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2023-09-15张鑫瑜孙珊珊
张鑫瑜 孙珊珊
【摘要】扎实推进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既是堅定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也是实现消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从宏观的政策支持、 中观的产融驱动、 微观的科技推动和消费升级拉动四个层面, 构建了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形成了多层级有机统一的动力机制; 以消费金融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配套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为辅助, 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支撑, 搭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 并提出“环境—网络—主体—要素”的协同创新实施路径。为推进消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生态化、 多层次、 多主体协同的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借鉴。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消费金融数字化;协同创新;价值共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8-0124-9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展了要素供应渠道、 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并加强了资本深化效应, 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丁志帆,2020;徐晓慧,2022)。数字经济时代涌现出直播电商、 共享经济等诸多消费新业态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 消费金融业务增长空间大幅拓展, 亟需借助数字化转型来应对目前的机遇和挑战(季成,2022)。人工智能、 5G、 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广泛渗透和应用, 正在重塑传统金融的生态体系与发展格局, 驱动着消费金融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程雪军和范云朋,2022)。同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激发了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关注重心转向组织间交互协同, 而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实现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 一个开放共享的消费金融生态系统不可或缺, 在此生态系统中协同创新将加快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 并持续释放金融支持企业数字化碳减排潜力(钟廷勇和马富祺,2022)。借助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加速产业链的融合, 推动跨界合作并重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为消费金融产业提供低成本资源共享渠道与供需匹配路径, 进而促进消费场景终端与各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协同。因此, 基于新型商业模式与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 推动传统消费金融转向数字消费金融, 构建高效、 包容、 开放的数字消费金融生态系统,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金融数字化, 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运营升级, 并以消费场景为基础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消费金融数字化可以激发消费活力, 推动经济新业态、 新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发展(刘典,2021), 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张丽平和任师攀,2022)。而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目标是企业价值链重构与效率提升(邵婧婷,2019), 推动资源共享与技术赋能, 快速实现业务迭代和协同发展。但目前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个人征信系统发展不健全、 数据孤岛问题较严重(程雪军和李心荷,2020)。数字经济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同频共振(余典范,2021), 但当前仍存在上下游联动不足与缺乏协同的问题(吕铁,2019)。其二, 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使得高利放贷、 暴力催收、 监管套利等问题更加突出, 对消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程雪军和范云朋, 2021)。其三, 消费金融数字化运营水平较低, 主体间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够, 业务流程尚未实现完全数字化。其四, 消费金融场景与实体经济缺乏有效对接,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场景端客户转化与留存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王刚等, 2022)。其五, 消费金融供需资源匹配需要进一步加强, 存在长期需求与短期供给不匹配、 低端客户供给不足、 高端客户需求不足的现象。以上问题成为消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亟需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消费金融的场景化、 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因此, 从现实角度出发, 探索和解构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对解决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现存问题、 实现资源供需高效匹配、 推进消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组织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协同创新形成的动态网络系统, 以实现价值共创(刘静和解茹玉,2020)。依据层次结构, 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宏观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中观产业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微观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赵放和曾国屏,2014)。处于核心地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由产业链、 价值链和生态链上创新主体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各创新群落, 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在宏观层面, 我国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是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观层面, 消费金融围绕产业价值链为公众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内外部价值链协同创新, 形成价值创造的“延续性效应”(何风琴和邹奥博,2019); 在微观层面, 基于新型消费需求, 消费金融机构和多方主体协同创新, 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黄丽华等,2021), 最终融入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 共同构筑一个多层次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单一因素难以揭示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易加斌等(2021)聚焦农业领域探究国家、 产业和企业层次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多层次驱动因素。但现有消费金融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层级, 忽略了不同层级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 而此方面研究正是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及实施路径研究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因此必须对其展开深入分析。
