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3-09-14彭杏刘梦悦
彭杏 刘梦悦
摘 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并向他们提供有效的教导。同时,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游离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时,要注重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并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才干。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主学习;健康发展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校的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全部学习需求。对现代人而言,一次性的教育已被终身教育所替代。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无论学生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做到老、学到老。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學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研究着眼于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以引领学生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应该是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一、自学能力概述
21世纪是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它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所有人必须学会学习,这比仅仅学会知识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只有学会了学习,人们才能够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知识元素。
(一)自学的定义
自学,是指学习者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学中的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是自学的本质。可见,广义上的自学,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只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实验等,都应属于自学的范畴。就小学生而言,自学主要是指对书本的独立阅读和对知识的独立学习,因而可以称为狭义自学。
(二)对自学能力的界定
自学能力的概念为: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探讨、独立推论以及独立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学习条件和手段,进行无师辅弼的独立学习、思考及作业,进而有目标、有计划地获取大量新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行动宗旨
(一)符合新课改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为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改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双方都应摆正位置。对教师而言,学生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长期保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新课改的重要背景下,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形成关于小学教学的新认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素养。
(二)顺应新课改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有如下特点:不是针对简单层面的小改革,而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进行综合改革,以期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行探索、各抒己见。教师仅需要在必要时刻对学生不规范的学习习惯进行适当修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上,教与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实践证明,人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主动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而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时,就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然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意义
1.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而这些潜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个体的潜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而个体潜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则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制约。因此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意义的新探中,教师应以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为重要途径,帮助学生发现、发展不同的潜能和潜能组合,使之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相加”的效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我国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实践创新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自主地探求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为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实践条件。可以想象,一个没有自主探究及学习能力的人,无论其主观愿望多么强烈,要想做到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能搞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不会自主学习。因此,自学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最大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因素。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教师职业成长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师生以文化知识为主的相互促进和增长,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教师带来的成长价值,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促进教师科学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推动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其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促进教师高尚人格的形成。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需要基于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其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提高教师教学与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
四、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指导,增强自学效果
首先,抓住预习环节。预习是一种自学,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端。教师要给学生指明预习的目的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重点指出不足之处。做好课前自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有几种方法:第一,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第二,在预习本或者书上做预习笔记,包括分几层、每层的要点;第三,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第四,做课后练习,检查预习效果,查看自己了解多少知识。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各种工具书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自学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学活动。
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未知的内容,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从倾听中获取解决自己困惑的有效信息。
(二)及时检查,激发学生的热情
无论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教师如果只布置任务而不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当于没有落实任务。而如果只检查而没有评价,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因此在教学进程中,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把本课中的重难点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其次,对学生的作答,教师应当场给予评价,对答得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并定期进行物质奖励;及时为答错的学生予以纠正。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学信心。最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这解决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理念。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在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时,教师应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营造活跃的自学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展现自我和学习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自学目的。
(三)独立自学,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习得一些自学方法,并对自学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后,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独立自学的空间。学生如果不会自学,在学习的道路上总依靠教师,则无法实现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是走向社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着手培养其自学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巩固其自学能力。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力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巩固性、深入性、发展性的学习方式,是強化学生主体性的自学行为,通过作业复习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把知识系统比喻成“知识大厦”;把概念、原理比喻成建筑的“原材料”,那么学生学习知识概念及原理的过程,就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系统的复习,就是利用这些“原材料”建造“知识大厦”的过程。
五、结语
在小学阶段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从自学方法的指导、自学过程的检查及自学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养成自学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发挥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还是学生走向社会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