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实践

2023-09-14

当代旅游 2023年4期
关键词:规划考核旅游

李 慧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行业对硬件设计、规划、运营、营销等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行业快速发展对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专业,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产业需求和就业要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与旅游规划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最需要强化课程实践的课程。本文围绕我校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办学理念,突出专业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总结“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可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非常有必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由课程实践和行业实践两部分构成,传统教学中课程实践往往不被重视。本研究认为在课程改革中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使课程实践目标更加聚焦,优化课程实践内容体系,创新课程实践方式,促进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 相关研究概述

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通过建立课程目标与学生毕业能力要求耦合的逻辑权重支撑,用于解决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获得度关联支撑性较低的问题。面向产出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在课程体系确定之后,开展课程的关键是确保学生学习、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具体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单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面向产出的课程改革思想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实践质量。

二 “旅游规划与开发”原有课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反思认为,目前我校“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课程实践课时量少、方式较单一

首先,以理论课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目前,该课程实践学时共计6 学时,但是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多且复杂,需要更多学时才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其次,现有课程实践方式教学效果欠佳。现有课程实践以案例分析和模拟项目为主。案例分析主要围绕知识点展开,造成案例多且杂,无法满足一“案”到底、贯穿始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课程原有主线,同时由于案例不是教师亲身经历,讲解也无法做到生动、有趣。模拟项目的课程实践中,模拟项目场景的外部条件由教师设定,相对较简单,没有真实旅游项目复杂和多元,对于学生实践积极性调动较差,不具备助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

(二)课程实训实践平台尚未形成有机体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课程,涉及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等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均有所涉及,因此本课程核心目标应是强化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课程实践平台,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有课程实践还没有和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联结,需要将现有课程实践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平台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课程实践内容没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调研发现,旅游企业无论处于生命周期哪个阶段,都需要一份旅游规划帮助企业明确未来发展核心、重点,同时也希望规划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可操作、可落地、有成效的行动方案。且市场上现在大多数旅游规划不再是从零开始,是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提升。总之,市场对于旅游规划人才的需求规模很大、质量要求也很高,这就要求旅游规划人才除了具有制图、文本撰写等技能外,还应该具有系统思维、市场思维、产品思维、美学思维等,以及对文化的深厚认识与自我表达。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课程实践中体现得并不突出。

(四)课程实践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第一,学生缺乏从事该行业的信心。由于课程实践中缺乏旅游规划职业发展历程中岗位职责相关的内容,给学生造成旅游规划很高大上、很难的认知。事实上,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一般从旅游规划/策划助理做起,该岗位的职责包括协助规划/策划师完成相关文案、整理项目相关数据和资料、协助策划师制作PPT 等。旅游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只要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及办公软件,完全能胜任该工作。

第二,课程实践中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训练不足。从旅游规划行业不同岗位的职责来看,若要在该行业高层次的岗位上发展,则需要掌握项目调研程序和方法、调研报告和规划文本撰写、相关图件制作等技能,能力上主要需要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统筹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大学四年所有的课程通力合作完成,而不是靠某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就能做到,但是每一门课程应该至少完成一项核心技能的培养和多项能力的训练,使课程间形成优势互补关系,比如本课程侧重于训练学生文本撰写能力。

三 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课程实践改革措施

(一)课程实践目标优化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职场竞争力,课程目标要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合理对应,也要建立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深度关联。经过教学实践,本研究认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课程实践目标优化应该侧重于:第一,构建从“知”到“行”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建立“低头做”与“抬头看”之间的连接,让学生把握行业新动向、新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课程目标还应紧密结合区域旅游发展和学生职业提升需要。