对于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部分学者也展开了研究。朱太辉和张彧通(2022)提出业务流程数字化和运营管理数字化内外联动框架。另有部分学者提出数字化转型路径, 强调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破解消费金融全产业链痛点(程雪军和范云朋,2022); 要推动消费端向产业供应链拓展(欧阳敏姿等,2022); 要积极建设数字征信体系, 实现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动态平衡(程雪军,2021); 要构建良好的合作生态体系, 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曾燕等,2022)。关于数字化消费金融产业及其转型研究多聚焦于产业链上某一节点数字化的策略性研究, 较少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对消费金融数字化进行系统剖析。而构建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生态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李国英,2022), 必须突破区域与行业边界(徐辉和周孝华,2020), 围绕多元主体与多层次价值链来搭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
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 系统剖析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多层次驱动因素;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从供需两侧动态平衡角度, 围绕消费金融产业链上下游、 配套服务产业以及价值链延伸产业, 搭建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内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 提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为数字经济下消费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 也能为实现消费金融生态系统内各创新主体数字化协同发展、 推进消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战略框架与路径建议。
二、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层次理论, 分别从宏观、 中观、 微观视角考察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见图1)。在宏观层面, 国家发布的扩大内需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战略, 为消费金融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顶层支持, 一系列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在中观层面, 数字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新兴产业竞争格局与产融结合的价值链延伸趋势, 带来构建跨行业、 跨领域、 跨区域、 跨平台的开放共享的消费金融生态系统新要求。在微观层面,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金融科技应用与征信体系建设, 而且需要以消费需求为核心、 通过价值共创来推动消费金融供需动态平衡。
(一)国家层面: 宏观政策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支持
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下, 中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高度重视金融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 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制度支持。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 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 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合理促进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党的二十大指出, 借助金融科技加快消费金融线上化数字化步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强调, 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实现全要素、 全产业链、 全价值链的全面联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 要全方位促进消费,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重点提出, 加大消费金融对绿色消费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因此, 国家相关经济发展规划为促进消费金融线上化、 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培育全产业链、 全价值链的数据要素流通与服务生态提供了制度支撑。
2. 金融行业发展政策为消费金融数字化提供战略方向与实践指导。在国家顶层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关于金融标准化、 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等的系列文件相继出台, 明确了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方针, 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战略方向与实践指导。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要求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 发展金融新业态。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 强调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着重指出要密切关注金融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安全, 培育数字技术生态。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提出加强人工智能、 生物识别等技术的标准制定和有效应用, 推动金融科技规范化健康发展。国家一系列关于金融与科技的发展规划, 都明确了金融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为我国实现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深度融合, 实现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二)产业层面: 产融结合驱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1. 新型产业竞争格局驱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消费金融市场相比, 当前消费金融服务主体日趋多元化与综合化, 伴随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场景接入、 渠道拓展等多方面的需求互補, 行业合作成为大趋势(周衍鲁和周挺辉,2018), 逐渐覆盖线上线下各细分消费领域(尹一军,2016)。同时, 数字化时代模糊了传统产业边界, 也催生出不少新兴产业, 促使商业竞争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陈冬梅等,2020), 消费金融与实体产业之间产生新型竞合关系(曾燕等,2022), 以产业链为依托、 以竞合为导向, 整合数字化资源加快形成“流量互导、 价值共享、 相互赋能”的高效数字化经营模式, 驱动构建消费金融数字化生态系统成为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2. 消费金融产业价值链延伸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随着金融场景的横向和纵向扩展, 金融服务更加渗透到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协同, 为消费金融及其利益相关方提供新的发展模式(欧阳敏姿等,2022)。例如, 中信消费金融借助自身的品牌优势, 与中信易家电商平台合作推广助农产品, 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始终以“服务实体”为目标, 助力乡村振兴。消费金融与其他产业的价值共创不仅可以拓展产业价值链, 还可以创新商业模式与数字化产业生态, 推进数字消费金融和制造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实现从消费到产业的生态协同, 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进而推动消费金融产业朝着产融结合、 场景化和数字化方向深度转型。
