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研究

2023-09-12姚佳

商展经济 2023年17期
关键词:厦门市关联度厦门

姚佳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港口将整个海洋经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作为港口运输的重要环节,具有特殊的综合服务属性,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港口物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发达国家与地区都离不开优越海岸线与先进港口的依托作用。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文献较多,国内学者针对港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学术探讨。张蒙[1]通过VAR模型,对选取的港口物流、腹地经济、港口城市经济三大变量指标展开了实证,并结合格兰杰因果对数据进行检验;王军[2]利用耦合模型及协调度计算,分析并探究了天津、营口等九港腹地协调发展机理;郭子雪[3]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京津冀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李志伟[4]借助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出京津冀港口群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线性拟合结果;罗永华[5]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结合线性回归数据,得出物流对港口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刘朋群[6]建立了VAR模型对各国重要港口群和区域经济进行协调发展研究;刘佳佳[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协调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分析以上文献可以发现,港口与区域经济研究成果丰硕。上述学者多数把研究视角集中于长三角、环渤海及珠三角港口群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协调,但作为中国发展综合运输的重要港口群,关于东南沿海港口群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少。

因此,本文选取东南沿海最大港口——厦门港作为研究对象,对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展开深入探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中区域经济数据来源于2012—2021年厦门市统计年鉴网站,港口吞吐量等相关数据从中国港口年鉴整理获得(见表1)。

表1 厦门市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熵值法

本文基于客观性原则,采用熵权法对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及有序度进行测算,由于篇幅有限,此处省略计算步骤,详尽公式可参考蒋可意[8]学者,两系统有序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2—2021年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评价结果

1.2.2 建立耦合度与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厦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程度。采用U1表示厦门港口物流的综合评价指标;U2表示厦门市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C表示厦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C值为[0,1],当C值不断增加并趋近于1时,两者的耦合水平高,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强,反之则低。D代表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能够更加清晰客观地反映港口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总体协调程度与融合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度:

计算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

式(2)中:T为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二者取决于各自在系统中的重要度,由于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对厦门市的经济发展都不可或缺,因此α和β皆是0.5。

1.2.3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灰色关联模型其思想是通过确定具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母序列与各个评估对象的子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度、程度和等级。此模型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将厦门市港口物流相关数据作为参照的参考序列,厦门市区域经济相关数据作为比较序列,记参考序列为Zix;比较数列为ZYj。

求关联系数:

式(3)中,ξi(j)代表某年份厦门市港口物流第i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第j个指标的关联系数,ρ代表分辨系数,一般取值0.5。

计算灰色关联度:

式(4)中,ijξ在[0,1]之间,且数值越大,关联度越强。通常认为关联度超过0.6,即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2 结果分析

2.1 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分析表2可知,厦门港口物流与厦门市区域经济的耦合度在2015年出现小范围下滑,但在2012年以后总体均在0.9以上,表明厦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特征。此外,两者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从2012年的0.1725上升到2021年的0.8299,增长接近5倍;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0108快速攀升至0.9788,涨幅90倍左右。厦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水平在10年内表现出不断升高趋势。耦合协调划分等级也由最初的极度失调,跨越5个等级最终转型到优质协调阶段,说明两系统之间发展融合效果越来越好。此外,由图1可知,耦合度发展曲线较平稳,耦合协调度发展曲线波动相比前者较大,这时就需要对耦合协调度展开进一步数据分析,曲线波动程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厦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正朝着高水平的协调状况发展。

图1 2012—2021年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趋向

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呈现为三阶段上升态势:2012—2013年属于第一阶段,此时两系统协调等级处于极度失调向勉强协调过渡阶段,两者关联程度较弱且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由于早期厦门港口初期物流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厦门市区域经济指标差距较大,无法做到齐头并进。2014—2018年属于第二阶段,耦合协调等级转变为初级协调,这些归功于对港口的高度重视与投资,2016年国内第一个全自动码头在厦门港建成,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智慧型港口的建设,促进厦门港口物流开启数字化、智能化新篇章,2018年“丝路海运”项目的启动,带动整个厦门港口供应链发展、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趋势逐步加强。 2019—2021年属于第三阶段,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中级协调,最终跨越等级,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这一时期厦门港在持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作用下,积极整合码头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刷新了历史成绩。

