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生活 亲近劳动

2023-09-12杨招娣

新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劳动习惯

杨招娣

劳动是学生接触世界、感受生活的方式,也是感知探索世界、习得劳动技能、增强生活能力的重要方式。而在当前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中,因劳动教育的缺位和异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养成可谓“纸上谈兵”。

一、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现状

通过对小学生劳动现状的观察,笔者发现他们的劳动习惯养成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1.脱离生活,劳动观念淡薄。

如今,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变得较为优越,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便缺少了大量的劳动机会。同时,由于家长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学科学习中,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脱离生活、脱离劳动。所以,学生对待劳动的观念是淡薄的,甚至认为劳动只是一种空泛的口号,缺乏感知的根基。

2.实践缺失,劳动习惯不足。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劳动实践机会少之又少。一方面,资源壁垒的限制导致学生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契机,劳动平台的缺失也成为阻碍学生参与劳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中缺乏有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意识,即便是学生能参与劳动,也仅仅是一时兴起,缺乏持久劳动习惯的维持和巩固。

3.动机不足,劳动热情低下。

参加劳动实践,学生能获得坚韧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劳动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疲劳、枯燥,所以提及劳动,学生便会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这些导致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不足、劳动的动机不强。因此,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变得敷衍、应付,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劳动热情的丧失。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效果并不理想,且这一现状受到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恰恰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劳动机会,弥补劳动教育的缺失。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意义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收获,主要表现如下。

1.增强劳动意识。

伴随着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的参与,学生开始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体验到自己便捷、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辛苦付出。他们在劳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是深刻的、富有情感的。

2.端正劳动态度。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劳动成果的每个环节,能在参与中深度感知成果的来之不易。在深刻的情感感知的基础上,学生也能逐步学会认真地对待劳动,学会以勤勉端正、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劳动,期待着劳动成果的产出。

3.提升劳动技能。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设和活动的组织,教师能帮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通过优化劳动方案、调整劳动技巧,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劳动成果的最优化。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的技能和智慧传承给学生,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基于此,教师借助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小学生劳动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设和组织,高效促成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1.密切融合生活,拓展劳动观念。

劳动源于生活,劳动教育无法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并且劳动的意义在于服务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综合实践课程与生活深度融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发生活化资源,让生活化的劳动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组织学生完成为期半年的植物种植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栽种黄瓜,让学生从黄瓜的种子种植开始,经历黄瓜种植的每个阶段。从最初的播种、浇水和施肥,到后期的除虫等,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学生的种植过程中,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向相关人士咨询种植方案,习得更多的经验。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彼此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种植过程中的感受、想法。通过这一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获得贴近生活的机会,在种植过程中既能丰富视野,也能养成科学劳动的态度,更能意识到劳动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实际付出,需要每日认真、科学地养护,才能最终获得丰硕的成果。

2.引领生活实践,巩固劳动技能。

在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需让学生既能在学校或教师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种技能,也能让教学内容切实应用于现实生活,实现学生劳动习惯的巩固和强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对此,教师也应鼓励家长给学生劳动的权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真正独立、自主。如今,不少小学生在房间的整理和收纳中便存在着技能的盲区,家长要么代劳,要么疏于教导。对此,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中,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叠衣服等活动。在叠衣物时,可以按照裤子、短袖、衬衣、外套等不同类别,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或利用网络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收纳的方法,实现生活技能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操作方法以视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共同参与,实现家校共育。伴随着家长劳动权限的下移,学生开始逐步有机会参与劳动,在生活中能自主实践,并伴随着学生常态化的应用,逐步转变为一种习惯。最终,学生的劳动品质得到优化,劳动技能逐步变得娴熟。

3.共享实践成果,激发劳动热情。

在劳动教育中,见证劳动成果,不仅令人欣喜,也能增强学生后续的劳动动机。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引领学生开展成果的共享,激励更多的学生个体,从而获得持续的学习热情。在上述种植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教师倡导学生将自己种植的成果与同伴分享。甜美的西红柿、清脆爽口的黄瓜等都是学生劳动成果的见证。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劳动的艰辛变得更有意义,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变得更强,因此学生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昂。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展览活动,将学生整理的房间、收纳的衣物等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见证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伴随着学生劳动成果的展览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喜悦,深刻体验劳动的价值,释放群体劳动的积极性。

在“五育融合”的当下,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实践。教师可以借综合实践活动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融合生活、引领生活实践、共享实践成果,并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切实让教育回归到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意识被唤醒。

(作者單位:福建省将乐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SZJ2113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劳动习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成果要珍惜
热爱劳动
劳动成果评比
论国企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