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新在哪里?
——孙晓天教授访谈录(六)

2023-09-15孙晓天邢佳立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总体目标课标数学课程

□孙晓天 邢佳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颁布之后,关于如何理解和把握2022版新课标的新变化的讨论比较热烈。围绕这方面问题,我刊执行主编邢佳立(以下简称“邢”)再次对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孙晓天(以下简称“孙”)教授进行了访谈。

一、新课标新在目标的变化

邢:孙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世纪以来国家已经先后颁布了三个版本,每个版本在颁布的时候都被称为“新课标”。目前,2022 版新课标是最新的版本,我们就从这一版课标到底“新”在哪里谈起,好吗?

孙:“新课标新在哪里”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好我也想找机会说说。

近来看到的关于2022 版新课标的讨论,多是围绕2022 版新课标的内容变化展开的,我为一些杂志审稿时,也接触过一些咬文嚼字式的对比研究稿件。我想说的是,围绕2022 版新课标的“变化”开展讨论肯定是必要的,但讨论的关键是先要明确2022 版新课标的“新”到底表现在哪里,然后再探讨“变”了什么,为什么要“变”,等等。仅就基础教育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性内容而言,虽然每一个版本的课标在这方面总会有一些增增减减,不同学段之间也会有一些上上下下的调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可以说是相对稳定。以2022版新课标为例,涉及具体数学知识技能性内容的变化,中小学加在一起,应该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这些方面的变化一直不大,主要与数学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基础性学科有关,这一点在这儿就不展开说了。总之,从理解、把握和使用课标的角度来看,每一版新课标之“新”,肯定都不在于“知识点”的增减,如果过度聚焦这方面的变化,反而容易淡化新课标本应焕发的光彩。

正如你所问,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呢?答案就是一句话: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总体目标的变化上,而且其他任何变化都是基于这个变化而来的。不仅2022版新课标如此,2001版、2011版的课标也都是如此!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

在2001 年以前差不多五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在目标设定上没什么大的变化,始终是人们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到了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突破了传统的双基,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位一体”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目标,使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经过十年持续的探索实践,到了2011 年,这个“三位一体”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被进一步提炼为更具数学意味的“四基四能”。其中“四基”就是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新增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方面的要求。

又一个十年过去,2022 版新课标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为数学课程目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熟悉的“四基四能”以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身份,自然地融入了这个目标体系。

这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清晰地展现出,在“双基”没有什么大变化的前提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的节奏,把每一版新课标的“新”都聚焦在课程总体目标的变化上。与那些“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的具体内容变化相比,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变化称得上轰轰烈烈,值得引起特别关注。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有可能参透新课标中的“新”意。

二、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邢:孙教授,您梳理得很清楚,总体目标的变化始终是课标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不过在实践当中,受工作性质的影响,教师会更注意手头的教材和以一节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对新课标在具体知识技能方面的变化更敏感一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总体目标一般是隐性的存在,不会在教材中直接写出来,怎么才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总体目标的存在和关注到它们的意义呢?

孙: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自本世纪以来一直没停歇过的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应对这件事。

的确,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可以直截了当地把课程总体目标与教材具体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显性”之路,而是需要教师自己在对课程目标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教材内容的揣摩和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把握,通过必要的教学铺垫和加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达成这种融合。这么说不是要淡化教材的作用,而是要强调,就达成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而言,教学的作用应该远在教材之上。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感受总体目标的存在和关注到它们的意义,这个“融合”恐怕就有点难。一直以来教学面临的挑战,多半都与此有关。

现实中,教材编写者和教研员是新课标最认真的读者,他们能比较“较真”地对课程目标做一些研究探讨。一线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他们通常更在意教材和教参,对新课标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培训或教材、教参等间接途径获得,对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这些略显宏大的上位叙事,关注度往往也弱一些,甚至可能要弱不少,“较真”基本谈不上。这种现象是有研究数据佐证的。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现象。

毕竟,教材编写者和教研员是小众,他们不直接面对学生。而教师是大众,他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所以,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认知,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常态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真审视和切身感受,课程目标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肯定要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对那些略显宏大的“上位叙事”懵懵懂懂,即便教材编得再精彩,教参写得再明白,教师讲得再清楚,学生离数学课程要求培育的核心素养到底是近了还是远了可能还真不好说。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课程目标,要想落地生根,唯有通过教学实施环节方能最终实现,没有其他选择。

