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肝脏MRI表现分析*
2023-09-12李亚娟
徐 乔,李亚娟,陈 惠
包虫病也被称为肝棘球蚴病,多因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皮毛导致棘球绦虫幼虫寄生起病,在我国西北部畜牧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患病群体较为集中[1],但在海南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医师往往将包虫病区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其中肝囊型包虫病较为常见。常规超声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检查结果易与单纯性肝囊肿混淆,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3]。故临床亟需寻找其它有效的诊断方法以鉴别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近些年,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发展,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病情[4,5]。目前,磁共振DWI已应用到多种疾病的诊断,如宫颈癌[6]、肝硬化[7]、肝纤维化[8,9]、小肝癌[10]等,但其在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诊断方面的价值仍需探讨。本研究分析了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患者MR DWI的表现特征,期望能为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19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为29~55岁,平均年龄为(37.5±5.3)岁。参照《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11]标准诊断。排除标准:①存在肝硬化或肝癌;②既往有胸腹部手术史;③有血液系统疾病。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肝囊肿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30~54岁,平均年龄为(38.6±5.3)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开始前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伦理批号:2019-05号)。
1.2 MRI检查 使用GE Signa exite HD 1.5 T磁共振仪,8通道体部线圈。患者均接受常规轴位T1WI,呼吸门梯度回波序列及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检查参数调整如下:T1WI:TR为125 ms、TE为4.8 ms,T2WI:TR为4286 ms、TE为87 ms、层厚为8 mm、层间距为2 mm、视野为360~460 mm、矩阵为256×256,DWI:TR为200~3000 ms、TE为118~123 ms、回波间距为0.8 s、矩阵为128×256、层厚为8 mm、层间距为3 mm、视野为350 mm、单信号采集、带宽2080 Hz/像素,扩散敏感系数b设置为500 s/mm2和1000 s/mm2。在扫描结束后,将获得图像导入GE公司ADW4.4工作站,于Functool软件辅助下行ADC伪彩图重建,并测量ADC值。
2 结果
2.1 两组ADC值比较 在b值为500 s/mm2或b值为1000s/mm2时,肝包虫病病灶ADC值显著低于肝囊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ADC值比较
2.2 ADC值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ROC分析 经ROC分析发现,当b值=500 s/mm2时,病灶ADC≤3.235或当b值=1000 s/mm2时,病灶ADC≤2.650,可高度提示肝囊型包虫病诊断(P<0.05,表2,图1)。
图1 ADC值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ROC曲线
表2 MR DWI检查的ADC值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ROC分析
2.3 两种b值下ADC值联合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效能情况 以b值=500 s/mm2时病灶ADC值≤3.235和b值=1000 s/mm2时病灶ADC值≤2.650判定为阳性,任一指标阳性则判定为联合诊断阳性。经一致性分析发现,ADC值联合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敏感度为0.929,特异性为0.971,准确率为0.947,阳性预测值为0.975,阴性预测值为0.917,且一致性较高(Kappa=0.894,表3)。
表3 ADC值联合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价值分析
3 讨论
肝囊型包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地方性传染病,发病呈现出地域性分布,较肝泡性包虫病发病率高。现阶段,该病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肝囊型包虫病的治疗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可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但临床常用的检查措施却无法有效对其进行诊断,为疾病的治疗工作带来了难题。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诊断方法以用于肝囊型包虫病的早期诊断已成为众多临床医师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在既往报道中有学者指出单纯性肝囊肿检出率仅有3%~5%,同时在检出群体中也仅有15%可见明显的症状,如肝肿大、上腹疼痛等[12]。通常,单纯性肝囊肿较容易诊断,CT平扫时可显示出肝内境界清楚的水样密度灶,也有部分可显示出菲薄囊壁,增强后不会有明显的强化。MRI扫描可显示出圆形囊性信号,T1WI和T2WI上可见低或高信号,且不存在明显的强化[13,14]。肝囊型包虫病也可表现出无壁的完全液化,易与单纯性肝囊肿检查结果相混淆,仅凭影像学检查鉴别有一定的难度[15]。
MR DWI是目前临床仅有的一种组织内分子扩散成像检查技术,可用于活体的器官或组织微观结构和细胞水分子的观察,而ADC则是MR DWI检查后生成的参数。在本研究当b值为500 s/mm2或b值1000 s/mm2时,肝包虫病病灶ADC显著低于肝囊肿,提示MR DWI可用于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国外学者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单纯性肝囊肿为胆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小胆管丛,在逐渐扩大、融合后会导致肝囊性病变的发生。此时,细胞水运相对自由,黏滞度低,水扩散不受限,导致ADC较高[16],可与本研究发现的肝囊肿型包虫病患者ADC低这一结论相互佐证。至于肝包虫病病灶ADC显著降低可能是包虫囊液内含有的黏稠棘球蚴砂所致。棘球蚴砂内含有较多的氯化钠、糖、多糖等物质,受到弥散受限的影响指使ADC明显下降,而肝囊肿患者囊液黏稠度较低,也会导致ADC较高[17,18]。另外,既往的一项研究发现在DWI检查过程中无需对比剂,应用ADC在鉴别肝囊型包虫病分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9]。不同分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病灶间ADC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当b值=1000 s/mm2时)[20]。
为明确MR DWI在肝囊型包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我们开展了ROC分析,发现当b值=500 s/mm2时,病灶ADC≤3.235或当b值=1000 s/mm2时,病灶ADC≤2.650可用于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和0.857,且敏感度(0.706和0.824)和特异性(0.690和0.762)均较高。因此,后续在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的诊断和鉴别方面可以应用MR DWI检查的ADC作为辅助评估依据。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延伸性观察了联合两种b值,即当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病灶ADC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价值,结果显示,当任一b值下的ADC达到诊断标准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0.929,特异性为0.971,准确率为0.947,阳性预测值为0.975,阴性预测值为0.917,且一致性较高(Kappa=0.894)。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纯性肝囊肿,MR检测的肝囊型包虫病病灶ADC明显降低,病灶ADC可用于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同时,任一b值下的病灶ADC达到诊断标准即诊断肝囊型包虫病可获得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受到病种的限制,纳入的病例数还有限;同时,本研究未对肝囊肿型包虫病的囊液成分进行分析,尚不清楚囊液成分是否会对MR DWI的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可以想见,肝囊肿型包虫病的囊液成分是不断地动态变化的,在MR DWI检查时也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需要积累资料,加以分析。我们知道,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影像学检查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只是突出了MR检查的一个方面。地方发病、临床上出现的发热、消瘦、肝功能异常等,使肝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有很大的区别,临床诊断应该不难。不断总结疾病特点,了解影像学表现特征,往往使诊断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