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科学性、可发展性对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展望
2023-09-13杨依依
杨依依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互联网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广泛影响,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行为、社会责任感的不良影响已经刻不容缓。“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在积极推动践行“互联网+教育”模式。书院制育人模式是承袭我国古代书院“德行操守全面培养”基础,借鉴西方混合住宿人才模式,创新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05 年起,我国高校就开始初步实施书院制改革,截至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书院,但各高校对于书院制育人模式尚未达成共识,书院制育人模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新书院制育人模式,实现育人模式的信息化、科学性、可发展性,还有待深入挖掘与探索。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基本路径
(一)书院导师制的“领学”作用
1.传承中国传统书院育人功效
书院是我国传统育人场所,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明,培育出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传统书院中由教师授课,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言行规范、学术研究。在品德修养方面学生需要做到尊师重道,教师需要做到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在学术讨论方面,二者是平等关系,教师应“勿致怠惰”,时时学习精进自我,而学生应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后持续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及道德修养[1]。这种书院制模式与现代书院导师制一脉相承,其培养目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统书院培养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生,而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故实行该教育模式不仅可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提高教育成效。
2.书院导师制的构建及“领学”
导师制是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精髓,教师既是“领学”的引导者,又是“领学”的组织者,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促进智力、能力、品德、行为规范等发展。书院导师制下,导师的指导形式主要分为单独指导和群体指导。单独指导是导师与学生完成一对一指导,二者形成定向紧密联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自发与导师进行沟通,解决自己的问题及需求,同时在导师单独指导过程中获得更多启发[2]。群体指导是导师面对书院全体学生,二者形成松散联结。该模式更适用于导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匹配,提供单独指导工作负荷重时,教师对学生学业、研究等方面进行一对多的指导。
(二)朋辈教育的“促学”作用
1.混合住宿模式
混合住宿模式改变了常规高校以专业为单位的宿舍分配方案,将不同专业、年级学生打乱混合住宿,增加了不同专业学生接触机会,为朋辈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空间,同时产生“熔炉”般化学反应。不同专业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打破专业固定思维,提出多元化观点,开阔思维空间,可以避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实现朋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住宿成为互动型成长社区。混合住宿模式主要分为完全交融模式、普通交叉模式。完全交融模式,即将不同年级、学院、专业学生完全打乱,重新编排宿舍。每个宿舍的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同时不单独区分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男女生同住一栋宿舍楼的不同楼层。这种模式可以确保书院内部跨年级、跨专业的全方位立体式沟通与交流。混合住宿模式的应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部分高校如无法满足完全打乱要求,可选择普通交叉模式。普通交叉模式,即优先以同年级或同专业分配宿舍,但在宿舍空间布局上将不同学院学生宿舍进行交叉分布,促进宿舍场所内学科交流,打破学院隔阂[3]。
2.朋辈合作学习与榜样教育
朋辈合作学习基于同质组间、异质组内原则进行分组,即各组整体素质相差较小,但组内成员个体间存在合理差异,如男女生搭配、内外向性格搭配、专业分散等。在实践中,小组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对书院内部具有坚定信念、成绩和品德各方面优异的个人或团体,均可以通过院内表彰、板报等形式给予鼓励,树立朋辈榜样,同时可以深入挖掘朋辈榜样的事迹,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讲述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效仿与提高。
(三)社区管理的“督学”作用
1.第二课堂教育
除了课堂上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学生投入课外活动的时间越多,其获得的成果越大。宿舍是学生课外互动与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场所。部分学生在宿舍内较为放松,且缺乏自我约束力,导致游戏成瘾,沉迷网络,不仅浪费了在宿舍交流的时间,还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将宿舍作为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举办各类活动,包括文明寝室比赛、晚会等,发挥宿舍育人功能。宿舍课堂可涉及学科特色与均衡发展,即针对普通交叉混合宿舍,高校可根据学生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宿舍楼内的文化活动,同时在要求各专业学生实现专业学科发展前提下,满足群体发展需求,包括道德培养、艺术修养、运动锻炼等。书院制育人模式积极倡导学生实现自主、自治管理,在培养学生道德、学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由学生自己构建社团或社区,通过社区建设、社团管理、社会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集体荣誉感等优良品质,不断提高学生责任感与归属感,实现学生的自主自治。
2.社区环境的构建
住宿学院内应具备完整的教育设施,包括食堂、图书馆、各类型学术设施、休闲活动室等,为师生、朋辈互动提供空间及场所。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现状,社区环境构建可包括重新构建及基础改造。重新构建,即对学生宿舍、自然景观以及院内信息系统等各方面进行重新构建,旨在构建多元化成长社区,为培养通专兼备、德智兼具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优质环境。基础改造,即基于当前宿舍环境进行改造,重新划分功能区域,对原有的绿植、建筑进行优化,为学生创造舒适美观的环境及氛围。
二、“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时代下教育发展新理念
(一)数字化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1.数字化推动教育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结构及运作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要求高校相关利益主体构建多元协同互动模式,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互联网环境下,需要充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构建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更密切的联系,实现共同进步,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技术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升级的现实需求[4]。
2.资源优化配置塑造“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于2015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首次被提出,是指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型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行业的全局性发展与战略性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教育”需要经过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筛选,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才规模化、个性化需求。
3.智慧校园建设催生“互联网+教育”
