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活动课程研究
2023-09-16侯梅龙
侯梅龙
(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吉林 辽源 136200)
“让核心素养落地” 是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培养核心素养的导向,既是课标研制的主线,也是新课标的主旋律。小学生核心素养是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素养,是我们所期望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通过课程手段整体育人实践的系统性突破。[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作为培养核心素养重要载体的课程,不应只是文本,应该从学生生活现状和学习需求出发,高瞻远瞩地进行系统思考、顶层设计,致力于每一个人的整体发展,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快乐和获得成就的课程系统,解决学生个性特长得不到自由发展、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人文底蕴与人文情怀得不到锻炼的问题;解决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究热情等问题。[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活动课程尤其偏爱,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同时,学校要在拓展活动课程多样性上下功夫,明确课程目标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实践多种课程类型,让课程体系丰满起来,给学生一张幸福的课程表。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活动课程主题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明确提出,可以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安排,强化实践学习的独特育人功能,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倡导“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的教育理念。在整体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和年级界限,课程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科间相互关联,又要根据年级目标的不同,主题选择有所不同。学校要构建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 开发节日课程资源
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节日文化活动课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活动课程中构建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一是通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二是对传统节日进行整合与重新编排,在增强学生节日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具体实施中,引导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各学科教师结合主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注重活动的延伸和子课题的衍生。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民族节日文化入手确定子课题,进行再研究。例如:在学校开展的中秋主题系列活动中,美术课程开展了“月儿圆圆画中秋” 主题实践活动,学生用画笔把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了解到的节日习俗诉诸笔端,有的同学还为自己的画配上诗词,活动中大家共同了解中秋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培养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烘焙课程开展了“中秋佳节打月饼” 主题实践活动,在“爷爷为我打月饼” 的歌声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和面、制皮、包馅、烤制,在欢声笑语和动手实践中,共度难忘的中秋佳节,共品美味的劳动成果;音乐课程开展“童心深情唱中秋” 主题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关于中秋佳节的歌曲或童谣;课上,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歌曲,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优美的歌声中享受生活的美好。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挖掘中秋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民族精神在学生的血脉中流淌,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以多样的形式流入学生的心中。三是挖掘拓展节日文化,鼓励学生手作,创意物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通过每年的“三节” “六周” (即阅读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书法周、科技周、数学周、美文周、英语周、礼仪周) 及校园吉尼斯系列活动,一方面增加了活动课程展示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家校合作,丰富节日内容。通过家长进学校、进课堂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节日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校活动课程动态与内容,实现家校合一的教育目标。
(二) 整合主题课程资源
在活动课程中探索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得到完整的体验。
一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以衣、食、住、行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例如,“我们的饮食” 系列活动,根据年段的不同,主题设定分别为: 一年级“食物分类”、二年级“认识常见蔬菜”、三年级“我和蔬菜交朋友”、四年级“均衡营养我知道”、五年级“蔬菜的种类与营养成分”、六年级“炒菜小能手”。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课程在内容上既有连续性、阶段性,又有进阶性。
二是打造一批主题整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在课程上做减法,从多维度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从而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比如,“一带一路” 整合课程,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 文化,编写教材,开展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家长激情昂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 文化整合课程。通过面塑课程捏一捏、主题班会说一说、美术课程画一画,全过程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在最后的主题整合课程汇报时,学生以关东面塑、歌舞表演、快板、演讲、诗朗诵等形式精彩演绎“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千年之约,你我同行” 的主题,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书签课程”,结合学校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亲手制作可爱独特的书签送同学、送亲友,体现浓浓的人情味和浓厚的书香氛围。多样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动手实践、学会合作的同时,磨炼了意志,接受了锻炼,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核心素养。
