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选穴规律探讨

2023-09-12冯阳FENGYang黄湘俊HUANGXiangjun李澜LILan袁正泰YUANZhengtai王永恒WANGYongheng

医院管理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上巨虚天枢中脘

□ 冯阳FENG Yang 黄湘俊HUANG Xiang-jun 李澜LI Lan 袁正泰YUAN Zheng-tai 王永恒WANG Yong-heng

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作为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发生在外科手术术后,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容易导致脱水、水电解质失衡或脓毒血症等并发症[1]。据相关研究发现,术后肠梗阻发生率高达10%~30%[2]。术后肠梗阻不但会延长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专门报道统计,美国每年用于治疗术后肠梗阻的费用支出约15 亿美元[3]。

现阶段肠梗阻的治疗大多以支持治疗为主[4],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等方式。但根据临床观察发现,现在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欠佳、经济负担大、患者满意度低[5]。而针刺治疗以其高疗效、高安全、低成本的优势被POI 患者所接受[6]。因此本研究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刺治疗POI 的选穴规律进行研究,以总结选穴规律。

文献来源与方法

1.文献来源。采用计算机检索,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 年1 月—2022 年11 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2000 年1 月—2022 年11 月)、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0 年1 月—2022 年11 月)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 等英文数据库(建库—2022 年11 月)进行针刺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章检索。

2.检索方法。中文数据库:以“针刺、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电针、针灸、腹针和术后肠梗阻”为主要检索词,检索式:SU=“针刺+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电针+针灸+腹针”;AND 术后肠梗阻。Pubmed、Embase 等引文数据库使用主题词“postoperative ileus OR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AND“acupuncture therapy”进行检索。

3.纳入标准。(1)符合国内外公认术后肠梗阻诊断;(2)临床研究型文献,临床总结≥30 例或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针刺治疗必须存在于对照组,对照组对象≥20 例,有具体针刺处方且有明确的疗效。

4.排除标准。(1)综述、个案、基础研究、动物实验类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1 篇;(3)缺少针刺处方,针刺用于对照组,疗效不显;(4)研究对象较少(临床总结<30 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20 例)。

5.资料汇总。通过检索后共收集中文文献493 篇,英文文献291 篇,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检索结果及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6.数据处理与分析。(1)将所有符合标准文献中的针刺处方组成录入Microsoft Excel;(2)对穴位名称、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腧穴学》);(3)应用IBM SPSS Modeler 15.0和Excel 进行数据对接,然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关联规则网格图;应用IBM SPSS Stats 25.0 与Excel 进行数据对接后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1.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有效文献共116篇,116 条针灸处方,共涉及55 个穴位,其中经穴50 个,经验穴或刺法4 个(侧腰穴、降结肠排刺、胃区、下风湿点),经外奇穴1 个(八髎穴),共涉及13 条经脉,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2.取穴分析结果。所纳入的116 篇文献涉及共55 个穴位,总频次572 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4.931 个穴位。使用频次≥10 次的穴位共14 个,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共使用104 次,频率为89.66%,之后依次为天枢(70 次)、上巨虚(64 次)、中脘(46 次),下巨虚(39 次),现将频次使用≥10 次的穴位进行降序排列,结果见表1。

表1 穴位的频次及神经来源

3.穴位所属经脉分析结果。对文献涉及经脉穴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14 条经穴,其中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高287 次,占比50.17%,所有处方共选用足阳明胃经的10 个穴位,占该经总腧穴的22.2%,其余涉及经脉结果进行降序排列,结果见表2。

表2 取穴所属经络分析

4.腧穴配伍之间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软件对116 条针刺处方选用的所有穴位利用Apriori 算则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80%,前项数≤5 可得出17 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其中第一位为足三里、天枢组合,支持度为60.34%,置信度为88.57%,这表明在所有针刺处方中,足三里、天枢同时出现的次数最多,结果详见表3。对穴位进行关联规则使用Cytoscape 绘制网络图,以线条粗细代表穴位之间相关关联关系,结果详见图2。

表3 腧穴配伍之间关联规则分析

图2 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

5.聚类分析。对频次≥8 的16 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5,选择聚类方法为组件联合、皮尔逊相关性,最小聚类数为5,最大聚类数为10,得到腧穴配伍聚类分析谱系图,可将穴位分为四组,第一组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第二组为气海、关元、天枢、中脘;第三组为三阴交、阴陵泉、支沟;第四组为其他穴位。

