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
2023-09-14王艳芸
王艳芸,刘 萌,陈 玲,李 霞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大脑中的血管断裂或堵塞引起的一种大脑损害,其中一个原因是血液不能进入大脑[1]。在国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该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身体健康,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疼痛,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有50%~70%患者会有后遗症[2]。临床多采用介入手术,既能保护神经细胞功能,又能尽快恢复血流和神经功能[3]。在介入手术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针对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行神经介入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76例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女例数比为20∶18;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5.59±6.34)岁。观察组男、女例数比为21∶17;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为(64.98±5.89)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 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
1.1.2 排除标准:存在介入手术禁忌证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制定介入手术治疗方案;加强对生命体征和病情的监测,掌握病情变化,做好备皮工作,同时放置导尿管及胃管等;根据手术要求配置镇痛药物及镇静药物等。术后,仔细观察心电图变化,了解股动脉穿刺部位的伤口,判断是否存在瘀斑及渗液、渗血等情况,观察肢端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等。
1.2.2 观察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知识宣传的关注,包括介入手术的安全性、优势等,手术期间尽量避免低体温的出现,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变化的观察。术后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综合评估。制定早期康复锻炼方案,术后24~48 h加强对呼吸道、皮肤、泌尿道、黏膜和消化道等部位观察。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肢体康复情况和神经功能,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FMA评分最高分100分,分值与肢体功能表现为正相关;NIHSS评分中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观察生活质量评分,标准为QOL量表(QOL),指标有日常生活、自我评价、心理健康、社会认可,最高分2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颅内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压疮。④观察护理满意度,等级分为满意(80~100分)、较为满意(60~79分)与不满意(<60分),满意度=(较为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FMA评分及NIHSS评分:2组干预前FMA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FMA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FMA评分及NIHSS评分对比(分,
2.2 生活质量评分:2组日常活动、自我评价、心理健康、社会认可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是5.2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1.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4.7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6.3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可使其血管得到及时的疏通,从而改善其再通率,防止因大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缺血、缺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4]。如果能进行早期的围术期护理,就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达到改善治疗效果的目的[5]。
在本研究中,将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及个体特点作为基础,为患者制定早期护理方案,护理从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前开始,一直到完成手术为止。可以通过术前的心理辅导,让患者对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强其治疗自信心和治疗配合度,从而有利于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的顺利开展[6]。加强手术后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手术后始终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积极配合手术,争取手术后早日恢复健康。我院在患者手术后的体位干预、康复锻炼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面进行了强化,关注手术后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对患者进行了早期的预防性护理,并强化了病情的监控,以便能够尽早地发现并发症的征兆,迅速地对症治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7]。结果表明,观察组在介入后, FMA得分和 NIHSS得分都比对照组要高,可以看出,采用早期护理的方法,可以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且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手术之前,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辅导和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患者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手术,从而加快手术的进行;在手术中,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正确放置手术体位,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8]。在做完手术后,要对患者的各个身体参数进行严密监控,并将术后的注意事项及时告诉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还可以让患者树立起康复的自信心,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让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后患者的早期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9]。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早对患者进行身体的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按摩,让患者尽快下床,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10]。观察组的生命品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早期的照顾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质有显著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患者身体机能的关注较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可以使患者尽快融入正常的生活中,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11]。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进行介入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等,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采纳、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