智慧校园建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学校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除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完成在线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发布相关教学课件,通过社交平台布置学习任务,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完成答疑解惑。智慧校园建设初期仅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介或平台,将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看作独立个体。智慧校园建设的日益完善,催生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及生成的有效性,而深度融合互联网和教育行业,实现“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数字化教育建设的价值
1.有利于营造渗透式教育氛围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变快,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感官刺激强、适合碎片化学习阅读、具有突出社交价值等成为学生及信息接收者的基本要求。学生对于信息来源及课堂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及学习需求,数字化教育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数字化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推动教育模式与时俱进,为学生学习及生活营造渗透式教育氛围。
2.满足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互联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是市场所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分析预测市场需求趋势,提高人才培养决策的科学性。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及内容,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社会要求的能力和品德,这是“互联网+教育”的创新与教育目标。
3.促进教育主体回归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逐渐由教师转为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教育主体逐渐回归。“互联网+教育”模式重视师生、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基于学生能力制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凸显个性化特征,满足学生对知识内容、问题探讨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兴趣。
三、“互联网+” 背景下实现书院制育人的信息化、科学性、可发展性
以“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技术改革和创新的书院制育人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创建教学资源平台,创新育人内容及评价体系,深化育人模式三个维度,实现了自身的信息化、科学性和可发展性。
(一)创新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化育人
1.整合多元资源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丰富书院的数字化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书院是集教育、学术研究、藏书于一体的教学机构,藏书是书院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的教学资源多为纸质书籍,“互联网+” 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运而生,“现代书院制”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藏书、数字化网络课程等。因此,可以连接国内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并筛选出优质课程,教师及学生可根据自学需求选择线上阅读,独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5]。
2.线上书院与线下互动相结合
线上书院是录制优质课程,完成知识传播;线下互动是对课堂内容的有效辅助与补充,包括答疑解惑等。基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需求,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对学生常见错题以及量化考试数据,进行常态化信息采集、精准化分析和智能化管理,从而使学生避免重复性学习,将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由于数字化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脱离了教师的监管,教育主体易出现学习迷失风险,所以要加强线下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答疑。“互联网+”背景下,要结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实现学习渠道多元化、方法个性化,最大程度保证教学质量[6]。
(二)创新育人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育人科学性
1.满足学生多维需求
受时代发展与技术条件的制约,以往的学生多以纸质藏书、教师讲座来完成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多维度学习需求增加。为了满足学生的多维需求,可以通过检索信息数据,让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育人目的;可以让学生录制社区活动视频,在互联网上扩大社区活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作及学习热情。
2.实现评价的个性化和客观性
“互联网+素质评价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和理念,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评估范围,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学生个人素质及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该评价模式侧重于个体差异性,具有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多样化特征。其测评指标包括课前测试、过程测试、随堂记录卡、教师与同学评价等。评价数据由辅导员、活动教师等多个角色独立录入,动态生成个性化评价标准。高校要通过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做出科学决策,明确目标,根据定期成长轨迹测评结果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达到更优学习状态。相较于传统书院制的单一学习评价,现代书院制评价体系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
(三)深化育人模式,实现育人可发展性
1.实现知识增长的可视化
实现知识增长可视化是互联网时代应用数据量化评估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及教师对个体学习情况形成更直观的认知,并做出及时反馈。从教师角度来看,知识增长的可视化更有利于深化育人模式内涵,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指导与干预。从学生角度来看,知识增长的可视化可以更加直观立体地看到学习的进步,有利于客观及准确评估自我,树立学习自信。为实现知识增长的可视化,要运用增值评价理论评估特定时期内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及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对学生知识增长及发展进行可视化定量评估。经过大数据对知识增长量进行可视化处理后,可以将抽象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具体发展曲线,直观反映出学习者知识增长情况,使得学习过程有迹可循。
2.助推教育客体心智训练
书院制育人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非常规形式教育活动。以往的非常规形式教育活动受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多以讲座、演讲等形式展开,较为单一。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搜寻优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专业及个性特征构建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中心,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获得学习者的学习动态与发展曲线。这种教育模式是基于个性化特征为学生提供差异性服务,以促进学生智力、个性、情感、意志等全方位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书院制育人模式是弥补高校常规学院制的教育模式,通过书院导师制的“领学”作用、朋辈教育的“促学”作用、社区管理的“督学”作用来完成教育任务。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互联网思维,通过创新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学生多维需求,创新育人内容及评价体系等途径,“互联网+教育”的新书院制育人模式,才能实现信息化、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