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好家庭 培养好习惯

2023-09-16王冀芳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习惯

王冀芳

(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吉林 吉林 132013)

从《礼记·大学》 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主张到2021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纵观古今,家教家风建设源远流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好家庭培养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助力孩子走向美好人生。家长要建设好家庭,要重视生活环境、家长榜样、实践锻炼对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作用,这既是父母职责所在,又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一、环境浸润,奠定好习惯养成的根基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倡导居住要选择风土淳朴之处,游学要选择良师益友相伴,认为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修德立业。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也要重视环境的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 创造整洁温馨的家居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说: “人创造着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 家居环境影响着人的成长,孩子在家居环境中度过的时间是最多的。家不一定很大,也不需要华丽,但应该是整洁的,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家庭居住环境的色调应该是明亮、典雅、温馨的,要给人以舒适、轻松、愉悦的视觉享受,让人身在其中,身心放松,感到温暖,心生幸福。这样,孩子和家人才会有好的心境,去快乐地学习和工作,去开心地拥抱生活。

(二) 建立积极向上的家风家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家训是人精神成长的源泉,是一个家庭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和践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好的家风家训影响一个人做人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造就好的德行和品格,也会对社会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怎样建设好家风好家训呢?

一是建立文字公约。建设家风家训的基本原则是传承与发展,具体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而定。有传承祖辈遗训的家庭,有传承基础上结合现今社会拓展内容的家庭,更多的家庭可能仅限于口口相传老一代优良传统而没有文字上的表述。如果家风家训没有形成文字,当下应当作为家庭建设中的要事,召开家庭会议总结提炼,全家人形成共识,做好文字记录,做到语言精练、言简意赅,使之成为为人处世的智慧教诲、安身立命的行为引领。如: 梁启超教育子女要自强不息、爱国报国,梁家出了三个院士,九个子女皆为社会精英。家训是仅限于家族或家庭的道德规范,是对子孙为人处世、建家立业的训诫。晚清名臣曾国藩有以“勤俭” 为核心的16字家训;清末吉林首富牛子厚秉持“富而好行其德” 的家训,乐善好施,夏施单舍衣,冬设场赈粥,清光绪帝给他颁发了“乐施好善” 的牌匾。这些家风家训影响着民风国风,为世人所称道。

二是庄重地公开展示。每个家庭都要将家风家训展示在家中醒目处,可装裱、可刻匾。目的是随时可见,落在眼中,记在脑中,印在心中,随时自我提醒,以规范言行。

三是落实到行动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家长要将家风家训作为处事之理、道德之根、做人之基、立身之本,带领孩子按照家风家训做人做事,把家风家训发扬光大。

(三) 建设友善和谐的家人关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幸福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保证,孩子成长为完整人,走上优秀之路,离不开温暖和睦的家庭养育,即便这个家庭经济不富裕。同样,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实是由成人造成的,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受很多家庭因素影响的。作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定要杜绝家庭暴力,杜绝语言暴力或冷暴力,注意亲人间的相处方式,珍视血浓于水的亲情,每天把爱与微笑送给亲人,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善待彼此、文明表达,为孩子成长的港湾营造尊老爱幼、愉悦温暖的氛围。当家庭成员遇到疑难困惑、受到挫折伤害时,能回家倾诉疗伤,能从家庭成员中获得理性、正向的帮助支持,能从家庭中汲取蓬勃生长的自信和力量。

二、榜样带动,打造好习惯养成的样板

人的可塑性就如同东汉王充所说的“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对孩子影响最长久的老师是孩子的父母。言传身教树榜样,和风细雨润童心。身为父母应该努力成为孩子成长的示范、习惯的榜样,为孩子创造好习惯的成长场。虎父无犬子,强将无弱兵,孩子的习惯会深受父母习惯影响,孩子成长也会为父母的成长所带动。家长怎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可以做以下探索:

(一) 家长要以梦为马

梦想是希望之魂,是追求的动力。要用父母有梦想点燃孩子有梦想,用父母有追求唤醒孩子内心的追求。志不强者智不达,父母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当下社会文化多元信息纷繁,家长要持有正确的“三观”,保持自己的职业理想。比如,和孩子共同学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开创了祖国的航天路,把智慧锻造成科技发展的阶梯;一起赞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勇于实践,矢志不移,奋斗不止,让天下人远离饥饿;一起讴歌各行各业拼搏前行的奋斗者! 辽阔的心胸、宽广的格局、前进的勇气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才是好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最好养分。

(二) 家长要好书相伴

一个人的阅读史会成就他的精神生长史。“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会因阅读而气质高雅、头脑聪慧,由内而外焕发光彩。阅读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品位,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心情不好时,读读美文;有疑问时,书中找找答案;书读多了,内心会充实丰盈,人就会自信而有力量。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成长基石是阅读。称职的父母,会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配备适合各年龄段的阅读书目,自己博览群书、通阅古今的同时,会为孩子营造阅读氛围,支持鼓励陪伴孩子阅读,努力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 家长要示范良习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共同存在的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养成的习惯。心理学家发现,习惯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反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习惯往往表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中。习惯好,则事半功倍。要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是必由之路。如果父母有好习惯,好习惯也会“传染” 的,父母的好习惯会如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孩子,对于习惯养成,潜移默化、以身示范最有效。比如,作息规律、言行文明、孝敬老人、热爱工作等良好的习惯,孩子会有直观感受进而积极模仿。

