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议论文,理解文体特点
2023-09-13俞桃林
俞桃林
2022年4月,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于千呼万唤中面世,对新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未来我们的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尤其对于阅读,要求更高、更严谨。于是,“思辨性阅读”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单独提出来,它更强调“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显得弥足珍贵。“思辨性阅读”的关键词是“思”和“辨”,其中“思”是思考,“辨”的意义更广,比较、推断、质疑都是它的延伸义。而在初中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议论文应该更适合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分析对象,因为它强调以理服人,强调观点和材料之间严谨的逻辑论证关系,不同于说明文(以知晓人),也不同于记叙文(以事感人),于是,借助这个契机,立足议论文这种特殊的文体,从思辨性阅读的角度看议论文的学习策略。
一、找论点
——明确作者观点
议论文本质上是说服人、宣传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的文体,因此,每一篇议论文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文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在讨论这个论点之前,我们要明确论点和论题。所谓“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它是完整的一句话,比方说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本身就是一句完整的话,依据句子结构来判定或确定文章的论点的方式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而且,论点是明确的一句话,非疑问句、非比喻句,只能是肯定的判断句。如果不是这样的形式,那么它就不是论点而是“论题”。所谓“论题”就是一个讨论的话题,比方说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这些题目都是论题,论题之下肯定有一个观点。比方说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第一段就明确自己的主要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则引用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论点一般在议论文的开头,当然有的也会在篇末点题,有的需要我们结合全文来概括,比如在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中,文章先是通过四个各具特色的图案来引入话题,通读全文,我们才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努力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总而言之,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有一个明确且鲜明的中心论点,如果很多同学即使阅读了全文还是不能概括出来,请务必留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到底”等带有总结性和标志性的词语,这些所在句子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思辨性阅读的第一大重要方面的内容。
二、明论据
——梳理材料关系
论据是议论文的第二要素,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站在思辨性阅读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梳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适当的论据能够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让论点产生无可辩驳的力量,带给人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如何理解论据呢?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类型,前者一般包括典型的事例、可靠的史实、确凿的数据和图表等,而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例如,在《谈创造性思维》中,文章有一个分论点——“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个分论点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二,还有赖于“各种尝试”。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其中一个经典事例是罗兰·布歇内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终于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于是,我们就能发现,这个事例能够具体且有力地论证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至于道理论证不外乎格言,例如在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中,文章大量引用名言警句,如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学则须疑”,法国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些道理论据都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令人信服。另外,需要注意论据的三个重要特性:第一,确凿性。论据是要证明论点的,那么所列举的必须是事实,不管是真实发生的事,还是真实说过的话,这样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第二,论据和论点的一致性。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点与论据要相互联系。第三,权威性。所引用的事实也好,格言也好,都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才能给人说服力。总之,论据是议论文的重要要素,也是最能体现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方面内容,强化文章理性的精神。
三、知论证
——找准阐述思维
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第三个要素,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来证明”的问题,是议论文的第三个思辨性要素。在我们初中阶段,不外乎以下几种论证方法,这里且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来论述。第一是举例论证,即举事例来论证论点的过程。比方说,为了证明“有业之必要”,作者举了唐朝的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是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理放在一起比较,比方说社会上有一些“蛀米虫”,他们不思进取,但同样,社会上大部分都是“有业之人”,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的论点。第三是类比论证,所谓“类比”就是将性质类同的事物或者事理放在一起论证论点,让论证更具说服力,比方说文章提到木匠、军人、政治家三个不同岗位的人,职业是三者的共性所在,有力地证明了“忠诚于自己事业就是敬业”。至于道理论证,就是引用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总而言之,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让论证更具说服力与思辨性。
四、明思路
——明晰逻辑结构
一般来讲,议论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论式,另外一种是驳论式。前者较为普遍,它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典型的三段论结构方式,逐层深入地解决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立论式的议论有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文本结构形式,其实相差不大。例如,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接下來的论述中,他从三个方面的分论点逐层深入去谈这个问题:其一是论述“有业”的必要性;其二是“敬业”的重要性;其三是“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升华—“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让整篇文章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让人沉湎其中。
至于驳论文,与立论式议论文的重大区别是针对别人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驳论文的思辨性更强,更具逻辑性的语言思维。它的结构样式是这样的: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批驳对方的论证—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比方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在文章的第一至二段,提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然后批驳对方的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和论据(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作者不但照应了开头,而且对题目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全文过渡自然,充满极强的逻辑性思维,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议论文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体,它强调观点(态度)要明确鲜明、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严谨,在行文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讲授科学的知识,而是超越两者之上的严密的语言逻辑性,俗语中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在它身上很难寻觅踪迹,它只想告诉人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让人们心悦诚服地去遵守、去践行。阅读这样的文章,思辨性思维显得弥足珍贵,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现象中提炼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文本阅读中精确提炼信息,形成自觉的阅读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