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趣味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16付慧珍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律动学科音乐

付慧珍

(龙岩市长汀师范附属小学,福建 龙岩 366300)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具备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小学阶段采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带动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好和乐趣。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 “趣味化” 教学可以取得的最佳效果。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

音乐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核心素养被提到绝对高度后,音乐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由此对音乐学科内涵的理解也得到了拓展,其不再是简单的对节奏和乐理知识的教学,还包含学生对不同学习情境下音乐内容的理解与感知能力。为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授不同音乐作品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是非常适宜的。在“音乐中的动物” 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把教室布置成森林、动物园、山谷等各类场景,然后以动物音乐会的形式“邀请” 各种动物参加,让学生通过听音辨别是哪一种动物。学生的代入感油然而生,对强弱轻重音响的感知变得更加仔细和清晰了。如大象出场用低音、猴子出场音色亮、松鼠刺猬高音蹦、小狗欢快大熊重……乐理知识从抽象、生涩的死记硬背变成听觉上的直观记忆,整个课堂被营造成音乐和学生结合的情境,教师再稍作点拨,音乐的基础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

小学阶段的音乐作品大多主题明确、情感欢快,这与教师创设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形成了内外呼应的关系。在教学“五十六朵花” 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把各个民族的特色音乐剪辑在一起,还把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舞蹈文化等整合在一起,使用课件集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竞猜的方式不知不觉间投入音乐学习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接收的不仅是多媒体带来的立体化的视听感受,其思维也会随之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这是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基础,可以使音乐教学通过人文教育达到智美兼顾的目标。而且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他们会习得创设情境的能力,在音乐作品中得到更多的共鸣。教师以此为契机,从音乐内容的教学过渡到音乐文化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教学情境的构建是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与深厚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比如,上文提到的“五十六朵花” 的学习中,关于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呈现,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整合式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表层的情感认知,更能激活他们深层的情感认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多去挖掘一些正向的情感,将其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把生活中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到课堂上。总而言之,对学生情感的激活越全面,学生才能更好地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组建故事化教学素材,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故事是小学生的“天然伙伴”。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就通过故事认识世界,获得初级的认知能力。这对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教师可以把充满趣味性的音乐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保卫黄河》 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就把关于黄河的传说、作品的创作故事等相关资料整理到一起,也可以发动学生整理黄河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知国人对黄河特殊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作品的学习,学生的认知就是立体的。这是一种对故事直接迁移运用的方法,其建立在音乐学科本身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础上,是通过故事达到多重教育目的的必由途径。

将教材中的内容自编自创成故事进行教学,显然更符合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的原则。部编版的音乐教材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几个固定的模块:动画城、小小音乐剧、音乐中的故事。模块中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创编。尤其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把生动的人物、熟悉的情节与音乐特有的旋律、律动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状态不仅更加积极,也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以《三个和尚》 的创编为例,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且情节结构极为工整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道具,直接排练和表演这个故事,也可以在保证故事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和同学们一起商议,改编其中的某些情节,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改编的故事表演出来。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讨论这个故事的主题,也可以夸赞表演好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从创到演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多边共赢的。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不同的音乐故事中蕴含的都是不同国家(地区) 的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讲这些音乐诞生和发展的故事,也可以把其列为音乐学科常态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低年级“听故事的人” 成长为中年级“讲故事的人”。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整理音乐故事,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给全班同学。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在音乐学习中保持着较高的参与度,由此获得了一个让音乐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完成自主内化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们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还避免了趣味教学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在实效上根基不稳的情况的发生。