1 课程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挂钩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旅游规划方面的能力存在以下不足:缺乏面向市场需求和政策约束的规划思路,规划流程不熟悉,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本写作能力均不足,问题细化分类意识欠缺,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不够等。因此,本研究认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首先,强化旅游规划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旅游规划实践部分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丰富且庞杂。为方便教学,一般采用模块化教学,但忽略了模块之间的联系,有必要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模块间关系的认识。比如,旅游形象设计既要基于资源IP 和文化IP,也要结合市场分析结果中的主要客户群体特征,由此便可以建立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形象策划等模块之间的联系。

其次,注重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从事旅游规划行业的基本技能,如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绘图软件,并能够完成简单的绘图任务;掌握旅游规划文本、调研报告等写作基本规范和思路;善于总结归纳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创新性提出解决策略。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强化,结合能力培养目标,本课程应以旅游规划文本写作为核心,开展旅游地调研、调研结果汇报、头脑风暴、规划成果汇报等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最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文化是展现旅游地独特性的核心要素,是旅游地吸引力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但文化表达始终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课程实践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通过打造旅游IP、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挖掘文化资产价值,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呈现出来。

2 课程实践目标与行业发展的构建

首先,课程实践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转型成为主旋律。高质量、文化自信、数字化、绿色、创新等关键词都和旅游密切相关,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课程实践中要充分融入这些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同时学会在旅游规划中利用这些发展势能。比如,课堂实践中让学生以当地红色旅游地为案例,设计研学课程方案,这一过程既是旅游产品开发,也是新教育理念的应用。

其次,课程实践同区域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首先,新疆旅游发展日趋成熟,但和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需进一步延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粗浅、高端资源低端化开发等问题。对于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在行业实践中,快速找准问题所在。同时,课程实践中应强化文化旅游、高质量旅游产品、产业结构等内容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旅游发展。

3 课程实践目标与职业发展的构建

首先,树立职业发展自信。由于缺乏专门的旅游规划平台,以及教师能获得的旅游规划项目有限,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没有机会接触到旅游规划项目,无法形成对旅游规划职业的感性认识,也就很少有学生把旅游规划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旅游规划太难,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这一行业”。可见有必要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对该职业有清晰的认知,并建立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

其次,提供职业体验机会。职业体验会为学生从事该行业打开一扇窗,虽然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但仍然可以在课程实践中完成职业体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项目讨论会、项目推进会、项目评审会等场景。

(二)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大纲优化

1 突出课程实践重点,注重不同课程实践间的互补性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程实践,可以利用网课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课时量。“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这一章节在“旅游地理学”课程中也有,“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则是“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等。在分析其他课程的教学重点后,本课程将“旅游规划文本撰写”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核心,这样既不会造成重复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

2 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毕业要求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可以分为认知实践、流程实践、项目实践三个阶段,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以国家视野为基础,坚持区域导向和文化导向,让学生在各个实践阶段都能够秉持区域旅游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核心。

3 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实践成果

首先,采用线上视频的方式弥补理论课时的不足。其次,课程实践方式多样化。将案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充分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入参与到课程实践。如在“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这一节课中,学生课前分小组完成作品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在课堂互动中改进作品,当然,为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需要调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注重实践成果转化。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可以将优秀的作品申请专利、用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者提交相关部门(企业)使用等。

(三)课程考核方式调整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明确学习目标的方式,因此课程考核应兼顾以上两项功能。现有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占70%),且考核方式单一。基于此,本课程在实践中对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调整考核中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的比重,调整后两者各占50%,让学生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的参与。其次,细化课程实践的考核方式。课程实践采用组内考核与组间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内考核分为态度、知识、思维、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组间考核则由规范性、创新性、现场表现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最后,开展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与考核质量。“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由7 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汇报完成之后可以开展1 次考核,同时为了避免考核次数太多,在学期开始便由学生自主选择3 个参加考核的模块进行考核,确保考核次数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且能够激励学生参与。

四 结语

课程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以产出能力提升为目标,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目标、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紧密联系课程要素与学生能力培养,并应用到日常课程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期望经过多轮的课程实施,能够形成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规划考核旅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旅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家庭年终考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