉爽、简便、美观、能保护皮肤”便成了夏季着装所要遵循的原则。夏季穿衣很容易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酷热时打赤膊最凉快。盛夏酷暑,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小伙子)喜欢上身光膀子,以为这样可以凉快一点,其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体体温(36.8℃左右)时,赤膊不仅不凉爽,反而更热。 因为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而盛夏酷暑之日,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此外,高温天气下,人体散热主要靠汗液蒸发,这就需要皮肤表面存有汗珠,而高温天气下打赤膊,由于皮肤热量的增加,汗液不断从毛孔中分泌出来,这就使得小的汗珠还没来得及蒸发便汇成了较大的汗滴,而大汗滴是很容易流淌的,因而大大降低了蒸发散热的速度。

误区二:化纤面料轻便又清凉。一般来说,含有化学纤维的布料重量轻、价格便宜、花色品种多,因而有人喜欢用它做夏天的衣服。其实,夏季人体出汗很多,而化纤布料虽然较轻较薄,但吸水性、透气性均差,皮肤很难通过汗液蒸发进行散热,因而夏天穿这类面料的衣服并不凉爽。同时,汗液的过多滞留,还会使皮肤分泌物腐败、发酵,加之合成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单体氨、甲醇等化学成分对皮肤刺激较大,因而容易诱发过敏和多种皮炎。有生活经验的人常选用“真丝绸”作为夏季的衣服面料,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真丝是一种蛋白质纤维,对人体皮肤非常有益,真丝还具有吸湿和放湿性能,因而真丝衣服穿起来非常凉爽。此外,植物纤维的棉布及高纱支府绸也很适合做夏季的衣服。

误区三:夏季不适宜穿黑色衣服。夏季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更凉快,这个传统观点现在也受到了挑战。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夏季,穿黑色服装比穿白色服装凉爽。专家们指出,人体内的热量可以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向外散发。诚然,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吸热多,但吸收的热量可以成为衣服内形成对流的动力(就像夏季午后,地面受热容易形成局地对流甚至雷阵雨天气一样),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可将皮肤表面的汗液和部分热量带走消散,人体自然就会感觉凉爽。当然,黑色衣服应做得宽松一些,这样可以使“对流”加强,衣服的凉爽程度也增加。对上述研究成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夏季应该怎么吃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四时调摄包括饮食、起居、精神、药物及按摩等多方面。一年四季,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黄帝内经》就将夏季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概括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确,炎热的夏季,人居天地气交之中,湿热交蒸,食欲普遍下降,消化能力减弱。加之有些人患“苦夏”,更加吃不好,睡不香,很是遭罪。那么,夏季应该如何通过调整和加强饮食来保养好身体呢?

一般说来,夏季饮食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色泽鲜艳。可适当选择一些辛香的食物,只是不能太过,因为在炎热天气下,人体气血趋向体表,过多地食用辛甘燥热食品会伤阴。但也不可走向另一极端,如有些人夏季只吃时令蔬菜,像黄瓜、西红柿、莲藕、冬瓜等,其他一概不吃,也不好。就以黄瓜和西红柿为例,这两种蔬菜的含水量都在95%以上,多吃后虽有短时间的饱腹感,但蛋白质和热量却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间长了,容易使体内营养失去平衡,所以夏季也要摄入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等。夏季气温高,不可过多食冷饮,以免伤胃、耗损脾阳;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变质腐败的食物绝不可进食,避免引发肠胃疾病。古人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十分在理。

对于“苦夏”者来说,由于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差,所以饮食更宜性味清淡。除日常可多吃冬瓜、西红柿等蔬菜外,还要特别吃一些“豆食”。如赤豆,又名红豆,性味酸平,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等作用,可与红枣一起煮汤喝,也可用赤豆煮稀饭吃。扁豆,性味甘平,为和中益气之佳品,去壳的干扁豆可与红枣同煮。豇豆,又名长豆,能健脾和胃,一般都作菜食。

“空调病”与“空调保健”

现如今,空调已成为改善夏季居住环境的最重要的电器。但不少人一提起空调,立刻就会想到“空调病”。其实,只要使用得当,空调不仅不会致病,而且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通常说的“空调病”,指的是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下的人常常出现的头晕、头痛、面部神经痛、胸闷、腰肢疼痛无力、全身发冷以及细菌性感染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之所以会产生空调病,室内的密封环境(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和空调本身的内部环境(容易滋长各种细菌、霉菌),是其中的“硬件”原因。这两个致病根源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消除或减轻,比如安装负氧离子发生器、加湿器,室内经常注意通风、采光,经常清洁机器等等。但空调病另一个致病原因,则是因为夏季空调房内的温度大大低于外面的温度,人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里,一旦离开,生理上就会出现强烈不适,从而出现上述的一些症状。显然,要消除和减轻这种“不适”,就必须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和减轻现代居室病症(包括空调病)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事实上,生活或工作在气象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人(例如经常出入高温车间或冷库的工人),患感冒的概率要比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俄罗斯的医疗专家就曾采取变化“微气候”的方法,用了3 年的时间,将莫斯科第十九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

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而空调恰恰具有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的功能,如果使用得当,它理所当然地会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所谓“使用得当”,其实也非常简单:不要使室内一直保持恒温或“准恒温”,而要经常升高和降低室内的温度,使室温一直处在一种变化状态。当然,刚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同时也要经常对室内进行自然调节(即所谓的“空气浴”),通过开闭门窗,让室外空气和阳光进入室内。这样,在变化温度的同时,常常也伴有湿度、阳光和空气流动(风)的变化,这些“微气候”变化无疑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夏季活动,谨防中暑

广义地说,“衣食住行”中的“行”,指的是人的各项体力活动。而夏季在高温环境下活动的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重者会昏迷不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

气温的高低是产生中暑的最主要的外因。资料表明,中暑与日最高气温关系密切,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中暑人数将显著增加。正因为如此,气象和劳动部门将日最高气温达到35℃作为高温天气,发布高温报告,提醒人们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有时这种高温天气持续6天以上,中暑将非常容易发生。中暑也与日平均气温有关,当日平均气温高于31℃时,说明全天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30℃以上,如果刚好相对湿度偏大、风速偏小,中暑也是容易发生的。

为什么高温环境下劳作容易中暑呢?研究表明,人体体温调节主要有三种形式:传导和对流、辐射散热、水分蒸发。气温升高,人体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通过汗液蒸发的散热增加。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2/3 的余热须由汗液蒸发排出,而排出不畅时,则容易发生中暑。可见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体质和营养状况等有关。

运动保健专家研究发现,要想排汗顺畅,避免中暑,必须及时补充因流汗过多而失去的水分。当然,补充水分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一般可在劳作前15分钟,喝400~600 毫升的水(相当于1~2 杯);劳作的过程中,每隔半小时喝大约250 毫升的水。倘若1 次饮用太多,反而会导致胃部不适。除了补充水分外,当气温和相对湿度都较大而风速较小时(如梅雨季里的晴日),要减少劳动或运动量,缩短劳作时间;炎炎烈日之下,最好穿棉质、浅色的衣服,不可赤膊。同时,每次劳作之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的高低和风的大小,制定适宜的劳作计划,采取恰当的防暑措施。

猜你喜欢

汗液气温衣服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汗臭从何而来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汗臭从何而来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汗液的味道
放生衣服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强取人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