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体内的癌症“近亲”
2023-09-16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监测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我国健康检查人次从2009年的2.3亿增至2020年的4.31亿。与此同时,“结节”“增生”“息肉”“囊肿”“钙化灶”等检查结果也频繁出现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这些“异状”,大家多多少少心里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身体从小问题发展成大病痛。那么,这些异状究竟是不是需要担心呢?
近些年流行一句话――成年人的害怕是从体检开始的!翻开体检报告的那一刻, “+”“↑”等符号就格外刺眼;要是看到“结节”“息肉”“囊肿”“增生”“钙化灶”这些字眼,心里更是会禁不住“咯噔”一下,仿佛癌症突然从天而降!事实真是这样吗?它们与癌症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哪个离癌症更近呢?
结节:看良性还是恶性
结节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与周围组织密度不同的新生物,從病理性质看,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手段和检查技术的进步,结节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较为常见的有肺结节、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
胸片或CT片上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占位病变叫肺结节,直径大于3厘米的肺结节称为肺肿块。目前,还缺少肺结节发病率的研究,但在有关肺癌筛查研究的数据中,肺结节的总检出率约为20%~30%。
“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是其中95%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病变所导致的,不必过度担心。”北京朝阳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徐爱民指出,导致肺结节的良性病变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良性肿瘤,如纤维瘤、血管瘤等;血管性疾病,如肺动静脉畸形、肺静脉曲张等;炎性疾病,如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一般来说,对<6毫米的肺小结节,建议年度复查胸部CT即可;对≥6毫米的肺结节,医生会根据结节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有无毛刺、分叶和胸膜牵拉等综合判断危险程度来决定复查的间隔时间,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随访。若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没有明显进展、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病变或低风险结节,根据医生建议继续定期观察即可;若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有增大趋势,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规范诊治。
乳腺结节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乳腺内的一种形态学改变。大多数乳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炎等良性病变都可以表现为乳腺结节。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手段都可以初步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目前在乳腺B超报告中,BI-RADS分级评估是最常用的评估乳腺结节良恶性的方法。乳腺结节BI-RADS评估为2级及以下者,一般是良性病变,每年复查1次即可;分级为3级的结节,可每3~6个月复查1次,观察结节变化,若短时间内结节明显增大或分级提高,一定要提高警惕;若结节分级在4级或以上,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行穿刺活检以明确性质。一些高风险的良性肿瘤,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等具有恶变的可能,也建议进行手术。
甲状腺结节是出现在甲状腺内部的异常增生的细胞团块,增生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性疾病等情况均可能出现甲状腺结节。对于甲状腺结节,最重要的是看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不影响甲状腺功能,也不影响人们生活与工作。良性的甲状腺结节,除非直径过大,导致影响美观或产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定期随访即可。如果是恶性肿瘤,首选通过手术清除干净。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各自独立的“生长树”,甲状腺癌是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与良性结节没有直接关联。也就是说,对于确诊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没必要担心会演变为癌症。
息肉:定期检查,以免复发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生长的一种赘生物,就是多余的东西,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子宫,都是容易长息肉的地方。息肉通常生长缓慢,藏得深,体积比较小,不会引发任何症状;但有的息肉又“包藏祸心”,和癌症关系非常密切!
那么,哪些息肉容易癌变呢?下面这些情况需要警惕: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宽基、广蒂的息肉容易癌变;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多发性息肉的癌变风险会增加。
具体说来,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它是息肉家族中较为凶险的,恶变可能性大,最终会发展成大肠癌,所以一经发现,要及时切除。还有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则更要当心,这种息肉易发生癌变。此外,胆囊息肉可能会伴随腹痛,算是一种良性肿瘤。若息肉的直径在1cm以下,则无需做手术,1~2年内进行1次B超检查即可;超过1cm、短期内生长比较快、合并胆结石者,则应该立即切除,以防癌变。需要注意,低中风险的息肉在切除后,1~3年内要进行复查,而较为严重的息肉状况,则3~6个月就要复查1次,以免复发。
鼻息肉和声带息肉都是局部结构的炎症和水肿导致的,它们都不是肿瘤,很少发生癌变。发病早期,可选择保守治疗;但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息肉生长,同时引发多种相关症状时,手术治疗就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鼻腔和嗓子里还有两种良性病变——鼻内翻乳头状瘤和声带白斑,它们的早期表现和鼻息肉、声带息肉非常像,但属于癌前病变,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可以减少复发,降低癌变风险。
囊肿:基本不需要处理
有人一听到“囊肿”,就误以为它与肿瘤是一家。事实上,囊肿与肿瘤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差之千里!囊肿是由于遗传、感染、外伤、寄生虫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种囊状的良性包块,囊内容物通常是不同性质的液体。大多数囊肿对身体无害,不需要经过处理,只要定期观察或复查即可。
