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2023-09-16王爽飞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育人类教师

王爽飞

(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甘肃 天水 74102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明确提出: “要展现地理课程内容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地理课程中得到落实。” 相比过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德育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1]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发挥出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在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新形势下,地理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资源的不均衡关系,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类研究地球的过程异常曲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从未放弃,这也正是地理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精神,这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传承这些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比如: 在学习“地球的组成” “地球仪的认识”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与地球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 探索地球的过程也是人类科学精神传承的过程,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充满艰辛,这种探索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从而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索的伟大。科学探索的本质,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着诸多科学家去不断探索,去追寻真理。又如,在学习“海陆变迁” 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总结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钻研问题的精神,让学生看到,为了探索地球的未知领域,科学家发挥百折不挠的精神。再如,在学习“我国的工业” 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让学生学习中华儿女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来之不易,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能从现在开始立长志、立大志、立远志,并为之不懈奋斗。

二、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德育针对性

初中地理教材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观念和意识入手,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睦共处,让人类还大自然安宁,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以地理课堂为阵地,为学生渗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 在教学“天气与气候” 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二者的密切关系,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雾霾、沙尘暴等天气实况,让学生分析这些天气的危害,分析人类活动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 保护我们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虽然现在还是学生,但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比如: 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乘坐公共交通上学、不用一次性碗筷等,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又如,在教学“地形、气候、土壤” 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气候多样复杂等特点,并提出问题: 我国的这些复杂地形对哪些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在分析地形的过程中,能够分析出气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地理事件或者地理现象来实现德育渗透。例如: 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 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状,并对我国资源匮乏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又如,在讲到“中国人多地少”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等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自觉总结出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经济发展观,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一些与德育相关的课外知识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例如: 在讲解“人与自然” 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自然惩罚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要实现和谐共处,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将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如,为了深化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让德育渗透更有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为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资源提出一些合理的开发建议,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指导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家乡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从而提高他们保护地理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断实践探索,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漫画、思维导图、制作模型、户外考察等地理教育活动。[2]例如,在教授“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 自己经常用的塑料袋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外卖经常用的餐盒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查找这些行为产生的危害,让学生制作PPT 或者视频等方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以后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如: 教学“神奇的自然环境”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一些野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初中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以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两组,带领学生对地球仪进行观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体会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地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人类更应该保护地球母亲。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教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现象。教师还可以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地理知识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绘制中国地图、绘制保护地球的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四、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地域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 在教学“中国的土地资源”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有关土地资源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壮丽、土地资源之丰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土地资源、人口问题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土地资源之丰富和美丽,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乡土地理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了解家乡地理文化的同时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积极为家乡做贡献。

五、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并提前预设情境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情境,注重自己课堂掌控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例如: 在教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一些“国家级” 的自然地理景观,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教师还可以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土地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培养学生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又如: 在教学“我国的人口问题” 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人口密集区进行调查和观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再如: 在教学地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地球上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地球是一个美丽、可爱的星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环保歌曲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教师要将教学情境和德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提升德育效果。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充实自己。教师还要通过阅读书籍、观看影片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总之,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六、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培养的现状。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德育优势,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地球观、环境保护观,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现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还要积极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提升他们保护家乡环境、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让德育之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盛开。[3]

猜你喜欢

德育人类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