其实,作为目前唯一的数学教学指导性文件,2022 版新课标本来就是为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而制定的,或者说2022 版新课标面向的读者群体主要就是教师。没有教师的研读,这个文件的光芒要暗淡许多。如果一线教师能结合教学实际,耐心地把2022 版新课标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的那些“大道理”推敲琢磨一番,通过不断积累这方面的感受和经验,逐步把握2022 版新课标的新意,应该是能做到对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了然于心的。他们完全有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在立足每一节课教学的同时,做到放眼长远,找准与时代发展一致的教学着力点和方向。

三、要把握住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

邢:孙教授,我觉得教师认真研读并读懂新课标这件事,真的还任重道远,希望未来我们能在这方面越来越乐观吧。不过您的通过新课标之新把教学的着力点和方向找准的提法,对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应该确有启发。现实中的问题是,总体目标之新固然重要,但每一版课标里与总体目标有关的内容中都有大段的概念性表述,无论是背景的把握,还是阅读、理解,对一线教师来说都有难度。如果他们读不进去,即使这些概念再明确,也难以转化为改进教学的推动力。您能不能围绕2022版新课标,就如何让读者能“读进去”给一些建议呢?

孙:这个要求实在有点难,不过建议还是要给的,是否管用还得看实际效果。

如果在客观上有需求,工作上有需要,就肯定能读进去。我觉得在各行各业都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教师在这些方面肯定是有客观需要的。在这儿,我就简单地提几个建议供参考,就两个吧。也请你帮我判断一下,这样的建议能不能有助于读者对2022 版新课标产生“读进去”的愿望。

第一个建议是:把领会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精神和要求,看成是对读者(教师)自身的职业要求,即这是一件要想把教师本职工作做好就必须得做的事儿。

前面谈过,2022 版新课标之“新”主要体现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总体目标上。实际上,对这个目标中蕴含的新意,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每一版课标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过今天的2022版新课标在这方面展示得更直观、表述得更明确、要求得更具体、引领教学发展的意愿更强烈。

简单地说,与以往课标中提过的所有目标相比,2022版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鲜明地表现为一种放眼长远、直指学生终身发展的持久性能力。这里要特别注意“持久”二字,这两个字概括了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本质特征,必将成为把控数学教学方向的基石。

这就是说,虽然那些需要被动接受,可能不练就忘、不用就忘、考完就忘的能力,今后仍会存在,也还会提让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关注的要求,但数学教学的主旋律要越来越贴近那种需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才能习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征是一旦习得,就能伴随学生一直走入成人社会,能为他们成年后的个人生活和职场表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关键是如何才能培育出这样的能力?扪心自问,在我们已有的教学知识储备里有吗?在我们熟悉的教学经验中多吗?我们能做到像“应试”那样游刃有余吗?你看,以“持久的能力”为目标,能让我们一下子看清自己在教学上的弱项,明显地感受到职业储备的不平衡。因此,既然2022 版新课标是以培养持久的能力为目标的,那就让我们钻到2022 版新课标里去找一找该如何培养的线索,从研读2022 版新课标中获取力量,发现有助于培育持久能力的教学源头。注意,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时之举,而是一个反映国家意志的教师职业要求,不仅能使学生受益,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成长都尤为重要。

第二个建议是:在研读2022版新课标时,一旦出现“读不进去”(通常与理解有关)时,可以通过想想时代的变迁和未来我们国家可能的模样,来缓解研读的难度。读者可能觉得这个建议有点空洞,那我为什么还要给出这样的建议呢?

回想一下,从本世纪课标诞生之初开始,受到较多诟病的叫作目标“不现实”或过于“理想化”。其实,与现实之间有距离,恰恰是“目标”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目标都是如此。如果一个目标非常现实,那它作为目标的意义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目标,拉动不了任何层面的改革。所以,课程目标一定是那些当前尚未达成或达成得不理想,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定要达成的任务,即一定是一个发展性的目标、一个走在现实前方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在建议读者研读2022 版新课标时要联系“时代的变迁和未来我们国家可能的模样”的原因。

