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上的劳动怎么教?*
——小学劳动课教学范式建构

2023-09-13丁宇红

江苏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劳动课范式劳动

丁宇红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让劳动课程从地方课程变成了国家课程,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课堂则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于是,“课堂上的劳动怎么教”这一问题便成了一线教师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且该问题关乎劳动教育能否扎实推进、学生劳动素养能否得以真正养成。下文,笔者就此问题试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文中所谈及的劳动项目,仅限新课标所述的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中有条件进入40 分钟课堂(教学场域为普通教室或劳动专用教室)的项目。

一、厘清劳动课程的特质

每门课程都有异于其他课程的特质,如语文的人文熏染,数学的严谨逻辑,科学的循证思维……劳动课程的特质是什么?很多专家从各个角度给出了诸如“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多种回答。笔者认为,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劳动课程,它具有如下两个特质。

1.实操性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倡导做中学,动手操作是其显性特征。无论是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还是进行创新创造的脑力劳动,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制作显性、物化的产品,或者完成可量化、可检验的任务,如制作一个多功能笔筒,烹饪完成一顿午餐,设计一份假日出行方案等。正因为此,劳动课程尤其需要凸显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强调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其课程的育人旨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理念高度契合。

2.经验性

为什么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劳动者?为什么很多行业还延续着师徒制?因为劳动技术中有一种难以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经验”存在。这种经验往往决定着这个人或这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在经验积累与知识习得之间,劳动课程更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这种经验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可能来自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正因为此,有别于知识性学科“学以致用”“先学后用”的一般程序,劳动课程的逻辑是“为用而学”“以用促学”,强调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多劳动课教师还任教其他学科,把握学科间的差异、理解学科间的联系,对兼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如劳动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在于科学重探究循证,劳动重产品物化;科学能提高劳动效率,劳动使科学技术落地。劳动与美术的区别与联系是美术重审美表现,劳动重技能习得;美术能提高劳动成果的艺术性,劳动能使美术作品更具实用性。

只有厘清劳动课程的特质,劳动课教师才能把握课程内涵,澄明课程价值,而不至于把劳动课上出语文味、数学味,或者上成科学课、美术课。

二、锚定劳动课堂的教学要素

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认为:劳动教育不能是空泛的,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关系和劳动成果。显然,劳动课堂凝聚着一些独特的教学要素。这些要素包括:

1.材料准备

无材料,不成劳动课。劳动课上,学生在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准备材料是劳动课教师的基本功。材料的选择要注重适切性,要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环保节约、成品实用精美为选择标准;材料的投放要有控制性,通过对材料的预加工,控制其质与量,使学生能够完成作品又不致浪费,进而达成预设的成品效果。如选用直径1毫米、软硬适中的铁丝来制作益智玩具巧环,就易于学生进行弯折操作;选用多种颜色、布身紧密度适中的涤纶无纺布来制作小挂件,缝制的难度就适中,且成品美观多样;用旧挂历纸来制作环保手提袋,教师提前裁剪好纸张,就能控制好最终成型纸袋的大小和长宽比例。材料准备是否合理,决定着课堂中劳动技能训练的效果与劳动成果的质量。

2.工具使用

学生对劳动工具结构与用途的认知程度、工具使用规范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劳动的质量与效率。工具的规范使用和安全操作,是检验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重要标准。考虑工具的使用安全和学生的手部力量,教师提供的工具一般为成人所用的缩简版或低风险版,如纸工使用平头剪刀,木工使用小凿、小刨、小锯子,金工使用小型尖嘴钳等。除了选用既有的工具,教师还可以自制工具,或借用生活中的废旧闲置物件来充当临时性工具。如在制作丝网花时,可用卷筒纸芯充当衬筒,帮助学生绞合出圆整的金属圈;在厚木块表面粘上粗砂纸,制成磨锉工具等。教师对工具的创制,不仅可以使工具更适合儿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智慧。

3.范作提供

范作,顾名思义,即教师制作的示范性作品,是学生劳动成果的预设。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与探究,放大作品比例、预留拆解口,是教师提供范作的常用策略,有时教师还会使用特殊材料来呈现范作。如在缝制鞋套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在鞋圈口穿入松紧带的过程,教师用透明塑料纸来替代棉布;在制作串珠杯垫时,教师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来替代塑料珠子,以此演示串珠的规律。提供范作几乎是劳动课的标配动作,可以让学生在看一看、用一用、拆一拆、玩一玩的过程中,探析作品结构,发现作品功能,感悟劳动成果对生活带来的便利。

