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义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2023-09-16顾婷
顾 婷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30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语言中的很多词汇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既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媒介,更是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载体。[1]但是,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文化意义的深刻理解,忽视了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文化带给学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与冲击。另外,也有一些英语教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过于侧重于英语语言形式的教学以及西方文化在语用方面的渗透,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甚至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认同,这对学生文化素养、英语素养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须基于文化意义视域,充分重视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在提高英语教学中文化意义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效能,为正确发展其英语素养奠定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表达方式,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取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属于特殊的文化现象。同时,语言是文化形成、反映、传播与发展的载体,且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2]
二、基于文化意义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学生英语素养发展的需要
传统英语教学中,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受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形式与内部结构,忽视了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割裂了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功能与文化意义,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结构化学习、结构化应用的问题,且会出现大量的词不达意、理解错误等问题。另外,也有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与渗透工作,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认同感,甚至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造成了严重的错误影响,这既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其英语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发展。文化意义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态度与情感,涵盖了对特定文化赋予的语言、词汇等的联想及其对事物的感受与态度。英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文化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英语的自身意义与文化背景,提高其语言应用时的适用性、准确性,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3]
(二) 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事务、经济、技术交往以及知识信息传播的主要应用语言,这也进一步突出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会受到“他国文化” 的影响。小学生处于思想、思维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文化缺乏正确甄别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高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4]
三、基于文化意义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 基于文化背景介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学习活动也是学习其民族文化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构成,还要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很多小学生在英语单词学习时,只是记住了单词,缺乏正确的实际应用能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词汇教学时未能对相关文化背景做相应的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对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二是教师过于侧重语言结构化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了“高效记忆、低效运用” 的现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导入中有机渗透更多的文化背景介绍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内容,在调动小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相关词汇背景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5]例如:“old” 一词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单纯地理解成为“老的、老年人、年纪大的” 等,且一些学生还会直接将老人、老年人直译成为“old man”,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该词汇的文化背景——在西方“old” 隐藏着“对社会无用” 之意;因此,西方人十分避讳用“old” 表达“老人”。此类词汇的文化背景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该词汇在西方文化视域下的正确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法强化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基于对比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相似之处。“dog” 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贬义,如狗命、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在西方更多的则是褒义,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位高权重之人) ” “a big dog(大人物) ” 等;“dragon (龙) ”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尊贵、吉祥、神圣等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成为一种可怕、凶猛的动物,更是邪恶、罪恶、魔鬼的象征。教师运用对比分析式文化背景教学时,还可以利用表格直接为学生呈现出更为直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文化背景介绍的过程中,还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彼此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文化差异性的民族发展背景等,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英语发展历史的了解,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在全面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辩证地对待汉、英两种不同语种所承载的不同文化。[6]
(二) 丰富文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英语语用能力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重构能力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客观而言,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定位于日常生活用语,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及简单的生活语用能力,且要有选择性地将文化重构的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如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语境,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还可以在发展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提升其运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文化教学与渗透的形式,要在处理好英、汉语言教学的主次关系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英语素养提供保障。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中涵盖了大量涉及日常对话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多适用于正式场合,在日常口语中并不适用。此时,教师可以基于这些英语知识或教学内容引出中西方文化及相关应用技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如在“What's your name?”教学时,学生均了解其是询问他人名字的意思,若在英美国家的日常口语交流中则不会运用该句型,会给人一种被“审问”、不礼貌的感觉。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先介绍自己,再委婉地问询对方的姓名,如“Hi,I'm … .And you?”,若自己没有听清对方姓名(或忘记了对方的姓名),则可以用“I'm sorry.What was your name again?”;另外,也有其他的问询方式,如“Your name,please.”或“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学生若不了解上述文化意义的差异,就会在语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或误解。此类拓展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语用原则与技巧等,又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一些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会简单地认为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日常打招呼时也会问“去哪儿了” “吃饭了吗” “忙什么呢” 等,但西方文化的视域中,上述打招呼的“问题” 或话语均涉及个人隐私,十分不礼貌。同样,我们在日常被他人夸赞时都会谦虚地说: “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或我需要继续努力等) ”,而在西方国家中,他们通常会实话实说,并给予对方以肯定的回答。此类拓展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这些日常对话问题及其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性,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基于语用训练活动,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用训练活动是提高语言学习质量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用训练活动(尤其是口语训练活动) 中将了解到的中西方文化及相关差异进行自主的文化重构,并结合相对应的语境开展语用实践活动,这对发展学生英语素养、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语用训练活动中不断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语用训练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语用训练活动,以此丰富语用训练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语用训练活动,使学生在语用训练中结合中西方的各种节日文化进行学习、对比与跨文化应用。如教师可以利用Christmas (圣诞节) 与中国传统的春节为主题开展相应的语用训练活动。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查找、研究圣诞节和春节的起源、发展及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教师可鼓励各小组学生利用既有知识自主设计两个节日的语用对话内容,并在课堂完成小组对话或表演活动。学生在此类主题式的语用训练活动中,既可以自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又可以通过语用训练活动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尤其是日常口语交流能力)、语用体验感,这对逐步提升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纠正其“中国式英语” 问题等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用训练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英语原声动画片,如《变形金刚》 《功夫熊猫》 等,选择适合学生开展语用训练的片段并制作课件,组织学生反复观看这些英语原声对话情节,使之在英语原声语境下不断增强自身的语感,体会语气、语调、节奏以及人物的表情。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动画片的故事背景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基于动画片中的片段进行对话练习或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再现” 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与技巧。教师则在学生语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语速、语调等进行相应的指导。此类语用训练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还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素养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意义的载体,尤其是词汇,更加突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教师必须全面加强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讲解或介绍,使学生能通过客观的中西方文化学习与对比,深刻地了解、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民族文化自豪感,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提供保障。此外,教师应通过相应的语用训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为正确发展学生英语素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