(三)企业层面: 征信系统与金融科技助力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1. 征信系统建设带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强调数据作为新型要素参与市场分配,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征信系统建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数据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一, 征信系统建设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快速、 准确的数据采集、 整合和分析等数字化服务, 帮助实现更加精准的信贷风险控制, 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其二, 征信系统所构建的公正、 透明的征信数据共享机制, 促使消费金融机构间共享客户信息, 从而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实现供需两侧精准匹配。其三, 征信系统建设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拓展机会, 金融机构通过分析征信数据筛选有借贷需求且信用良好的客户群体, 为其提供更有效率、 更高质量的消费金融服务。
2.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金融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下,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多种前沿技术与消费金融融合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逐步实现在获客、 征信、 审批、 产品设计、 风控、 营销(程雪军,2020)、 场景化建设等消费金融贷前、 贷中、 贷后全流程的广泛应用(巴曙松和赵伟, 2020), 有效赋能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增长以及结构优化, 并逐渐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覆盖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 促进了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对此,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 深化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 打造创新共赢的产业生态。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深度融合, 全面赋能消费金融产业价值链, 并重塑行业的发展格局, 出现数字化营销、 运营、 风控、 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 更好地推动了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四)消费者层面: 消费升级拉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1. 供给侧提供精准服务拉动消费需求。伴随数字经济在金融领域的纵深发展,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可以刺激居民消费, 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助力扩大内需,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贡献。消费金融作为一种以支持消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 具有极大的市场机遇。借助数字化手段帮助消费金融机构进行客群精准识别与匹配, 挖掘长尾客群的消费潜力, 迎合多样化的消费趋势, 提供高效精准的产品和服务。此外, 消费金融机构还可借助创新渠道与数字化手段, 加强与各类场景方平台、 产业链合作, 从而提高场景获客能力, 进而实现精准营销, 构建“金融+N”的消费金融开放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2. 需求侧消费升级拉动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助推居民消费持续升级, 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支付方式的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消费金融产业链和供应链需快速反应, 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服务升级和渠道优化调整。供应链上企业需要从消费终端需求出发, 反向调整其产品组合、 进货计划、 库存管理、 物流配送服务, 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 消费金融产业链上消费金融机构、 场景端商家、 配套服务提供商等企业, 不断创新、 升级服务以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其中, 消费需求升级刺激消费金融机构细分客户群体, 推出适应多样化、 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机构与场景端商家、 第三方支付产业建立合作, 为消费者提供实时、 精准的金融服务, 持续优化消费金融层次,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构建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下的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结合消费金融产业结构特点与国家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相关利益主体的作用(杨伟等,2020), 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生态价值链的流程优化与资源配置, 形成一个产业链、 价值链和生态链相互作用并随环境动态演化的消费金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并打造涵盖需求拉动力与供给推动力的供需协同模式(李维梁和高雅,2016), 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协同创新(梁中,2015)。
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围绕涵盖消费需求数字化、 金融供给数字化和消费金融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的消费金融供需系统, 以及涵盖消费金融产业链上游资金方、 下游场景方、 第三方服务机构、 金融科技公司、 需求方等创新主体的全价值链机制, 构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在该战略框架中,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思路是以消费金融供需系统供需平衡为目标, 搭建以消费金融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以配套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为辅助, 以及以消费金融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机制。
(一)消费金融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消费金融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是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由金融供给数字化、 经营过程数字化、 客户需求数字化三部分组成。借助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运营等, 实现贷前获客、 贷中管理和贷后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提升经营全流程的效率与质量, 进而实现消费金融的供需动态平衡。
