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发展绿色数字金融 有效助力“双碳”转型

2023-09-14耿德伟任军霞崔佳佳唐嘉成陈瑞勇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碳转型金融

耿德伟 任军霞 崔佳佳 唐嘉成 陈瑞勇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而言,“双碳”转型既是在全球气候暖化加剧背景下,我国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后,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双碳”转型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新时代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经济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推进“双碳”转型,离不开金融特别是绿色数字金融的服务支撑。按照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绿色数字金融》报告的定义,绿色数字金融是指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移动科技、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旨在帮助环境效益项目进行投融资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学术研究中,部分学者也将绿色数字金融称为绿色金融科技,如刘建飞、黎峥(2021)等。基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可以看出在绿色数字金融中,绿色是目标,数字是手段,金融则是本质。从根本上说,绿色数字金融就是在绿色化发展理念下,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绿色金融产业,加快绿色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金融降本增效,推动绿色金融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特别是绿色数字金融的发展。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明确要求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大力发展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1月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绿色数字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中国银保监会也于2022年6月进一步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该《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上述相关政策的印发,不仅为绿色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也将为双碳“转型”提供更完善的融资支持和保障。

二、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机制和作用

在我国的“双碳”转型过程中,绿色数字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归纳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更好保障“双碳”转型的融资需求。相关预测显示,为实现“双碳”转型目标,未来30年我国需累计投资达100万亿—500万亿元人民币。面对天量投融资需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赋能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碳交易等金融产品,有利于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更大范围地调动政府、金融、社会等各界资本,进入绿色、低碳、环保等领域,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双碳”转型的融资需求保障。黄卓和王萍萍(2022),刘建飞、黎峥(2021)等也认为,绿色数字金融产品供给创新,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多场景的“双碳”转型融资需求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定位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实际偏好需求,推动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二是提升“双碳”转型质量效率。“双碳”转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必须注重转型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对企业、项目的绿色识别成本,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难度(黄卓和王萍萍,2022)。绿色数字金融支持“双碳”转型过程中,在广泛收集所涉及的各领域数据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实施数字金融创新,可以推动资金、资本更加及时精准地投向“双碳”转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突破口,大幅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有效规避无效、低效投资,以“双碳”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是增强“双碳”转型金融风险监管处置能力。由于转型本身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作用以及非理性投资等多种因素影响,“双碳”转型过程必然会伴随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认为,“双碳”转型的推进可能会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绿色转型过程中贷款不良率可能上升至11%,债券违约率或提高4倍,部分上市公司股票或大幅减值。而在此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分析手段,绿色数字金融能够针对“双碳”项目及企业实现全环节、全链条的穿透式监管,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点,增强“双碳”转型中风险精准研判、识别、预警和化解能力,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蔓延。

三、当前我国绿色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绿色数字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在绿色资产识别、绿色数据采集与共享、环境风险预警与流程管理、企业碳账户构建、金融机构碳核算等多个领域正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从单一产品创新向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向助力绿色产业投资的转变。但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我国绿色数字金融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绿色数字金融产品发展仍滞后

经充分收集、汇聚企业、机构或个人等相关主体的行为、交易、碳账户等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对各类主体的信用、還贷能力及其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并据此开发相应的绿色数字金融产品。近年来,随着绿色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绿色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受制度法规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绿色数字金融产品规模仍偏小、服务仍相对单一,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偏弱,发展仍较滞后,缺乏对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发展的调动和引导。

(二)绿色数字金融数据基础待夯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于绿色数字金融而言,生产流程各环节的能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碳资产、碳交易、资产负债表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体系同样是绿色数字金融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基础。但由于数字技术应用仍不够深入,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应用体系仍不完善,相关数据标准仍不统一,目前与绿色数字金融相关的数据质量仍不高,数据更新频率低,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统一性很难得到保障,数据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间共享、交换仍存在重重困难,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从而制约了绿色数字金融的发展壮大。

(三)绿色数字金融制度体系需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相关决策部署加快落地实施,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机构相继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政策文件,并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但总体来看,当前政策文件多以部门指导意见等为主,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没有具体的严格管控和具体量化指标。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保尔森基金会(2022)也认为,目前的政策体系对如何促进绿色数字金融发展仍缺少具体的规划、标准和指引。此外,绿色数字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数据的共享交换、绿色数字金融評价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亟待加快完善。

(四)绿色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待强化

作为绿色金融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绿色数字金融发展对既懂现代数字技术又有绿色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极大的需求。但由于高校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仍不健全,当前绿色数字金融发展所需的既懂现代数字技术又有绿色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仍存很大缺口。此外,绿色金融业务部门与金融科技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合作,也进一步限制了现代数字技术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保尔森基金会,2022)。

四、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在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的路径方面,应通过加快完善“双碳”转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基础支撑,并推进绿色数字金融在重点领域“双碳”转型的服务试点等,在促进绿色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双碳”转型。

(一)完善“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积极推进碳信贷、碳基金、碳债券、碳指数、碳征信、碳交易、碳保险、碳质押、碳资产管理、碳供应链认证等领域绿色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丰富服务“双碳”转型金融产品体系,并加快完善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绿色金融项目评估认定、信息披露、业务评价、统计审计及第三方机构评估认证等系列标准体系,有序开展面向“双碳”转型的绿色数字金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数字化发展水平等的综合评价,不断提升绿色数字金融对“双碳”转型的服务支撑能力。

(二)强化“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数据基础

着力推进包括低碳供应链平台、碳监测平台、碳交易结算平台及各类绿色数字金融创新平台等在内的“双碳”转型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并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绿色数字金融数据共享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充分汇聚包括政务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金融机构数据等各类主体在内,涉及生产、流通、交易、使用等各环节与绿色数字金融相关的重要基础数据资源,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分布式数字身份等先进技术,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融合环境。积极推进基于机器学习、通用大模型等智能型绿色数字金融算法、模型的开发应用,提升绿色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提高“双碳”转型效率,降低转型风险。

(三)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试点示范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金融发展、数字化水平等均存较大差异,需基于各地实际情况推进重点领域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的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标杆城市和标杆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例如,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通过政府侧数字化改革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碳数据的收集治理,为每个主体建立专属碳账户,开展碳效评价和精准碳指标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将改革成果复制全省,创新浙里减碳贷、浙里低碳贷、生态贷等金融产品,对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工具,为企业及个人的双碳转型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同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保证碳减排效应持续增强。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绿色数字金融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并在“双碳”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绿色数字金融支撑“双碳”转型的主要机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的基本路径。为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本文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发展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相关金融政策金融法规修订,充分纳入低碳、环境等要求,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完善绿色数字金融服务“双碳”转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绿色数字金融的定向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模式。二是着力提升“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制定完善绿色数字金融专业机构准入标准,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数字金融事业部或专营分支机构,支持专业化绿色数字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加快开发完善多元均衡绿色数字金融产品体系。加大新一代绿色金融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双碳”转型绿色数字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核算体系,推动绿色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三是强化绿色数字金融发展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并完善金融机构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适当开展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做好绿色数字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监管协调及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四是要加大绿色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积极推动高校优化学科设置,加强绿色金融和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绿色数字金融理念、政策、标准、实践国际交流共享,积极推动全球绿色数字金融标准制定,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促进绿色数字金融跨境流通。

(耿德伟,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处长、副研究员。任军霞,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天道金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浙江浙里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佳佳,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处长,高级经济师。唐嘉成,浙江浙里信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瑞勇,浙江浙里信征信有限公司信用建设部副总监)

猜你喜欢

双碳转型金融
“双碳”目标下新疆能源、经济、环境动态关系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