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家校社 共育幸福人
——家校社共育视角下学校的实践探索

2023-09-13戴文胜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育家风家校

戴文胜 _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教育基于家庭,重在学校,成于社会。家庭、学校、社会的位置关系就如同一个三棱锥,当家校社距离缩短时,学生才能被高高举起。因此,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我们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学校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以点带面推动家校社有机结合,在协同育人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新模式。

家校社一体化的基础是信任、尊重、融合。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尊重彼此的不同立场和看法,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和深度融合。家长对学校教育具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家长在行使这些权利时,首先是从自己的孩子出发,以孩子为圆心,然后扩展到孩子所在的班级、年级,最后才是关注整个学校的发展。那么,反过来,学校要发展,就要聚焦到年级、班级,甚至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班一策、一人一策,因材施教,以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关注人的要素。

1.明确需求,达成共识

在幸福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人”是核心要素,要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幸福感的提升,而提升幸福感首先就要了解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首先从需求调研开始,明确家校社工作的目标,建立模型,加强队伍建设,研发和实施德育相关课程。其次,选题协商达共识。通过对学生和家长开展需求调研,我们归纳整理出12项核心需求,包括亲子沟通、生活习惯、睡眠锻炼、手机管理、家庭作业、规划能力、学习指导、课程丰富、合作交往、目标意识、责任培养、身心发展。这12项核心需求就是家校社共育的重要课题。再次,优化模型促发展。我们对核心需求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学习指导以外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们构建了“幸福家校”体系模型,从文化底蕴、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五个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2.多方协同,共促成长

基于对需求的深入思考,学校成立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搭建社会资源库,设置“幸福云”分级课程体系,形成互助性家长“协调群”等,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针对性。

一是让共育咨询室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幸福空间。在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每周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它是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桥梁,是家长与学生增进亲子关系的空间,是学校与社会资源合作洽谈的场所,是家长参与、监督学校办学的平台。目前,咨询室初步构建了各学段衔接、社会与家庭协同的新时代德育工作一体化工作体系,优化了家长委员会实操工作手册,搭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社会资源库。

二是让社会资源成为课程生发的沃土。集团各个校区周边共有20多所科研院校和资源单位,通过学校积极的沟通、家长主动的参与,挖掘出不同领域的资源,形成了资源库,满足了学生对课程丰富性的需求。丰富的资源拓宽了育人途径,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性。比如,高中班主任邀请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参与策划班级岗位的招聘工作。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写个人简历,从简历仅有个人经历,到增加个人优势,再到增加经历描述及评价,最后修改成不仅有自我推荐还增加了封面设计。如何在简历的不断升级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模拟招聘会就此拉开序幕,班级岗位公开、职责公开,班会上每一位高中学生身着正装,手拿简历,在各个招聘台前自主“择业”,学生们不断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的岗位,聘任小组不断协商、交流想法、确定人选,短短的40分钟内,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了一份聘书。这样,“我的岗位我负责”无形中浸润在学生的头脑中。同时,各个校区利用周边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气象局、敬老院、交通队等,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增强了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将自身成长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相结合。

三是让课程成为助力家庭教育的阶梯。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把德育活动课程化,使之成为一个内在相互联系、能发挥长效作用的课程体系。相应地,针对家校社共育活动,我们也总结出经验,梳理出规律,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助力家庭教育的阶梯。例如,针对调研中家长的12项核心需求,我们开发了“幸福云”分级课程,包括通用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线上微课和线下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可选择课程,提高了家长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其中,“蜕变式”父母工作坊是家长深受启发的课程。有一对半年没说过话的父女参加了这个课程,他们之间的心结和矛盾在“改变”的一瞬间和解。家长说:“蜕变式父母工作坊是我经历过的最受触动的培训……在我感觉与孩子交流有困惑时,老师的培训拨开我内心的云雾,给我带来了坚定和力量!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又如,在家风互助课程中,我们通过“好父母加油站”,与家长探讨如何树立良好的家风。为了固化学习成果,我们还会给家长留家庭作业,梳理家规、家训、家风,给孩子讲讲家族传承的家规和家训,一起讨论如何共同营造幸福和谐的家风。在梳理、讨论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无形中增加了沟通,达成了共识。家长们上交的作业,由家长委员会成员组织家长们分享,并将优秀作品上交到学校,学校统一汇编成册,成为家长学校的校本学习读物,最后由学生为家长颁发证书。

四是让“协同群”成为家长互助的空间。学校依据学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需求相近的人员分层分类组成“协同群”。由学校搭建平台,有同类需求的家长在群里提出自己的疑惑,分享自己的故事,逐渐涌现出一批互助学习型家庭。贴近实际的交流,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也助力于良好家风的形成。比如,在某一次分享中,高二年级一位学生的家长由衷地感叹道:“苏苏老师分享了他父亲熄灯后,蒙着被单使用手电彻夜工作的故事。这让我感触颇多。无需说教,家长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田。身教重于言传。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家长做起。”

3.完善机制,特色推进

下一步,学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长效机制,推进特色发展。

一是完善共育模型,推进系统升级。系统构建家校社共育胜任力模型,提高父母家庭教育基本素养、家委会领导力、教师家校共育指导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家校共育数据测评能力,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态升级。

二是健全培训机制,强化支持系统。借助社会力量,深化对教师和家长的专业培训。一方面,在任课教师中开展针对学生发展实际的心理咨询师和生涯规划师培训,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学习治疗师培训,让家长了解专业的做法。

三是促进深度陪伴,成为彼此伙伴。根据近年来学校心理测评和咨询统计,学生出现心理、学业、行为等问题的原因,除了个体因素、学习压力以外,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支持、家庭压力和家庭经济等方面。因此,学校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深度陪伴。比如,开展“你我相伴,共度时光”系列特色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完成活动方案,可以是共读一本书,共同参加劳动,共同参加一次运动,也可以共同设计家庭旅游方案,召开家庭协商会议等,促进亲子深度交流。

如果说孩子成才是果,那么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为学生成长形成良性的支持闭环。因此,我们希望进一步得到家长、政府、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家校社共育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激活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增强家庭教育功能,促进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健全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家长、孩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共育家风家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