三、采用音乐律动游戏,着力渗透音乐元素

音乐律动是基于音乐本身的一种有规律的、有节奏的跳动。近年来,随着音乐律动在低幼年段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人们发现,它不仅可以让音乐的属性表现得更加鲜明,还能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感受,有效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能。为此,小学阶段的音乐趣味教学可以把律动设计成律动游戏进行实践教学。例如: 教材中的《杜鹃圆舞曲》 《狩猎波尔卡》《四小天鹅舞曲》 《老爷爷赶鹅》 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无论是欣赏曲还是演唱曲,节奏鲜明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这拓宽了教师选择的范围。教师可以把教室里的桌椅重新摆放,留给学生较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教师要从旁观察学生在参与律动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肢体表现力,然后邀请那些身体优势较为明显的学生做示范,使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类学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那就是节奏感不太准确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跟随音乐做出律动,但在肢体的协调性或是节奏的捕捉力上稍显薄弱,这会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教师要对这一类学生的主动性予以鼓励和赞扬,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出自己喜欢的律动;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建小组的方式,让这类学生获得模仿对象;还可以通过分解律动教学提高这类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现力。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更符合创建音乐课轻松愉快课堂氛围的要求。例如,《狩猎波尔卡》 是一首音乐和节拍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作品,但是学生通过肢体去表现这首曲子的节奏时,很容易出现机械化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抓住“狩猎” 和“波尔卡” 两个关键词,让学生辨析曲子中哪部分和“狩猎” 有关系,哪部分和“波尔卡” 有关系。在细化后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捕捉到“狩猎” 的细节,也对“波尔卡” ABA 的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楚,这时再让他们去表现这首曲子的节奏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从小学学科体系中找寻助力点,形成学科合作的关系,从而和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主体能动关系形成呼应。例如: 在教学 《牧童》时,很多学生掌握不好切分音、八分音符休止符的时值,这时教师可以把数学学科中数的合成、分解等内容融入音乐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掌握节奏的变化。再如,在教学“民族的舞步”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舞步上的异同,可以从曲谱入手,根据演奏时值的变化、强弱轻重的表现,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的图案。这是音美结合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思维转化最可见的一种方式。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也为其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客观的依据。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夯实趣味教学的主观基础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所以,在应用趣味教学模式时,教师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明确音乐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再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副科,而应纳入核心素养培育的体系中,这对于教师提高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要结合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工作。即使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是奉行“拿来主义”,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分析与判断。以《美丽的家乡》 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解,了解了学生家乡的大概情况后,设计“猜一猜” 的游戏,把学生的家乡用风景图片、名人照片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全班同学以抢答的形式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然后由家乡是这个地方的同学为大家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将大部分学生调动起来,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群体、个体等多种形式参与进来,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唱《美丽的家乡》 时,其充沛的情感必然会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积极的共同的发展与成长也督促着教师从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型。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收集学生的学习实况,提升个人对教学的敏感度,多角度、深层次地解构教学,把“趣味” 深入课程的肌理中去。

其次,教师要培养横贯整合的能力。例如: 对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进行研究,既要对低中高各年段音乐教学的重点有所了解,又要把年段之间的衔接与所教班级的学情相结合,确保音乐教育理念的一贯性。再如,把各个学科中可以和音乐学科整合在一起的内容融会贯通,了解哪部分内容可以为音乐所用,音乐又可以在学生培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扩大个人的教学资源基础,使课标提倡的“趣” 和学生的童趣在教学实践上取得一致。

最后,教师要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转化、优化音乐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趣” 感和“奇” 感融合在一起,以新颖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让课堂的教学始于“趣” 但能升华到文化内涵中去。例如: 在学习8 分音符、16 分音符时,教师把看似枯燥的音符融入“动画城” 单元的教学中,把动画片中的人物变成一个个音符播放给学生,或是让动画片中的人物化身音符讲解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激活了,整个学习过程也会充满快乐,愉快的感知记忆会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转化到生活中去,也为教师从生活中提取更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实现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可见,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音乐学科趣味性教学实践改革是建立在对学生天性尊重和遵从的基础上的。其能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习得音乐知识,获得审美培养,进而热爱音乐,提高综合素养培育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愉快的教育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深挖适合教育教学的元素,让学生尽可能接受丰富且适宜的音乐教育。当学生在音乐学科中感受的情感更加丰富时,其对音乐学科的认知也会更加全面,教师也会在实际的策略构建中发现各种策略之间的相通性与相容性,让小学音乐学科真正做到趣味盎然、“趣” 满童年。

猜你喜欢

律动学科音乐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超学科”来啦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音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生命的律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