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养蚕实践活动研究的策略及意义

2023-09-16孙雪娇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养蚕科学探究

孙雪娇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开展养蚕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内容,开展实践研究,真正使课堂回归生活,是小学科学课程最好的教授方式。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现代教育三中心,即“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具体地说,儿童中心是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亲自饲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蚁蚕—五龄蚕—蚕蛹—蚕蛾),代替教材上对蚕的一生的简单介绍,在饲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验中心是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本研究就是以学生在现实中亲自饲养蚕、在生活中时时观察蚕,让学生在饲养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蚕的一系列生活习性、身体结构及体态变化特点,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中心是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本研究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养蚕,对蚕近距离地立体地观察和接触,在课堂上交流所见所想,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主导性学习。

一、养蚕实践活动组织原则

(一) 立足课程理念谋求学生新发展

以新课标为依托,聚焦“少而精” 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系列学习活动,做到适合年龄特征、目标清晰、突出重点、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在学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实践探究意义,并应用于真实情境。

(二) 培养学生生命科学学习习惯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养蚕实践活动,了解养蚕的历史和蚕本身的价值,知晓蚕的身体结构、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养成坚持做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在观察生物生长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学习方式。最终以绘制手抄报、撰写小作文的方式展现探究结果,培养学生生命科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关爱生命意识。

(三) 形成教师生命科学教学体系

通过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养蚕实践,形成生命科学教学的典型课例,使知识的教授、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精神的培养向实践化、具体化、系统化方向逐步完善。对生命科学的常见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清晰、精准的科学课程目标及创新、生动的科学教学体系。

二、养蚕实践活动设计

(一) 资料查询卡——培养学生借助资料工具的学习习惯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师教授和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获取更多信息。本次研究的资料查询卡有三个主题,即蚕的价值、蚕在中国的历史和蚕在世界的历史,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成为实践的主导者,有助于学生对蚕有横向、纵向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查阅资料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认识古代和域外的事物;另一方面,使学生知识的储存、积累和传播不再受个体生命的限制,为学习研究其他事物找到了学习方法,促进了科学核心素养的进步。

(二) 解决问题卡——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不回避问题,而是以累积问题卡片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饲养实践过程建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对蚕生长的各个阶段产生大量动态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成立饲养小组,让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教师在探究方法、探究体系上予以引领,为学生发放问题解决卡片,把遇到的困惑、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重要问题,并写上解决办法和查询到的答案。通过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学习意识。

(三) 观察记录本——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做科学记录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指出,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可见,观察记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一环,能使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站在第一视角完成实践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好奇心,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在养蚕过程中,观察与记录作为提问与回答的前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指触摸,多种感官相结合,看蚕的大小、颜色以及活动情况、进食情况,将感受与思考记录下来,可以使学生对蚕的生命成长有更现实、更直观、更生动的理解。

但考虑到学生在坚持记录上可能存在惰性,所以本次研究将采用教师定期督促、表扬优秀同学和小组竞技共享三种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行动上自发地坚持做观察记录,体会科学家观察研究问题的方式、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长久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

(四) 制作手抄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检验科学探究是否达到预想目标,需要从探究方式入手。针对学生对蚕生长过程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手抄报是小学阶段开展思想教育较为简洁的方式之一,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蚕的生命周期,即卵—蚁蚕—五龄蚕—蚕蛹—蚕蛾五个不同阶段的身体结构特点及相应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系统梳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顺序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五) 撰写小作文——渗透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饲养蚕宝宝,在实践中有细致的观察、记录的艰辛、遇到问题的思考以及有新发现时的喜悦,整个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针对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养蚕记” 等相关主题的作文表达内心情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科学实践也为日后写作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成为学科整合的关键途径。

三、基于实践的养蚕活动意义与反思

(一) 学生方面

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与情感价值两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郭沫若所说: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因此,将教育的主角转换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胜过教师的“个人秀”。通过探究养蚕的全过程,形成了“了解探究目标发展背景—观察探究目标生长特点—记录探究目标生长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的科学探究模式,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了深刻严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

(二) 教师方面

杜威曾说: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科学课程作为探求真理的科目,应适时走出教室,走出教学楼,感受阳光的润泽,感受风雨的形成,去看春草萌生,去看雪花飘落,在大自然中引领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此次探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基于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变革。将“传道受业解惑” 的教学变成了“教学生学”,为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奠定基础。同时,此次探究以新课标为依托进行补充,根据学生情况不断改进,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研究体系。对同学科教师指导小学生养蚕实践活动这一内容提供参考,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再进行研究,可缩短初探周期、增加研究深度,最终把养蚕知识具体化、条理化、系统化,达成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案,进而达到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学习有法的实践教学效果。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反思此次活动设计还有以下需要完善之处: 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 方面,个别学生害怕蚕,不敢触碰,更不乐于主动观察。教师要丰富指导方法,提高体验感,增强趣味性,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积极主动进行饲养和观察。

猜你喜欢

养蚕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养蚕不易
养蚕记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在养蚕中成长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