1.贷前获客数字化转型。基于贷前的获客引流、 申请审批、 設计研发的数字化搭建贷前获客的数字化转型框架。首先, 获客引流数字化包括营销数字化与获客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是借助大数据、 智能算法等技术挖掘、 整合、 分析海量的客户数据, 预测消费需求, 判断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 建立客户画像及标签, 打造“千人千面”的智能营销, 并实时追踪营销效果, 监控客户流量和购买转化率, 及时评估和调整营销方案。以智能营销为依托与合作方进行资源置换与生态合作, 实现生态式跨界营销(李研等,2017)。获客渠道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将消费需求进行数字化表达, 通过数据共享与场景方平台合作, 构建线上线下全场景的自主开放获客模式, 实现供给端渠道扁平化与需求端消费者选择高效便捷化。其次, 申请审批数字化是整合个人信用、 消费、 金融等数据, 构建大数据征信系统, 机构间共享客户信息和信用状况。利用申请评分模型与反欺诈模型进行欺诈评分, 利用智能决策系统自动筛选欺诈黑名单与高风险人群网络客户, 实现贷款智能审批。最后, 设计研发数字化, 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产业链上数据协同获取客户信息, 提供“千人千面”的消费金融产品设计。另一方面借助区块链技术追踪消费行为, 洞察消费需求, 链接消费场景, 提高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配性与精准度(侯晓,2021), 实现金融产品供需匹配动态平衡。
2. 贷中管理数字化转型。消费金融贷中阶段主要包括贷中监测、 精准营销、 客户管理等的数字化。首先, 贷中监测是借助区块链技术进行客户信用行为、 贷款用途变化以及还款情况实时动态监测, 并依据监测结果进行实时风险评估, 以预警名单、 黑名单形式传播到产业链各节点, 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确保资金流的可追溯性与唯一性, 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风险。其次, 精准营销是指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建立营销渠道资源库, 将客户行为数据、 资金流信息与物流数据相结合(宋华,2016), 根据消费者在消费场景、 贷款金额、 产品类型、 营销时点等方面的差异提供精准营销服务, 实现贷中阶段的供需动态平衡与创新主体价值共创。最后, 客户管理数字化涉及根据客户实时监测评分结果, 智能调整客户贷款期数、 额度、 利息, 依托客户需求推出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升客户忠诚度, 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还款提醒、 客户关系维护、 投诉处理等金融相关服务。
3. 贷后服务数字化转型。消费金融贷后服务数字化主要包括客户维护、 贷后预警、 贷款催收等活动的数字化。首先, 客户维护阶段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客群筛选, 建立流失客户预警系统, 诊断客户流失倾向并进行针对性营销, 帮助实现客户智能复贷。其次, 贷后预警阶段监控客户行为, 根据客户履约情况实时调整客户信用评分, 划分风险等级, 建立逾期风险预警模型。最后, 贷款催收阶段根据客户特点、 逾期及还款情况, 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催收服务。
此外, 搭建AI技术、 知识图谱支撑下的智能客服平台, 推出智能机器人, 应用于业务咨询、 任务对话、 智能聊天等领域, 开发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 助力提升贷前、 贷中、 贷后全流程的服务质效。
(二)消费金融配套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
消费金融配套服务贯穿贷前、 贷中、 贷后全过程, 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数字化设施、 信息与服务支持既是实现消费金融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必要过程, 也是推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贷前配套服务数字化。消费金融贷前配套服务数字化主要是为消费金融提供征信、 技术、 监管、 风险预测等服务。为此, 征信中心可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外部征信信息, 帮助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 消费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流量平台等第三方平台合作, 进行引流拉新, 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搜索信息等, 协助完善客户画像。金融科技公司帮助实现消费金融贷前、 贷中、 贷后的全流程风控与 “千人千面”的产品设计; 同时, 政府利用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的实时动态在线、 分布式账本及全网广播等功能, 有效提高监管效率, 保障监管数据安全透明, 节约监管成本(黄震,2018)。
2. 贷中配套服务数字化。消费金融贷中配套服务数字化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服务、 物流服务、 风险监测服务、 客户服务等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第一, 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获取客户消费信息, 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支付服务, 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许静,2022)。第二, 物流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消费金融数据、 物流数据线上化与信息共享, 同时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整合不同物流渠道和服务商, 优化运输路线和配送方案, 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第三, 借助数字技术提供风险监测服务, 帮助追踪客户贷中消费行为, 对高风险行为进行预警, 保证资金安全。第四, 客户服务机构借助智能化手段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客户投诉、 咨询、 售后等客户服务, 提高客户满意度。
3. 贷后配套服务数字化。消费金融贷后配套服务数字化主要涉及客户关系管理、 信用提升、 客户流失预警风控、 催收服务等。第一, 客户关系管理机构依据客户的消费行为数据和交易记录,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推荐与优惠福利服务, 保持与客户的持续沟通, 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第二, 信用服务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精准信用评估, 通过分析客户历史还款记录、 个人信息等, 帮助客户提高个人信用等级。第三, 建立流失客户预警系统, 诊断客户流失倾向并进行针对性营销, 帮助实现客户智能复贷。第四, 催收端参与主体采用数字化手段监控余额逾期率、 账户逾期率以及相关回款状态, 构建贷款催收评分模型, 针对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实现智能催收。
