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共同与融通: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新实践
2023-09-13赵华
赵 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以下简称云阳学校)“润泽云阳少年的家校社德性共同体构建行动”项目着力构建德性共同、品格内化和实践表达的实施图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态。
一、德性共同体是新时代美德的群体实践
1.什么是德性?
这里的德性主要指美好的品德,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 字”准则,以及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君子私德”和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品格要素”“伦理要素”,因此德性既包含了公德,也包含私德;既包括个人坚守,也包括群体追求。云阳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适合儿童天性的“德性理解”,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与学习、思考与内化、体验与浸润等可操作的德性。因此,德性表现出内在驱动力,体现了道德主体对道德意义的认同与追寻,拥有德性的儿童在道德行为中有自为、自主和自由的状态,作为“规训”的道德教育通过个体的德性习得与德性伦理达到了内在统一,通过家校社一体的共同追求达成融通式理解和实践。
2.如何将德性转化为可理解的实践?
西方美德伦理的基本图式是“传统—实践—共同体—幸福生活”, 中国伦理文化的典型是“修身—躬行—生活—成人”,即儒家德性伦理的修为图景。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德性转化有“实践性和文化力”的共同之处,也有“起点和目标”的差异性,但终极目标是共同的,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利己的“幸福生活”,还是立己的“修身成人”,都是为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德性是作为精神工具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德性是一种引导成功的好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指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云阳学校的项目不断强化家校社背景,突出“儿童对美好生活和学习的向往”“儿童对自我美好形象的坚守”“儿童对家国责任的担当”,将儿童内在德性不断与外在表达进行转化、内化,形成体验式循环系统。
3.德性共同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云阳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追溯“理论”源头,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了关键依据。首先,要成为有德性的人,个体要追求至善幸福,必须在社会共同体中进行,这是项目实施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唯如此,才能达到个体德性与群体德性的统一,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马克思特别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所赞同的“人是目的”“自我完善”等观点,在项目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观照。云阳学校坚持儿童应该成为“自由完整的人”这个理想,其实现需要“真正的共同体”作为支撑,只有在这一共同体中,各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才能获得自由。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真正的共同体”,其实是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已经发展到人们不再需要为生活必需品去劳动,此时的“劳动”取代了“利益”成为生活的第一要义。“真正的共同体”相对应的就是“人的真正道德”,因此,项目实施中还要考虑“不同家庭文化和不同经济条件”等现实要素。
二、家校社协同是德性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单元
学者鲁洁说过:人类的道德却如同某种珍稀之物、某些濒临灭绝的物种那样让人感到它的不可寻觅,让人为之而产生精神的饥渴。人之为人,正在于德性的存在,没有德性的人便失去了追求生命意义的可能,而没有对意义的追求,人与物便没有了实质性的差别。因此,家校社德性共同体看上去是为了儿童的德性发展,实质上追求的是一种良好的社群道德生态,追求的是一种德性共同发展,其核心依据在于“人的品格依赖于群体生长”以及“群体中的德性发展才有持久性和坚守性”。
1.“家校社德性共同体”的含义
德性共同体实际上是对家庭、学校、社区基于三者法定义务、本质属性、相互关系的考量,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空间,以思想共识、目标共同、信息共享、行动共振、责任共担为基本内涵,在培养有德性儿童的协同育人活动中,形成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生命有机体。家校社德性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形态,更是一种共育方式。这要如何理解呢?狭义的德性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人性完善,回归德性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发掘人性中向善的力量,使人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实现最高的目的——幸福。道德教育的目的正在于使受教育者将特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并输出为合理的道德实践行为。家校社德性共同体实现了道德和教育在价值层面的融通,实践了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的统一。
2.家校社德性共同体设计的目标
项目设计了三大目标:一是儿童的成长目标,家校社协同共育明责、尚善、力行、立心的大美儿童,涵育厚责担当阳光气度的阳光少年;二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家校社德性共同体”,形成良性运转、持续发展,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家校共育组织体系,使得学校、家庭和社区不再是“孤岛”,而成为彼此连接、互相补充的“环岛”;三是建设“家校社德性共同体”德性场境,以此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交互融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验场。
3.德性共同体的基本架构和主体内容
项目在“家校社德性共同体”下设“研究指导中心”“实施执行中心”。研究指导中心作为共同体各项活动开展的指挥部,主要负责项目资源的激活、搭建支持平台、构建评价体系;“实施执行中心”下设“家长成长部”“教师指导部”“亲子实践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润品场域构建行动、明品课程建设行动、扬品系列表达行动。一是润品场域构建行动,即建构有德性的学校场境、有德性的家庭场境、有德性的社区场境和有德性的网络空间。“创建生命在场的阳光校园”体现了校园德性的共同愿景,“家庭小书屋”“温馨会客室”体现了家庭德性氛围营造,“活力社区”体现了社区德性共同建设模式“云伴学”“云评价”“云创享”平台体现了云端互联的德性。二是明品课程建设行动,学校设计了系列德性发展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其中,“三学”课程主要呈现了年段共同发展特质;“来这里 去远方——父母导学团”呈现了“和儿童共成长、共学习”的样态;“父母研习社”是家长反思、研究、探讨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听云间与你相约”和“全员导师访千家”课程已经成为区域德育品牌。三是扬品系列表达行动,具体包括“小天使润心”“小博士致远”“小公民志愿”“小先生阅读”“小主人爱家”“小健将成长”“小达人评品”七大主题。“天使润心微行动”“家乡美读城系列”活动,展现出德性共同在场的生动样态;“寻找云阳好家风”“亲子绘本剧”活动,让家长和儿童共同学习实践、共同浸润体悟,实现德性内化与实践融通。
三、家校社德性共同体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家校社德性共同体作为一种德性养成范式,是德育变革的必然路向,旨在完成儿童德性与道德教育的人之指向的契合,从而促进“成人”基础上的“成己”。它力图避免规训化德育的种种弊病,推进儿童的解放与发展,实现学校德育生活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解性重构。当然,实践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度思考。
一是家校社德性共同体要树立“人的德性引领”这个中心,教师和父母是德性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需要深度理解德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德性,学校需要磨合与统一这两类人的道德实践和价值观;二是关注家庭德性聚焦功利性与学校德性追求理想性,特别要关注当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几种特别现象,如“成功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问题、“家庭教育责任转移”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错位”问题等;三是直面社会德性问题,尤其对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与儿童德性经验所产生的冲撞,在学校德性共同体层面上要做出合理而适切的评判,让儿童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力。
德性共同与融通,“共同”的是对美好品德的理解和追求,“融通”的是群体生活和个体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