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
2023-09-13陈茂山刘小勇
陈茂山,刘小勇,刘 卓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近年围绕“幸福河”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①概念内涵,从哲学层面、心理学层面阐述什么是“幸福”,在此基础上界定什么是“幸福河”;②建设内容,包括防洪、供水、生态、景观、文化等;③评价指标,基本上按照防洪、供水、生态、景观等类别设置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及赋分要求不同研究有所不同。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河流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视角,对幸福河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
一、人与河流关系的演化历程
“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通过改造河流,才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河流资源的利用是自发而被动的,一方面需要逐水而居,一方面需要回避洪涝灾害威胁,人对河流往往是敬畏与顺应。长期的农耕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利用河流引水灌溉或者发展航运,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依然有限,历史上记载的“治水”“治河”主要体现在减轻洪涝灾害的需要,河流基本上能够维持其自身系统稳定性。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逆推进,出现了对河流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突破了河流承载力极限,一些河湖萎缩消失,危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完全能够对河流进行控制开发时,需要调整人的行为,对河流进行保护,既要满足河流对人类发展的服务支撑,又要维护河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健康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河流开发方式的演化见表1。
表1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河流开发方式演化
我国河流开发利用大体遵从表1所述规律。农耕社会以亩均粮食产量衡量生产力水平,根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见表2),自秦代到1980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缓慢提高,长达数千年的时间粮食亩产仅增加了57%;1980—2020年,40年间粮食亩产增加了109%。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2020年GDP(衡量综合生产能力)较1950年增加了1689倍。随着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开发利用河流资源的速度大幅度加快,一些河流超出了开发利用上限,生态环境恶化。以海河流域为例,历史时期曾湖沼广布、水系纵横、洼淀发育;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河平原地下水水位较高,治理盐碱地是当时农业增产重要措施之一;70年代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河流断流干涸,河床裸露沙化,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海河流域河湖演化说明,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已经从原来对河流的顺应敬畏发展到完全能够开发控制,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和审视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表2 我国历代粮食亩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和河湖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流域角度出发强化河流保护,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场作出的人与河流关系的基本判断,也为我们深刻领会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内涵要义提供了理论源泉。
二、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内涵要义
1.幸福河的内涵
基于人类开发河流的演化特征分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从人与河流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首先,从“人”的角度理解,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幸福”是能带给主体“愉悦”的主观体验,这里所谓的主体更多地理解为个体,幸福河要为人(个体)提供一种主观体验上的“愉悦”。其次,幸福河要造福“人民”,进一步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拓展了幸福河的内涵,空间维度上主要是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均衡”和区域之间“协同”问题,时间维度上主要是年季之间的“波动”和代际的“延续”问题。第三,幸福河要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需要维持河流系统良好的结构和功能,为人类持续提供服务供给。因此,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定义为: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时河流所处的一种状态,具有以下内在特点。
(1)维持河流系统的稳定性
河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该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境下,河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Feedback)机制维系自身稳定并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河流生态系统。在人类扰动情境下,一些河流功能出现衰退,需要增加对人的行为的规制,通过建立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机制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控制,以实现河流系统的稳定性。
(2)维持河流结构的完整性
狭义看,河流由水体(含各种物质)和河道构成。河流系统是河流及以其为载体的各类生物和非生物的组合。维持河流结构的完整性,需要维持河道及其空间、具有水文特征和良好质量的水体以及附加的各类生物、非生物的完整性。
(3)维护河流功能的效用性
河流的自然功能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演化和维护河流系统自身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塑造地形、给予生命演化支持等。河流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发展提供的各类服务支持,如供水、发电、航运、景观文化等。河流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项功能的衰退可能导致整个河流系统功能偏离平衡。因此,上述定义的幸福河所处的状态,是将河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河流系统功能持续发挥作用的一种均衡状态。
2.基于PSR的幸福河概念模型
从人与河流和谐共生角度定义的幸福河,是受到人类活动扰动的河流,如何确定河流保护与开发的阈值是关键。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能够显著改变河流自然状态,包括河湖水域空间和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河流系统产生一定的外部压力。为了保持河流系统稳定性,可通过反馈机制对人类行为进行控制和调整。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思维逻辑,能反映人类与河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通过识别人类行为对特定时间阶段河流系统状态的影响,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人的行为,维护河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持续供给,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本文从PSR原理出发,提出幸福河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见图1)。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河湖施加一定的压力,引起河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包括水文变化、水质变化、河岸带变化、生物变化等,影响到河湖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发挥。根据河流状态变化,通过各种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和压力做出响应,保持河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持续满足人类对河湖功能的需求,让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主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幸福河,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民性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给人带来福祉。纵观数千年来我国治河历史及演化特点,“兴利除害”始终贯穿其中。人民性是幸福河的本质属性,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有效防治水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河流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资源供给、环境支撑、文化传承,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幸福河的人民性还体现于在考虑满足个体主观上“愉悦”“舒畅”体验的同时,更要维护河流沿线甚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幸福河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幸福河的人民性出发,建设、评价幸福河,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河湖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供给需求,给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系统性
河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扰能力,但如果干扰超过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河流系统会退化甚至消亡,最终将影响甚至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综合考虑河流系统要素之间以及河流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维护河流系统的稳定性。从幸福河的系统性出发,河流治理需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盛水的“盆”和“盆”中的水、水质和水量、时间和空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保护,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3.持续性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符合子孙后代的利益,幸福河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是“自然—人—水—人”这一结构链所形成的复杂的自然—社会二元问题。要实现河流系统持续为人类提供服务供给,首先要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在实践中,要坚持从破解河湖治理瓶颈制约入手,着力解决“河湖乱象”背后的制度性漏洞、机制性缺位和结构性矛盾,切实强化创新治理机制,完善依法治理体系,推进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同时,充分挖掘不同河湖的资源、文化优势,循序渐进,完善政策制度设计,促进河湖治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合来看,幸福河是达到和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一种河流状态,以河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供给,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幸福河建设是当前河湖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水利部积极推进幸福河建设试点工作,一些省份部署开展全域幸福河建设,但在建设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有不同认识。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