(三)消费金融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环境下,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拓展产业链, 延伸价值链(杨卓凡,2020)。数字经济驱动产业发展已经从对产业链前端资产与技术的重视转向产业链后端消费者需求洞察(祝合良和王春娟,2020), 其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渗透不仅驱动消费金融产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而且驱动消费金融产业与其他合作产业之间的数字化转型交互发展, 打造新型消费金融产业融合业态, 具体表现为与农业、 工业、 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1. 消费金融与农业数字化融合。消费金融与农业的数字化融合体现在绿色低碳农业、 智慧农业、 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等方面。其一, 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农户采购、 生产、 营销等数据, 挖掘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消费需求, 建立与农业产业价值链相适应的信贷模型, 同时借助数字管理平台助农、 消费帮扶、 金融知识普及等方式, 满足农业产业消费群体借贷需求, 实现跨领域的产业合作。其二, 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向智能化、 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技术在智慧养殖、 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 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中的应用, 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开展消费帮扶行动, 为运营主体和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服务, 打造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助力乡村振兴。其三,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确保整个生产、 加工、 流通和终端消费场景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并大力发 展绿色低碳农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2. 消费金融与工业数字化融合。消费金融与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融合发展涉及电子、 汽车、 机器人及家居建材等领域。其一, 依托数字技术促进工业产业链上消费者需求数据化, 为消费金融企业提供完美的客户画像, 助力供需两侧消费金融资源的精准匹配。其二, 将客户消费数据应用到工业企业新型数字化产品研发、 设计、 营销等过程, 提升企业质效的同时, 有助于其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 促进消费金融與工业产业相互渗透进而形成新业态。其三, 加大与绿色低碳企业的合作力度, 以绿色低碳消费拉动绿色低碳生产, 鼓励绿色产品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促进企业间价值共创, 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可为工业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和收益, 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的消费体验, 产生“1+1>2”的效用, 促进整个消费金融价值链延伸到工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消费金融与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国家推出提振消费相关政策, 鼓励消费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推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并提倡为新型消费、 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 激发重点消费领域活力, 拓展行业服务边界, 精细化服务消费需求。当前消费金融场景已经覆盖医疗健康、 餐饮出行、 文化娱乐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 而数字化手段为扩大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服务质效带来更多可能性。例如, 苏宁金融和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合开展合作, 消费者可以通过苏宁金融在苏宁易购平台上购物消费。这种模式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消费金融和购物服务, 提高了客户的购买力和忠诚度, 同时也促进了苏宁金融和苏宁易购的业务发展。
四、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述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多维度驱动因素以及整体战略框架,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多主体协同、 多要素协调、 多层次的生态系统问题, 需要创造政策引导、 需求拉动的协同创新环境, 构建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协同创新网络, 创新主体间交互协同, 实现对数据、 平台、 技术、 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 本文提出基于“环境—网络—主体—要素”的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如图3所示。
(一)创造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环境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与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解决数据协同中出现的数据产权、 标准、 交易、 治理等相关问题(胡优玄,2022)。另外, 探索适合于消费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金融大数据技术创新配套标准, 推动国家和行业数据标准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制定, 推动数据资源的有效运用。二是丰富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依托政府税收优惠及补贴政策, 激发创新主体主观能动性, 加快技术攻关, 完善创新要素协同的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积极建设由政府推进, 高校牵头, 产业主导, 科研院所、 行业组织、 消费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政产学研用金联盟, 提高创新效率并加速成果落地转化。此外, 政府在兼顾风险原则下, 可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但应完善政府监管制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三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探讨并深化落实相关政策。地方政府要结合金融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特征、 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量身定制和优化政策措施,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贯彻“市场需求拉动先行”理念, 强化供给侧发力积极响应, 加速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全面贯彻“市场需求拉动先行”理念。消费金融机构与场景端及互联网流量平台协同合作与数据共享, 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场景金融服务体系, 借助大数据、 智能算法等技术挖掘、 整合、 分析海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 依托其在支付方式、 消费场景、 消费时段、 产品价格、 产品外观、 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建立更为全面的消费者画像及标签, 精准识别消费偏好, 充分挖掘消费市场潜力。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与资源合理化配置, 全面贯彻“市场需求拉动先行”理念。二是消费金融供给侧发力, 强化“需求响应”。场景端企业依托消费偏好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 并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 推动原材料采购与需求拉动紧密衔接, 实现供需全流程优化, 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消费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设计、 研发、 营销方案, 打造集差异定位、 获客、 智能风控等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促进供需两侧精准匹配; 资金端提供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市场需求的融资服务, 优化资金配置, 满足其对消费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提高资金供给质效; 消费金融服务商、 配套服务产业、 资金方和价值链延伸产业协同, 进一步促进信息流、 资金流、 物流、 商流的融合, 最终实现多主体价值共创。
(二)搭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协同创新网络