4.技术指导

技术指导是劳动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产出劳动成果的基础。教师要通过自己前期的反复实践,发现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困惑点和障碍点,并以此作为指导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努力突破这些重难点。如可让学生拆解作品,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的内部结构,从而把握制作的原理;可以以小见大,教师在投影下操作,使学生的观察尽可能准确、清晰;可以化静为动,通过视频或动画,以动态特写镜头来演示操作的流程;可以通过口诀化解,编制儿童喜闻乐见的口诀或儿歌,让学生边记诵、边操作;可以进行错误预设,教师故意制造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发现中寻找正确的做法;可以将难点前置,即最先排解最难的技术点,为学生的顺利制作扫除障碍。

5.成果展评

评价是所有课程的必备要素,是检验“教”与“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劳动课堂的成果不外乎一个物化作品或一份思维成果(如研究报告)。不同类型的劳动成果通常使用不同的质量评判标准,包括是否“好用”,如缝制的靠垫、制作的书皮、做的3D眼镜;是否“好吃”,如烘焙的蛋挞、手搓的小圆子、拼制的果盘;是否“好玩”,如制作的竹蜻蜓、九连环、沙包、毽子等益智玩具或运动游戏用品;是否“好看”,如制作的中国结、拉花彩练、藤编花篮、纸折彩粽等具有装饰性、观赏性的作品;是否“可行”,如设计的假日出行方案、购物计划、爱心义卖策划书等;是否“使生活变得便利舒适”,如叠的衣服、整理的课桌、擦的窗户等。完成劳动任务、获得劳动成果本身不是目的,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才是劳动课程的旨归。除了评价反映学生劳动能力的成果的质量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等,如是否善于分工合作,能否及时整理收纳,是否节约劳动材料,是否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等。

三、建构劳动课堂的教学范式

劳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该劳动项目真实发生的场域,如学工宜在工厂,学农宜到农场,学习家政宜在家庭。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劳动行为发生的全过程,包括情境创设阶段、劳动准备阶段、劳动实施阶段和劳动反思阶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应采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教育教学方式。基于以上要求,40 分钟的劳动课能否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流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劳动课堂理解为本无时空限制的劳动教育的微缩版,劳动课既要呈现“课”的一般流程结构,又应包含劳动这一人类特有活动的必备要素。我们以同题异构、单元内项目连续教学等方式,对大量课例进行设计研磨,总结出劳动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和若干变式。

1.基本范式

劳动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为:激趣导入—认识材料(工具)—探究范作—技术指导—操作实践—成果展评—拓展延伸。

以上是劳动课堂的一般教学范式,适用于难易适中、时间充裕的劳动项目的教学。从教师布置劳动任务,到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分享交流到课后去尝试完成更多的劳动作品,在40分钟时间内,通过以上流程的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劳动项目的完整过程,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并提升劳动素养。

2.几种变式

变式1(技能先训式):实时操练—激趣导入—探究范作—技术指导—操作实践—展评拓展。

此范式适用于技能要求较高、作品精细度较高的某些专业工种的劳动项目的教学。这类劳动项目的教学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该工种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用无纺布缝制用以装饰的填充棉小挂件,首先要熟悉四种基本的手缝针法。再如用泥丸排贴法制碗,首先要搓出大小均匀、圆整无裂的几十个小泥丸。此范式中的“实时操练”环节,旨在让学生熟悉工具、提升技能,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组件。

变式2(多轮修整式):激趣导入—模仿实践—评价点拨—修整完善—再评价点拨—再修整完善—……—展评拓展。

此范式适用于所用材料具有回塑性与延展性的劳动项目的教学。所用材料可接受挤压、揉搓、折叠等外力作用而不被损坏,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使用并保持如新,如小金工使用的铁丝、泥塑使用的超轻黏土、结艺使用的绳线等。由于材质的特殊性,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多次拆解和重制,通过多轮修整、不断优化,最后成型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如学习叠被子,可将被子反复折叠、铺平,直至折出满意的方正造型;使用泥丸、泥条、泥板排贴法制作各种泥塑物品,可将陶泥进行反复搓、揉、捏、压,直至完成满意的作品。

变式3(个性设计式):激趣导入—技能训练—创意设计—操作实践—展评拓展。

此范式适用于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彰显个性的、丰富多样的劳动作品的教学活动。操作实践之前的创意设计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图样表达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的创意设计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要具体直观,让学生“可视”“可触”“可感”即将成形的劳动作品;要指引方向,从材质、造型、功能、装饰等方面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化设计思路;要循序渐进,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在思维进阶中完成作品的设计与物化。教师应充分使用实物、图片、视频,通过分析作品来引导学生发现创意点并指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来设计草图,以此帮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

当然,以上劳动课堂教学的几种范式并非完全割裂,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组合、灵活使用。只要正确把握劳动课程的特质,充分认识劳动课堂的教学要素,劳动课堂教学就可以呈现出无限的可能。

综上,劳动课堂教学有规律可循,也有范式可依。笔者期待中小学精彩的劳动课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蓄力赋能,为教育的春天抹上亮丽的色彩!

猜你喜欢

劳动课范式劳动
那些年的“劳动课”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