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探究性作业设计策略
2023-09-12章美珠
章美珠
【摘 要】“双减”政策提出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体性单元作业设计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单元知识以及整体思维体系开展导向性教学,不断提高不同单元知识之间的纵向关联,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作业内容,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另外,单元作业要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回归教材的方式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内容,实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作业
数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任务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作业是帮助学生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关键载体。然而,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仅仅注重知识的反复记忆和技能的重复操练,不重视思维的发展。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在了解教材脉络的基础上,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增加探究性作业的比重,以此构建质优量少的单元探究性作业体系,让单元作业呈现生机和活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导图型作业:内化单元知识
设计导图型作业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内在思维过程转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把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显现出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内化。
1.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单元知识的进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繁杂的知识点,同时,学生还需在完成该单元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这些繁杂的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能够促进他们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
例如,在结束人教版六上“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后,鉴于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基于“圆的形状特点”“圆的性质”“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三个维度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迅速地完成关于单元知识的热身学习,也为学生完成该单元接下来的相关作业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无法全面总结知识点的情况,所以,教师可引导其采用浏览教材的形式,查找自身遗漏的知识点,完善思维导图,进而整体、全面地把握单元知识点。
2.在梳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突出重难点。
在完成数学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思考的方式,整合题目中出现的信息,在构建彼此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梳理,这样能够有效地突出单元知识中的重难点,并能促使学生更易于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演示单元作业中的综合性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并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进一步就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易于在思维导图中找出与单元作业相关的知识点,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并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说题”型作业:提升逻辑思维
“说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表达的方式促使思维更为清晰,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并推动其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单元整体视角下,为学生设计“说题”型作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1.整理易错题。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出现的易错题进行整理,并让学生对这些易错题进行“说题”,引导学生对易错题进行分类整合,并总结共性。
例如,在结束人教版五上“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学生掌握了列方程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让学生将容易出错的题目搜集起来,结合易错点,将其分类整合,总结错题中的共性问题,尝试用触类旁通的思维解决类似问题。最后,归纳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或技巧。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错题集,在黑板或者课件上进行演示,然而,乏味的文本传递分享却不能激发群体的共情。因此,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说题”拍成视频,分享在班级群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趣味性,还能够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
2.表述学习反思。
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在设计反思类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枚举知识点,清晰把握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将相同类别的知识关联起来,编织知识网。同时,学生还可以依托知识树等阐述,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最终成果。
例如,在結束人教版五下“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可以设计以下作业:在本单元中,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彼此之间是否有所联系?继续深入思考,这些知识和三年级下册学习的“面积”知识彼此之间是否有所关联呢?请你列举有关知识点,理顺这两个单元之间的联系,结合案例说一说。可以先在作业纸或电脑中绘制思维导图,凭借这些思维导图,联系图文进行表述。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三、操作型作业:培养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做数学”,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通过“做一做”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数学探究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1.动手操作作业。
教师通过编制动手操作类作业,引导学生将实践的过程进行全面展现,以达到将抽象转化为直观的目的,并依托于回顾与反思的形式阐述操作中的体会,进而加强活动的感受。
例如,在结束人教版五下“容积和容积单位”这课的教学后,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你能使用量杯独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吗?请你寻找上下粗细程度一致的饮料瓶,运用量杯测量,在饮料瓶侧面标注好各个刻度线,体会容量的大小。同时,使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然后将其分别倒进水盆、饭锅、饭碗等容器中,观测水面所在的位置,借助这一位置预估这些容器的容量大致为多少,然后量一量,验证估测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操作型作业,促使学生深刻感知容积单位的量感,从而奠定该单元学习基础。又如,在完成人教版三下“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设计让学生测量学校足球场的面积的实践性作业,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只需测量出足球场的长和宽,便能得出面积大小。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融通旧知,灵活借助步测或米尺等方法测量足球场的长和宽,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动手实践的过程和感受没有及时被保存,学生就会容易遗忘。凭借真实操作情境下的表达,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体会与细节都能够在他们的脑中留下痕迹。在班级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的共情就能够得到激发,操作体验感也会有所提升。
2.实践检验作业。
教师设计数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运用实践验证、评判分析、归纳结论、反思回顾的过程,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四下“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请你猜一猜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作为实践探究基础,尝试运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手段,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并让学生及时记录下他们的实验数据、最终结论等信息。最后,通过测量角度的方式,检验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探究出结论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实践,简述其感受。同时,在班级汇报中向全班同学展示。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推动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和传统作业相比,学生经历图文数据、实践操作与检验、分析评判的过程,可以推动学习以静制动,彰显过程性,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实践操作对于数学学习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不应当一味地追求全面,而应当追求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与碎片化的知识相比,前者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教师从单元整体架构的角度设计作业更能够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内容。在“双减”背景下,基于单元视角对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設计,把传统静态化的书面作业转型为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的探究性作业,不仅能够进行作业形式的变革,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中去,让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宋晓颖)
【编后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对整个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统整,以此做出教学调整。另外,在完成单元教学后,综合单元整体知识内容设计单元作业也成为当前一线教师关注的新热点。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对单元作业设计进行探究,望能给一线教师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