1. 借助补链与强链结合, 搭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资源短缺, 需借助价值网络中其他协同主体资源以及整个协同网络组织的资源整合(黄海霞和陈劲,2016), 实现多主体价值共创。第一, 针对传统消费金融产业数字技术短板、 消费者征信体系不完善、 金融科技滥用、 人才不足等问题, 完善大数据征信体系、 信用评估机制以及全流程风控体系;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监管; 引进和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解决自身发展痛点及难点, 进而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网络。第二, 发挥消费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优势, 进一步强化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协同。一方面, 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优势, 提升数据要素在产业价值协同创新网络中的流通效率, 助力需求预测、 精准营销、 风险控制与产品创新; 另一方面, 发挥与数字技术融合优势, 将数字化和智能化内化到消费金融内外部价值链的各环节以及整个产业价值协同创新网络, 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效。
2. 推动消费金融与多产业跨界融合, 搭建产业间协同创新网络。消费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涉及资金方、 消费金融产业、 配套服务产业以及消费金融价值链延伸产业交互联动, 需要优化和重构产业价值链, 实现组织的协同创新与共享网络增值(孟芳琳等,2016)。为此, 需以消费需求为基点进行跨边界整合, 优化、 重构和升级产业价值链, 依托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实现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 供产销全链路的数字化协同服务(曾可昕, 2021), 促进消费金融与农业、 工业、 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进而构成不同产业间合作共赢的价值协同创新网络。并进一步推动消费下沉, 持续将消费金融资源与服务向县域乡村不断延伸, 拉动乡村消费需求, 推进乡村振兴。
(三)增强消费金融数字化轉型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1. 搭建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价值共创机制, 增强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其一, 坚持消费需求导向, 打通消费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链接, 推动数据、 平台、 技术、 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匹配和动态优化, 推动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设与组织模式创新, 构建多方联动的开放创新生态, 带动产业链上、 中、 下游的数字化转型。其二, 强化消费金融机构与政府、 市场、 高校、 科技企业、 消费者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政府立足于创新生态系统内产业发展特色, 精准设计产业扶持政策, 引导主体协同创新和规范市场环境; 以政府引导基金精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政产学研用金联盟多方协作, 瞄准产业创新发展前沿, 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与资源共享平台,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高校立足系统内人才发展需求, 实现人才输出与创新主体需求精准对接, 促进产业链、 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加快消费金融机构与消费场景端合作, 以数字化手段将线上线下全渠道消费者引入消费金融服务生态系统, 为协同创新提供面向市场的需求支撑。
2. 推动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 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其一, 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借助数据、 平台、 技术、 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协同, 完善消费金融供给端和消费需求端的供需协调机制, 创新合作模式与商业模式, 实现贷前获客、 贷中管理与贷后服务等相关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全方位创新发展。其二, 借助数字技术同高校、 研发机构等主体资源共享与协作创新, 打造产业链、 创新链、 资金链、 人才链供需精准对接的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价值网络的协同创新效率, 实现产业价值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价值共创。其三, 创新主体需适应环境变化,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拉动, 依托要素共享与合作研发实现协同创新, 构建多主体合作、 多资源集聚、 多机制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各创新主体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要素配置
1. 优化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数据协同方面, 加快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打破数据流通壁垒; 确立创新生态系统内数据集成与共享意识,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推动数据资源的有效运用。平台协同方面, 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纽带作用, 深化消费金融产业与多产业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 助力资源供需高效匹配,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进而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技术协同方面, 加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互联共享, 建立完善的一体化技术市场。促进创新主体联合开发, 共享技术交流经验, 共同打造高效、 共赢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与运营体系, 推动跨区域、 跨行业、 跨技术的协同创新。人才协同方面, 政府应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建立政产学研用金联合培养机制, 吸引人才集聚, 推进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共筑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 构建消费金融产业的创新要素支持机制。数据、 平台、 技术和人才是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数据方面, 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中心与安全保障机制。加大对客户个人信息、 信用信息、 消费行为、 社交网络信息等数据的收集力度, 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 洞察数据潜在价值与市场趋势。在平台方面, 建立支持多渠道数据接入与数据交互共享、 具备大数据处理与AI 技术支持能力的高效数字化平台, 通过自动批核、 自动贷审、 自动风控、 自动催收等自动化流程, 实现贷款快速部署和业务扩展。在技术方面, 加大人工智能、 大数据、 区块链、 云计算、 物联网和安全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力度, 并借助技术合作、 技术输出等方式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 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在人才方面, 需引进和培养数据处理分析、 人工智能、 區块链等领域专业人才, 并借助人才交流平台与其他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 促进系统内人才资源供需匹配, 进而推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