2.2 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计算出2021—2021年厦门市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三大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见表3)。从整体角度解析,港口物流指标与区域经济指标的关联度在0.467~0.968,且多数指标之间关联度集中于0.7~0.8,这说明两者关联特征显著。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各指标与港口物流下属类别所求关联度进行排序,找出推动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3 2012—2021年厦门市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三大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度

分别从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与区域经济各指标关联度出发,关联系数值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X1>X4>X3>X2>X7>X6>X5。港口两大吞吐量与区域经济各指标排序结果并未出现波动,且具有统一性,关联度数值范围分别为0.799~0.931、0.617~0.899。其中,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关联度排序中都居第一位,皆高于0.85,相互关联程度最为紧密。由此可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会直接影响港口物流的未来趋势;同样,厦门港口物流对厦门市经济腾飞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恭喜。

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区域经济各指标关联度出发,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X2>X3>X7>X6>X5>X4>X1。在区域经济指标和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关联作用下,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最前,关联度高达0.968。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带动集装箱需求,进而促进整个港口物流发展;港口物流不断发展壮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吸引了更多外资,带领对外贸易走向繁荣,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与港口物流的三大指标排序中都排名前三。随着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并刺激消费,增加了商品需求量,极大促进了区域货物的流通和港口物流的发展。港口作为天然运输渠道,其物流水平高低也会辐射到区域经济上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延伸点。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关联度达到0.7以上,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关联度高达0.8以上。说明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应把握工作重心,对有利于港口物流发展的相关设施加大投资力度。

三大产业占比与港口物流三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得出一致的排序结果,由大到小依次为:X7>X6>X5。虽然三大产业占比在港口物流排序中位置都靠后,但关联度皆在0.6以上,由此可知区域产业结构对于推动港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产业占比与港口物流关联度落后于另外两个产业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已经在厦门市产业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且有先进工业作为支撑,能够为港口物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深化产业结构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建设工作中仍是重点。

3 相关措施与建议

3.1 着重整合港口资源,完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

对厦门港口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首先要对各港区的功能与定位进行合理细分,在港口机制顺畅的前提下,注重港口相关设施建设,按照港口规划审核机制,及时调整码头长度和港口泊位数量,减少资源浪费。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加强港口的通航能力和停泊能力,航道和港口分别朝着深水化和大型化方向继续建设;其次,厦门港需要进一步完善港区内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在“海铁联运”模式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出口物资运输效率,还扩宽了港口辐射范围和内陆腹地货源,逐步形成东西互济、共生共荣的新局面。

3.2 吸引外资,发挥自贸区引擎作用,提升外贸竞争力

外贸水平与港口物流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为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聚集,厦门市继续实施包容政策,营造便利化外贸经营环境,推动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合作,在先进技术、资金、理念的推动下,投资结构得以优化、产业链条加以完善,保持贸易额的稳步增长。自贸区的建立作为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的突破口,始终以营造便利化、国际化、规范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在优质公共服务水平、便利化外贸政策、完善的信息平台多方面的带动下,厦门自贸区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物流配送为主,以全球物流、保税仓储等新兴产业为辅的多功能产业体系。自贸区在提升外贸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3.3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型工业的大力推动下,突破传统工业增加值较少、增长空间受限等瓶颈,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支持临港工业技术升级,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促进了港口产业全面发展。此外,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核心,构建现代产业链。一方面,厦门市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产业、海洋科技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构建以企业发展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区域服务业未来发展仍聚焦重点领域,文旅行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供给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其中与港口发展息息相关的物流行业不断涌现出新业态,智慧物流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厦门市关联度厦门
厦门正新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水质评价分析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基于灰关联度的锂电池组SOH评价方法研究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