三是开展以某一学科为主导、其他学科协同的跨学科主题系列活动。比如,以劳动学科为主导开展的“风车课程”,在每年9 月,全校迎接新生入学时,都会开展手做风车活动。届时,五颜六色的风车遍布校园,在给新生带来仪式感的同时,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比如: 以语文学科为主导开展的“风筝课程”,以古诗《村居》 中的诗句“忙趁东风放纸鸢” 为灵感确定活动主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开展小组主题研究活动,在汇报展示阶段分别开展了说风筝、画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等活动,语文、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其中。比如,以美术学科为主导开展的“雨趣课程”,学生动手绘制特色雨伞,同时,融合各民族的服饰、习俗、文化等内容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展示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丰富实践课程资源
在活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体验、去感受,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展“行走的课堂” 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学生到公园捡拾树叶标本,观察植物生长,观察昆虫活动,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宝贵财富;走进教育电视台的新闻播报中心,学习朗读技巧,体验播音的快乐;去消防大队聆听讲解,观看图片展,了解消防知识及如何消除消防隐患;去科技馆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过程中,感叹科技带给我们的变化;把烘焙课从教室搬到西点店,学生亲自参与制作蛋糕全过程,既动手劳作,又品尝美味。行中学、行中乐、行中悟,综合课程,别样精彩。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体验着创造的惊喜和快乐,以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二、拓展课程形式,实现活动课程多样化
(一) 生活交际类课程
以关注学生的礼仪常识和情商培养为重点,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人格修炼和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学校开设了口语交际课程、礼仪课程、茶艺课程、心理疏导、百科知识、西点烘焙等。
(二) 艺术修养类课程
以关注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为重点,注重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学校可以开设古筝、口风琴、陶笛、巴乌、竖笛、手指操、课桌舞、合唱团、民族舞、京剧、拉丁舞、儿童画、关东面塑、丙烯油画等选学课程。
(三) 文学读写类课程
以关注提升文学品位、加强词汇积累、提高文化底蕴为重点,让学生读经典、诵美文,读出文化和修养。学校购置图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建立阅读长廊,开放阅览室、小葵花转角阅读区、班级阅读书架、年级漂流书架等,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开办“为你朗读” 校园广播,让学生读经典、读美文,读出文化,读出品位,变阅读为“悦读”;组织校园“唐诗宋词沙龙”,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后品味思考,滋养厚重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诗词带来的无穷魅力。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四) 体育锻炼类课程
以关注强身健体、放松身心,劳逸结合、学会生活、快乐学习为重点,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热爱运动的习惯。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排球、篮球、足球、地板冰壶、健美操、花式跳绳、跆拳道、竹竿舞等,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运动、终身运动的好习惯。学校还可以开展趣味运动会,把阶段训练成果以竞技的形式呈现,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 科技益智类课程
以关注发展智力、开阔思维、拓宽社交为重点。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学校可以开设珠心算、飞叠杯、魔方、奥数、思维训练、数独训练、围棋、五子棋、四维搭建、计算机编程、最强大脑等课程,为竞技和创造搭建平台。
(六) 研学旅行类课程
以关注开阔眼界、增智启慧、涵养德行、舒缓压力为重点。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寻找创造灵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类游学营地活动,比如: “少年强国筑梦航天” ——航天科普活动、“博物启智致远之行” ——长春科技馆研学之旅、“军营小战士” ——军旅生活体验行,等等。在行走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在行走中学习知识,学会独立,和团队在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三、推进课程评价,实现评价机制多元化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活动课程中用有效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3]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学生需求,尊重学生选择,采用走班制、小班化、选修课等形式,使课程生态更加人性化,更加机动灵活。学校可以构建 “课中学—课外练—校内 (竞赛) 展示—社会(竞赛) 展示” “四位一体” 的评价机制,下面重点从“活动中运用” 和“竞赛中提高” 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活动中运用
“活动中运用” 是指学校定期开展各种展示活动,让参与日常选修课的学生做阶段成果汇报,例如: 举办校园吉尼斯活动,在游戏和竞赛中提升成绩;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体育节上,花绳队的同学挥舞短绳,展示别样风采,健美操队的同学意气风发、动感十足,足球小子们表演带球、传接,技术过硬……学校用心安排的活动让学生在竞技和比拼中离梦想更近,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二) 竞赛中提高
“竞赛中提高” 是指抓住竞赛提升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这也是学生汇报展示学业成果的重要形式。笔者所在学校的少儿合唱团连续多年参加省、市合唱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沉浸式的训练令人感动,他们感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活动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希望、快乐之门。学生喜爱、热衷这些课程,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用富有素养表达的课程带给学生优秀成长的机会,也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加美好的成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