五、 结论与展望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既符合“十四五”规划关于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要求, 也是实现消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剖析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提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来看,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宏观的政策支持、 中观的产业融合驱动、 微观的科技推动和消费升级拉动四个方面, 形成了多层级有机统一的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动力机制。但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成为消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亟需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消费金融的场景化、 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为此,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搭建了以消费金融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配套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为辅助、 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框架。而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过程需要综合创新主体间资源优势, 借助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 最终实现价值共创。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基于“环境—网络—主体—要素”的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其自身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 而且需突破产业边界, 构建消费金融产业、 资金方、 配套服务产业以及价值链延伸产业等多方协同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 并依托消费需求, 加速生态系统内数据、 平台、 技术、 人才等创新要素协同, 推动各创新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消费金融生态系统协同发展问题成为关键。要建立健全适用于跨行业、 跨领域、 跨区域合作生态的法律法规, 搭建产业间协同共享机制, 引导主体协同创新和规范市场环境, 立足产业发展特色与发展趋势, 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协同配套扶持政策; 建立各层次协调机制, 制定生态系统合作管理办法, 创新产融合作模式; 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 制定并积极落实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和发布机制的信息共享平台, 形成创新主体协作交流机制, 坚持创新链、 产业链、 人才链、 资金链一体化部署, 支撑和引领消费金融创新生态系统新发展格局。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巴曙松,赵伟.构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应用场景[ J].中国国情国力,2020(6):18 ~ 21.
程雪军,李心荷.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困境与出路探析[ J].金融与经济,2020(8):74 ~ 80.
程雪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链的研究视角[ J].兰州学刊,2020(9):104 ~ 114.
程雪军.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 J].征信,2021(3):1 ~ 8.
程雪军,范云朋.金融科技深度介入消费金融产业的发展挑战与克服进路[ J].兰州学刊,2022(11):34 ~ 49.
黄海霞,陈劲.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式[ J].技术经济,2016(8):31 ~ 37+117.
黄丽华,朱海林,刘伟华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管理:研究框架与展望[ J].管理科学学报,2021(8):26 ~ 35.
胡优玄.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J].商业经济研究,2022(1):182 ~ 184.
季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數字化转型研究[ J].国际金融,2022(9):74~80.
李国英.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及推进策略[ J].区域经济评论,2022(5):86 ~ 93.
李维梁,高雅.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对策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16(11):180 ~ 184.
刘典.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新机遇[ J].中国金融,2021(11):39 ~ 40.
刘静,解茹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差异、根源与再探讨[ J].科技管理研究,2020(20):8 ~ 14.
吕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18):13 ~ 19.
欧阳敏姿,吴霜,林仁志等.基于消费金融生态圈的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 J].西南金融,2022(5):29 ~ 41.
邵婧婷.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企业价值链的重塑研究[ J].经济纵横,2019(9):95 ~ 102.
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 ~ 91.
王刚,郭志远,黄玉.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中国金融,2022 (22):39 ~ 41.
徐晓慧.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实证[ J].统计与决策,2022(1):95 ~ 99.
许静.双循环格局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动态关联效应[ J].商业经济研究,2022(16):182 ~ 184.
杨伟,周青,方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概念框架与案例解释[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6):13 ~ 25.
杨卓凡.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短板与对策[ J].中国流通经济,2020(7):60 ~ 67.
易加斌,李霄,杨小平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 J].农业经济问题,2021(7):101 ~ 116.
余典范.成为数字强国:企业协同数字化破解“数字化悖论”[ J].清华管理评论,2021(10):73 ~ 77.
曾燕,杨雅婷,徐凤敏等.消费金融研究综述[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1):84 ~ 109.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 J].科学学研究,2013(1):4 ~ 12.
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 J].科学学研究,2014(12):1781 ~ 1788+1796.
周衍鲁,周挺辉.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关于市场参与主体运营模式差异化研究[ 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52 ~ 154.
祝合良,王春娟.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理与路径[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5):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