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河湖建设理论模型研究
2023-10-06郎劢贤白鹤菲余文梦王佳怡
郎劢贤,孟 博,白鹤菲,余文梦,王佳怡
(1.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100038,北京;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00872,北京)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为新时期全国江河湖泊治理保护提供了指引。当前,多数学者对幸福河湖内涵进行了初步探索,部分学者构建了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一些省市出台了幸福河湖建设指南、幸福河湖评价办法,开展了幸福河湖建设和评价工作。总体而言,幸福河湖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各地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支撑幸福河湖建设的相关科学理论,从福利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幸福河湖建设的理论模型,以期推动幸福河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与进步。
一、幸福河湖与人类福利的关系
福利是指收入、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或指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可以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本文研究的福利为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所有个人的共同福利,包含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
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河湖带来的社会福利会产生一种驱动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改变人们利用河湖资源的方式和强度,引起河湖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又会引起人类福利的变化。社会福利变化会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现有制度或体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便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福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人类总是试图不断调整制度和政策,进而形成正驱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湖的干扰不断增强,生态恶化,功能降低,人类社会福利下降。为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国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采取一系列治理和管护措施,河湖面貌持续好转。其中,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是进一步增强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人类社会福利的重要路径。幸福河湖带来的福利内涵,包含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健康、环境干净整洁、水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驱动。幸福河湖应该由几个方面共同决定:
其中,s代表能够规避和抗击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h代表有效维持自然河湖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b代表河湖保持清洁和干净的能力,c代表水文化与河湖生态景观建设、河湖生态价值的融入程度,k代表河湖治理管护能力,e代表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幸福河湖建设福利的程度,u代表人水和谐格局。这几个维度共同决定了幸福河湖福利状况。
二、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湖转变为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要素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因此河湖治理保护和开发建设不应仅局限于河湖内部,需将流域、区域内与河湖有关的经济活动视作有机统一体。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的配置、利用、消耗,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复杂系统不断运动、发展。幸福河湖建设必须合理协调和平衡河湖水系生态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间河湖水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格局相互适应和协同发展。同时,由复合系统的总体特性可知,幸福河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且这种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紧密相连,只有充分考虑这种动态过程,才能保证建设方案的科学与可行。因此,幸福河湖理论研究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以河湖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交互融合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根本建设路径。
2.可持续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本质及建设要求来看,它的价值指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为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河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提高应当保障资金的投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流域、区域内经济发展与河湖环境承载力须相互协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幸福河湖建设表现为经济社会与河湖生态的协调发展,即人水和谐。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合理的治理保护措施,提高流域、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降低水旱灾害风险,弘扬水文化,最终实现河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水生态经济学理论
(1)水资源经济
