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睿思课堂”
2023-09-14张萍
张萍
摘 要: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出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现象,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采取恰当的方法,逐渐践行“睿思课堂”。
关键词:目标导向;情境设置;思维能力;睿思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日趋信息化,语文教学在焕发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其一,低段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教师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和规范。这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火花,在课堂内容的过度拔高中,逐渐磨灭在萌芽时期。
其二,中段学生已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理解词句的意思。而教师往往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以及教师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仅注重课堂内容的片面传达,以过度解读课文代替对句段的训练沉淀,导致学生缺乏兴致、收获甚微。
其三,高段语文更关注篇章训练,这往往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在教学上轻视人文要素的传授,轻视对语言积累、思维拓展等能力的培养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学生以纯粹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化的刷题操练为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片面化的方法灌输,执着于探究出一套固定化的公式,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理想分数。这样往往导致语文的教学缺少了人文温情和创新活力。
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变得僵硬,学生丧失了思考意识、逐渐成为一台台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器”。“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凸显,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这与新课标背景下的素质教学观背道而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运用新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对“睿思课堂”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目标导向,撬动思维的支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师应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强调学生在思考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等现象。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何撬动学生的思维支点,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研读课标,预估学情,精准定位目标
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先生说过,“教什么不教什么,学什么不学什么,得按课标来。”教师要想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就要自己研读课标,熟悉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再根据学情,制订出适合本班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全局教材观和课标观,是把握教材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前提。“只有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长期良性发展出谋划策。
其二,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过,“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这就是说教师在制订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要针对学生和课堂预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精准设置,有利于教师有层次、有体系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沉浸式地进入课堂。学生有了深度的课堂体验,才能激发思维的活泉,有助于形成发散思维力。而教师将目标局限于形式,单纯地参照教参,笼统地制订教学目标,这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时,针对“体会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培养审美情趣,进行句式仿写”这一教学目标,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而部分学生因为修辞知识掌握得不到位,平时阅读量少,所以无法深入理解文章。
其三,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学情,也就是要分析和研究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及认知倾向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继续以上述事例为例,对那些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项仿写训练中很难完成目标,长此以往,会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差距更大,从而导致班级学习水平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没有建立在预估学情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办法做到有的放矢,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敢于质疑,勇于思索,深化目标定位
其一,一切的思考都是从一个个问题质疑而来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敢、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支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对每一篇课文,一开始都不会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抓住问题突破口,以点带面,提纲挈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无形的学,代替有形的教,让学生在兴趣讨论中理解重难点,学习知识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批判质疑,乐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乐学、善学。
其二,张楚廷教授说过,“能带上满口袋问题进课堂,算好课;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生问、发问,算好课;能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问倒了的课,算最好的课。”可见,好问题是最好的思维激发器。教师通过设置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知识,使学生深入体会知识,并进行探究思考。一个精准、目标性强、有层次的问题,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代入文本深入思考,这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文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精读,让学生围绕“养羊人的羊为什么丢了”“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表现”等问题阅读1~3自然段,再让学生带着“养羊人的满不在乎,导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的问题去读4~5自然段。再次,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另外,教师提出“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只要补好羊圈,狼就无法来偷羊的道理。最后,教师让他们讨论“现在补牢羊圈到底迟不迟”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含义,即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通过循序漸进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了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设置,彰显课堂的张力
情境设置在教学实践中,因优势显著被广泛认可实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枯燥的知识融入相应的情境中,增加了教学乐趣,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师与生、文本与学生、生与生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增强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体验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具体的道具,围绕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通过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实现生活和文字的对话,充分地体验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制作小扁担,用扁担担满蔬菜水果,让距离现实活动比较遥远的物品能够和实际结合。再通过搜集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背景材料,加深了对朱德品质的体会。
(二)形象描述,语言渲染,深化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互动性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枯燥无趣的文字勾勒成一幅幅灵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个现实的情境,从而更快速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将自己的内化知识转化成外在语言,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体裁以及变化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用不同的情绪和语气传达文本的意境。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中,教师目光温柔、微笑地看着学生,娓娓道来:“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我们沿着一条小河走。”教师一边读,一边让学生想象画面,“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随着教师的描述,春天傍晚时分的美景渐渐地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郊外美丽的风景,获得了美的感受。
三、重视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睿思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理念及方式进行优化、创新,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并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枯燥、僵化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理念创新,以生为本,增进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想保证“睿思课堂”的顺利建设及实施,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认可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转变,做好自身定位,从心出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友好、平等的态度拉近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需求,创新教学手段,着重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创新,利用新颖多变、新奇有趣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手段创新,巧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效果
教师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积极把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图像补充进课堂。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凝聚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含义,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提高素养。在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日渐深入,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呈现方式全部引入课堂中,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功能,使学生更热情地融入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展示井底的小青蛙、小青蛙视角的天空以及井外广阔无垠的天空等图片、动画,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让学生明白“坐井观天”的含义,理解这堂课所传达的寓意,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分组教学,小组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仍以竞争为主。虽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很有必要,但是在当今社会,也需要人才具备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开展小组学习,探究学生合作学习新模式。其次,教师应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让各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这样做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让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具备合作意识,并逐渐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部分的阅读及展示,然后让小组内讨论“为什么针对小马的同一个问题,黄牛、松鼠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节课所要教授的道理。
四、结语
纵观“睿思课堂”,它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的关系,是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要在教学中以践行目标为导向,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手段,关注课堂情境的设置,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