比如,直径<5cm的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可以不作处理,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1次,观察囊肿大小变化;只有当囊肿直径>5cm时才可能出现压迫反应,如压迫胃、肠出现上腹部饱胀感,甚至压迫膈肌影响呼吸等,这时候需要进行治疗。
肾囊肿则以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多见,多为良性,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现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如果肾囊肿<5厘米,且没有给患者带来任何症状,不必治疗,一般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变化即可。
宫颈囊肿一般来说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它是因为宫颈腺体的开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堵了,导致腺体分泌的一些液体就没有办法排出而形成。宫颈囊肿不是宫颈的炎症,也不是宫颈病变,大部分都非常的小,对日常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也不用特殊处理;体积变大且同房出血,则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或做切除手术。
卵巢囊肿多发生在育龄期,多见的是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滤泡囊肿是由于成熟卵泡不排卵,或者闭锁的卵泡持续存在,使卵泡液潴留造成的,绝大多数可于两个月内自行消失,不需特殊处理。黄体囊肿与排卵后黄体持续存在,并与出血、血浆渗出有关,一般也可以在两个月内消失,如果是妊娠合并黄体囊肿,一般会于怀孕3个月后自然消失。如果卵巢囊肿持续存在并增大,才需要考虑有卵巢囊性肿瘤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多数囊肿不需要处理;只有当囊肿影响正常的脏器功能时,才考虑手术切除,或采取无水酒精硬化疗、穿刺抽液的方式将囊液排出。
增生:及时排查其病理性质
增生是一种由于细胞有丝分裂活跃,导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其中,生理性的增生基本上不需要治疗,而病理性的则对身体影响较大,但不一定会发展成癌。
我们常说的“骨刺”,实则就是骨质发生了增生,它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表现,尤其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容易产生。不良姿势、运动损伤等会影响关节、韧带和肌肉等组织,使之不稳定,并发生退行性疾病;而骨质增生的出现正是关节的自我保护行为,以此保持稳定。 但如果发现有严重的关节肿胀、疼痛,则要警惕骨质增生症,并及时就医治疗。
乳腺增生则在女性群体中较为普遍。一般来说,大多乳房增生是生理性的,其细胞的组成及结构均是正常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谢丹教授解释说,成年女性的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这些乳房的腺叶由乳腺导管和腺泡构成,结构好像一棵树:导管相当于“树干”和“树枝”,腺泡相当于“树叶”;腺泡负责分泌乳汁,导管负责输送乳汁。当乳腺没有增生时,腺叶像一颗“小树”,枝干又短又细,树叶也稀落落的。当乳腺明显增生时,腺泡和乳腺导管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加,腺叶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乳房有限的容量要装下十几个膨大的腺叶,有时难免感到胀痛。但无论是“大树”“小树”,都是健康的“树”,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不用过分担心。而当乳房出现如下症状时,则为病理性增生的可能较大:(1)乳房疼痛没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规律。(2)乳房肿块的大小及硬度不会随月经周期而改变。(3)乳头可出现单孔或多孔的异常分泌物,分泌物的颜色多为无色透明、淡黄色、黄色混浊或灰绿色。(4)乳腺彩超经常能发现腺体组织的异常回声,钼靶检查常能发现阴影或钙化;BI-RADS分级一般为3~4级。病情理性增生一般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好转,且部分还有恶变倾向,所以应及早干预、定期观察,必要时需手术切除。
虽然女性也有前列腺,但前列腺增生无疑是男人的痛。前列腺增生的出现,主要是男性随着年纪增大,前列腺内的腺细胞数量会渐渐增加,这样就会导致前列腺的体积不断增大。除此以外,有功能的睾丸会产生很多的雄激素,而这些雄激素也会诱发前列腺增生;炎症的影响,长期吸烟酗酒,身体过于肥胖,家族遗传史等,也是诱发前列腺增生的主要因素。前列腺增生会引发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患病早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若前列腺增生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则应该及时选择手术或其他治疗。
钙化灶:类似于疤痕,不用过度担心
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表现为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的钙质沉淀。常见的有肺钙化灶、肝钙化灶、前列腺钙化灶、肾钙化灶等。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介绍,CT报告中肺结节样钙化灶、钙化结节、陈旧增殖灶之类的描述,都是疾病恢复后遗留的一种疤痕。大多数由于既往的肺结核或肺部感染所致,尤其是两上叶的肺的钙化灶绝大多数与既往肺结核感染相关。钙化灶、增殖灶或者纤维条索影,并不会影响肺功能,也不会发生癌变,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肝内钙化灶也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即长期稳定存在。根据临床观察结果,病灶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因病灶多较小,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行B超检查即可。若是明确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在发生胆汁淤积或化脓性胆管炎时才需要治疗,而且在处理肝胆管结石的同时应行病灶局部切除。
前列腺钙化就好比手划破一个小口后感染了炎症,炎性反應后留下了疤痕。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指出,看到前列腺钙化不用恐慌,它只是证明曾经得过前列腺炎,大多数人检查出来时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这时临床上一般是不予以特殊处理的,定期复查即可;但如果当下有前列腺炎症状(如尿频、尿急、尿不尽、会阴不适、腰酸腰痛等),就按前列腺炎来治疗。
【编后】除上述“异状”,一些带有“瘤”字的疾病实则也与肿瘤相距甚远,如果出现在体检报告单上,也无需过度担心。比如,肝血管瘤就是一种良性疾病,无症状者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子宫肌瘤的位置如果没有影响到其他器官,也没有必要过度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
需要注意,结节、增生、囊肿等影像学结果,受测量者因素和机器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医生获得的病史、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使用的检测机器不同,也会对结果有所影响。所以建议复查或随访时,最好选择在同一家医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