水资源虽是可再生资源但可耗竭,存在区域分布不均及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特点,决定了其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流域、区域内用水户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呈现竞争趋势。水资源由非竞争、非排他的“公共品”逐步向竞争、排他的“商品”转变,不仅挤压河湖生态流量,还成为制约产业布局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幸福河湖建设则是缓解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的有效措施。基于资源经济学和投入产出分析,将生态用水保障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融合协调,制定科学的河湖水量保障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水环境经济
河湖水体自净能力因长期被视为可再生而导致无节制消耗。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强和对水环境容量依赖程度的提高,均衡状态极易被打破,污染频发,环境质量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为稀缺性资源。幸福河湖建设包含治理水环境和改善河湖水体的水力联系,以提高河湖水体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在高强度人类活动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具有很强的系统关联性。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解决环境资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幸福河湖建设应根据流域、区域水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人类活动干扰河湖生态系统的经济驱动机制,从更高层次、更大尺度上提出保护、改善河湖生态的科学对策和模式,全面提高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4)其他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滨水沿岸的居住价值、景观价值提升。通过幸福河湖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打造城市水体景观、培育城市内部经济增长极,其外部效应带来的经济收益将会极大超越其建设和运行成本。
4.幸福河湖福利经济学模型构建
在宏观经济学中,目标函数用于探究经济随时间的演变,描述了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和投入变化而变动的,而幸福河湖建设可视为一个以幸福感为产出的特殊经济体。在前述对幸福河湖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以福利经济学模型为工具,以时序偏好为维度,对当期、未来和非递减偏好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与构建。
(1)当期和未来幸福偏好
人们往往会因为享受由河湖带来的福利而产生幸福感,人们对河湖的消耗(Yt)可以分为当期消耗(Ct)和未来消耗(St):Yt=Ct+St。当期消耗指目前河湖带来的人类福利;未来消耗(St=Yt-Ct)被认为是人们为了提升上述各幸福维度而在河湖治理方面进行投资,从而在未来更好地利用河湖。在单一资本情况下,资本随时间的变化(dKt/dt)是幸福投资和幸福消耗之间的差额,用β代表幸福消耗的偏差系数,即
在总河湖消耗中决定当期消耗与未来消耗的比例,需要通过比较二者带来的幸福感进行权衡。本研究用Pi代表个人因享受河湖福利而产生的主观幸福感,通常取决于当期消耗,即Pi(Cti),其中Cti是个人i在时间t的幸福感。以纯时间偏好率δ为参数建模,对于看重现在而不是未来的人来说,δ>0;对于一个同等重视现在和未来的人来说,δ=0。河湖幸福感现值由不同时期的幸福感决定,而不同时期的幸福感又取决于当时河湖治理资本的投入,由此提出以下公式:
公式(2)表示当前和未来幸福感的现值,T是所考虑时期的终点(T可以是无限的)。Ct代表个人选择每个时期的河湖消耗,由St=Yt-Ct确定投资存量带来的未来消耗和总消耗。公式(3)表示河湖治理资本随时间的变动,其中Lt代表劳动力。
(2)幸福偏好非递减模型
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求跨期幸福感V(Ct|Kt)不会随时间而下降,即整个社会未来的幸福感永远不会衰退。
需要强调的是,本公式聚焦从整体上看来长期幸福感为非递减趋势,尚未推导出相邻两时期幸福感总是非递减。由公式(4)可知,为了保持未来幸福感不递减,必须有足够的河湖治理投资来提供充足的未来资本和未来收入。
对于固定人口来说,获得非递减幸福感需要所有形式的治理资本存量总和必须是非递减的。本文扩展了资本表达式,以清楚显示各种形式的资本在确定非递减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Kt=(K1t,K2t,…,KJt),其中Kjt是时间t的第j种形式的资本,j=1,2,…,J,取表达式dV(Ct|Kt)对时间的导数,由此得到公式(5):
该等式右侧总和的第一项dV(Ct|K1t,K2t,…,KJt)/dKjt表示一单位第j型资本对当前和未来幸福感的贡献,使时间t时资本资产j的会计价格Pj(Kt)等于其对当前和未来幸福感的贡献:Pj(Kjt)=dV(Ct|K1t,K2t,…,KJt)/dKjt。总和中的第二项dKjt/dt显示了每种类型的资本资产j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即资本资产j的净投资Ijt随时间的变动方式。因此,非递减幸福感可以用公式(6)进行衡量:
三、结论与讨论
科学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理论和水生态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幸福河湖福利经济学模型,模型构建过程分析显示:非递减幸福感也可以看作非负投资,各种资本资产价值变化的总和决定了幸福感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少;只要由非负投资带来的未来能利用的河流质量不下降,当代人就可将更大的能力留给子孙后代,实现幸福感不下降,即可以通过各类资本的价格和净投资水平判断社会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开展幸福感输出与幸福河湖影响因子的定量化分析与对比研究,科学认知输入项、输出项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识别幸福河湖经济学内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以当期偏好和未来偏好为切入点,以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项,基于幸福偏好非递减的理念,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关键要素,科学识别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中不确定性的产生路径和敏感性因素,构建差异化影响因子清单,提高幸福河湖建设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是模型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可系统分析生态、经济、环境和幸福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幸福河湖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可为幸福河湖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在幸福河湖建设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幸福河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本文提出了理论模型框架,并做了定性推断,缺乏定量的研究分析。下一步,需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幸福河湖评价,并与模型结合,实现定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