讨论

受中医外科发展的限制,中医古典医籍缺少对POI 的具体描述,按照POI 所表现出的症状,POI 大致属于“肠结”“关格”范畴[7]。从中医学理论分析,POI 病位在胃、小肠和大肠,均属于“六腑”的范畴。六腑“传化物”,生理体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无论有形实邪、无形虚邪均可导致六腑壅塞不同,失去其传化功能。外科术后患者多见气虚,胃肠传导无力,以及气虚则血行不畅,因此POI 的病机为气虚血瘀,脏腑气机失调,治当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为原则,以疏通胃肠,恢复其传导功能为目的[8]。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刺激穴位对促进肠道术后蠕动恢复效果较为明显[9],因此临床上针刺被广泛用各种类型的肠梗阻。

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目前临床很少单独使用针刺治疗肠梗阻,这主要是由于POI 病情发展迅速,病情重。但针刺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其有效性在临床上得到不断的证实,这使得针刺可以用于临床以达到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目的[10]。

对针刺选穴进行分析:使用穴位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下巨虚,其中足三里使用次数为104 次,使用频率为18.18%。足三里作为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四总穴之一,能治疗诸多胃肠疾病[11]《四总穴歌》就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灵枢·五邪》:“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都说明足三里穴在治疗胃肠疾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足三里在治疗术后肠梗阻的重要作用,Imai K 的研究通过电针刺激小鼠的足三里,记录不同组小鼠胃运动,证实了针刺刺激足三里可以显著增强胃肠动力[12]。同样的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小肠之下合穴下巨虚为治疗肠道疾病的重要穴位,上、下巨虚作为下合穴,主治功效主要基于经络关系及“治腑者取其合”,现代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刺激下合穴可以在分子、神经细胞等不同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胃肠道疾病进行治疗[13-14]。天枢、中脘同为募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病治阴”提示腑病可通过取相对应的募穴进行治疗。天枢为大肠经募穴,作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可治疗腹胀、肠鸣等症;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针刺中脘有健胃理肠之功[15]。对穴位所在部位进行分析,所有涉及穴位中,下肢部穴位占的比例最高(47.91%),其次是腹部穴位(33.04%),这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从腧穴神经来源分析,肠道系统主要接受T11-L2 阶段的神经支配,而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位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下巨虚的神经支配与T9-S2 的神经节段密切相关[16]。

对穴位归经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穴位所涉及经脉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胃乃水谷气血之海,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共涉及10 个穴位,总使用次数大287 次,占比50.17%;任脉为阴脉之海,对一身阴经有统领作用,选用了9 个穴位,频次105 次,占比18.25%,通过选用此两脉上腧穴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之功,从而达到疏通胃肠,恢复其传导功能的目的。脾经共涉及7个穴位,45 次(7.86%),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共同调整脏腑机能。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三者经脉上的腧穴均能治疗相关脏腑疾病[17-18]。

根据腧穴组方原则分析:足三里与天枢、上巨虚的支持度分别为60.34%、55.17%分别位于第一位、第二位,说明在所有处方中,有60.34%的处方同时包含足三里与天枢两穴位,55.17%的处方中足三里与上巨虚同时出现。置信度反映了在同一处方中出现某一特定穴位后,另一特定穴位出现的概率。例如,足三里与上巨虚、天枢的置信度为92.5%,即若在某一的针灸处方中出现足三里穴,则该处方中包含上巨虚、天枢的可能性为92.5%。这也再次证明了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在治疗术后肠梗阻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观察发现,通过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可促进术后肠梗阻的恢复[19]。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第一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第二组:气海、关元、天枢、中脘;第三组:三阴交、阴陵泉、支沟;第四组:其他穴位。第一组均为下合穴,验证了“合治六腑”及“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第二组以腹部穴位为主,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理论。前两组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常用穴位,适用于各种类型肠梗阻;后两组为随症加减之穴,包括梗阻日久需补阴扶正之三阴交,通便之支沟、丰隆,止呕之内关等,不同的组合对于知道临床治疗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针刺术后肠梗阻,可发现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处方选穴是有特定规律的。例如,治疗选穴中主要以一些特定穴(下合穴、募穴)及局部穴位为主,根据远治与近治相结合的选穴原则进行选穴,这对于临床治疗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大量的研究发现,由于术后肠梗阻的特殊性,目前针刺多以辅助治疗为主,大多研究都属以针刺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较少以单纯的针刺进行治疗术后肠梗阻,因此单独的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疗效有待考究。此外,目前所涉及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对所研究的肠梗阻进行分型,因此对不同类型的术后肠梗阻的选穴规律也有待研究。

猜你喜欢

上巨虚天枢中脘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针灸大成》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尊敬
尊 敬
有“艾”更健康(三十九)
——用艾灸防治便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