例如,根据前面的第一个建议,作为核心素养的“三会”肯定是研读2022 版新课标的重中之重。那一旦“读不进去”怎么办?这时候可以稍微停下来,想一想学生长大之后的生活里如果少了这“三会”中的任何一个将会怎么样?他们的生活质量或是职场表现还会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呢?相信一旦与未来联系在一起,“三会”就能淋漓尽致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目标叫“持久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能鲜明体现数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为什么“三会”缺一不可,等等。2022版新课标之“新”,就表现为把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这“三会”作为数学课程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这个目标看上去是相当的“理想化”,也有些不现实,感觉离课堂实际有点远,但要想诟病这个目标的意义,估计会很难张口,因为“三会”能如此理直气壮,就是基于“时代和未来”这个参照系。在如今这个大好的时代背景之下,有谁会不期待未来呢?

不仅对课程总体目标应如此看待,对2022 版新课标中所有的具体目标都应如此看待。一旦研读时遇到在理解上“卡壳”的问题,试着“跳出课标看课标,跳出数学看数学”,把这个问题放到“时代和未来”的参照系下重新捋一捋,可能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阅读方式如果能成为习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视野、教学气质都能有所改观。

可以再举个例子:今天,一机(手机)在手,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那些数学技能、技巧,差不多全都派不上用场了。这个活生生的实例提醒我们,那些几乎花费最多时间和功夫练就的“又对、又快、又准”,当今天这批孩子走上社会时,还有用吗?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如果一旦派不上实际用场,那么相关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条件反射”式的能力,以及当时投入的时间、精力、汗水等,能为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提供支持吗?如果能,将提供何种支持呢?把这样的疑问放到“时代和未来”的参照系下重新捋一捋,我想,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2022版新课标中的一些新提法,如加法模型、选择、关系、一致性、计数单位、基本事实、量感、主题式、项目化、跨学科等,读者可能就会一下子变得敏感起来,产生新的认知需求,拓展出新的理解维度,并逐渐豁然开朗。

四、有必要跳出目标看目标

邢:孙教授,我觉得您这两个“建议”可不那么“简单”,把“三会”概括为“持久的能力”的分析,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近核心素养。您可不可以再用尽可能简洁的话语,帮我们梳理一下这两个建议背后蕴含的道理呢?

孙:好吧,希望不会因为论理太多而让读者兴味索然,下面就我个人的体会做一点概括,供大家参考吧。

一是在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怀进鹏部长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与国家、与时代、与世界、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进行强连接、真融入、真推动。把这句话中的“教育”换成“数学课程”同样成立。这里的“强”和“真”的提法力度很大,值得我们深思。“时代和未来”肯定要成为数学课程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我上面建议中提出的那些与部长讲话相比,其实真还谈不上怎么“强”呢。

二是数学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就是为学生将来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提供持久的技能,而不仅仅是那些在考核结束之后就会被迅速遗忘的技能。这是数学课程实现“强连接、真融入、真推动”的“真”举措。只有“强”和“真”才可能为核心素养拓展出发展空间,为培育持久的技能提供机会。

三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育的全纳性(又称普及性或公平性,可参照阅读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换句话说,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是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到重要的数学知识,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学好数学的课程保障。就好比,学生的口算速度可以没那么快,也没必要设限强求,但对能让计算“快”起来的那些道理,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是重要的数学知识,与“三会”中的每一个都相关。

总之,义务教育是在为十几年以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储备数学能力。尽管我们还无法预知未来他们将从事何种职业,但此刻却一定要明确:通过死记硬背、重复训练获得的数学技能,缺乏持久性,肯定无法让人胜任未来的绝大多数工作。想想看,即使在今天,数学本身在解释数据、设计算法、采取不是一种而是要考虑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的运用,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再想想尚未过去的新冠疫情,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医疗、药物、检测手段、疫苗等就必须与时俱进,跟时间赛跑,绝不会一成不变。具体到教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加之脑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和老手段,必须不断地发展进化。2022版新课标中总体目标指明的就是这个“发展进化”的方向,这也是2022 版新课标“新”在哪里带给我们的启示。

邢:孙教授,2022 版新课标总体目标中蕴含的这个要跳出新课标才能看得清楚的“发展进化”方向,是新课标“新”在哪里带来的启示,也是您带给我以及我们读者的启示。谢谢您!

猜你喜欢

总体目标课标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牢牢把握总体目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思考
湖南烟草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和建设总体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