(四) 家长要有职业担当

成人有职业,孩子有作业。对于家长而言,“业” 是工作;对于孩子而言,“业” 就是学习。担当是竭尽全力地做好应做的每一件事,作为公民理应爱岗敬业,有职业担当,这是一种正向的态度、一种进取的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能力、一种追求卓越的习惯。疫情的压力下,北京冬奥会成功而闪亮地举办,所体现的是我大中华优秀儿女的担当精神;“上九天揽月” 的王亚平,问鼎苍穹在太空出差半年,在浩瀚宇宙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让全世界看见了中国女性的力量! 身在职场有对工作的担当,在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担当。父母对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坚持、对家庭的责任,都影响着孩子。许多人的记忆中留存着父母加班加点、吃苦耐劳、默默工作的身影。这些担当鞭策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生活状态,这就是父母的担当对孩子的影响。用自己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课。

三、实践磨砺,把握好习惯养成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性、终身性的作用,家庭与家长的责任无可替代。家长要珍视监护人的身份、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家校形成合力,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的成长展示出生命最美的姿态。

(一) 培养生活习惯,形成秩序意识

古人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首先,要培养孩子科学规律的作息。要想长得好,一定要睡好。为了让大脑充分发育,一定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充足,孩子身体的细胞才能健康生长代谢。教育部对小学生睡眠管理的要求是21: 20 以前就寝,一天要保证10 小时的睡眠。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饮水及如厕习惯。饮食配比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全面,做到餐前感恩,请长辈先动筷;饮水要做到早起空腹喝一杯白开水,每天不少于八杯水;如厕要做到晨起排便,不憋大小便。最后,要注意生活中坐立行走的习惯养成。坐姿为体正背直双脚平;立姿为身体挺直不摇摆;行姿为挺胸抬头视前方,走路遵守交通规则。在培养孩子生活习惯时,注意引导孩子做事不任意妄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形成秩序意识。

(二) 培养学习习惯,形成规则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拓展、补充和延伸。在家庭生活中要坚持培养孩子观察、倾听、表达、阅读的习惯,也就是说把学校培养的学生看听说、读写算的能力在生活中实践,形成习惯,不断提升。比如,和家人散步时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观察四季的更替,丰富语言,感受生活美好;在家长讲话时认真听、不插嘴、不打断;能勇敢、平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日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有自己的阅读时间和计划,一年读几本书,细化到月、周、日;记录每天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图文并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家庭收支,体谅父母辛苦,培养财商和节俭意识。倡导培养孩子琴棋书画的艺术习惯,弹琴歌唱,下围棋,写书法,画国画,传承国学文化,修养平和心性。要培养孩子作业、预习、复习的习惯,一定是先学习后玩耍。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孩子的阅读、积累等口头和实践性作业家长要重视,孩子一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便能够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要让孩子正确认识对与错,知错就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形成了规则意识,做事就会遵章守纪,有敬畏心,一生不会有大差错。

(三) 培养劳动习惯,形成责任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够拥有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的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书包文具,整理衣物、房间,在劳动中学会自理自立。其次,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饭桌、洗刷碗筷。宋代教育家、理学家朱熹主张在蒙学时期训练儿童养成洒扫等劳动习惯。最后,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捡拾白色垃圾、清扫住宅楼道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劳动,孩子会在劳动中学会思考、专注、关爱与感恩,形成为父母分忧、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

(四) 培养运动习惯,形成健康意识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就曾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青少年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每个家庭的福祉。青少年只有锻炼和塑造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个人成长、为实现幸福生活提供坚强支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打下坚实基础。运动不仅能够磨炼意志、锻炼身体、塑造人格、培养情商、开发智力,而且还能教会孩子遵守规则,体会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家庭运动从哪里入手? 可以从中国传统游戏入手,比如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等;可以从学校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体育中考项目入手,既增强体质,也为升学做准备;可以从跑、跳、绳、毽等项目入手,一家人每天晚饭后一起运动;游泳是生存运动,孩子们都应学会;每个孩子还应掌握1~2 项球类专长运动项目;作为冰雪运动城市的吉林人,孩子们还可以学会1~2 项冰雪运动项目,冬季一家人逐冰戏雪,可以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五) 培养卫生习惯,形成清洁意识

要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身体及服装的整洁,良好的个人卫生形象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尊重他人的体现。我们要形成卫生清洁意识,保持家居环境卫生,还要注意保持公共环境卫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教育,从家庭开始,建设好家庭,培养好习惯,让家长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习惯
上课好习惯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