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图表,助力学生文本分析

2023-09-12黄丽玉

新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组织归因区别

黄丽玉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属于高阶思维,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图表记录文本材料的相关信息,探究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桥状式图表、圈引式图表、表格式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图表 分析 区别 组织 归因

分析是认知过程之一,属于高层次思维,即高阶思维。它是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分与总体结构及总目的之间的关系。图表这种可视化工具有利于学生记录文本材料的组成部分,便于学生透过这些记录的组成部分探究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探究文本的意义。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来分析文本,提高对文本的把握度。

一、桥状式图表助力信息的区别

区别是从文本中发现、提取相关信息,为后续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桥状式图表是在“桥”的上下分别写上几组具有类比关系的事物,是一种形状像一座桥的图表。利用桥状式图表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梳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发现事物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从而揭示词、句、段、篇的密码。

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为什么擦燃火柴会看到一些事物,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借助桥状式图表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出信息。如小女孩第一次看到了火炉,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发现她很冷。学生知道小女孩看到火炉是因为她想得到温暖,教师在桥的上下分别板书“火炉”“温暖”。接着再引导学生迁移学习,学生得知另外四次看到的事物以及对应的愿望。由于有了桥状式图表的信息记录,学生通过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小女孩每次看到的事物跟她的愿望是有关系的。通过横向分析、对比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现象,学生发现小女孩最开始擦燃火柴看到火炉是因为她想得到温暖。一个火炉幻象似乎让她得到了温暖,接着她想得到食物,因为她又冷又饿,所以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烤鹅。她的愿望一次比一次大,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一次比一次美好。此时的桥状式图表(图1)是有坡度的,她的愿望只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而得到满足,足见小女孩的可怜。这样利用桥状式图表进行文本分析,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文本,也提升了分析能力。

二、圈引式图表助力信息的组织

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信息组织方式。学生通过区别信息,提取信息,将相关信息建立系统关联,这就是信息组织能力的体现。圈引式图表由圆圈或方框与箭头组成,用圆圈或方框画出文中的重要字眼,或将提取的重要信息用圆圈或方框标注出来,然后用箭头连接这些画出的圆圈或方框。这种图表有利于学生辨认信息之间的关系,了解信息组织的过程,进而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

如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的教学,在学习女娲补天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圈画出“捡”“五”“色”“石”,再用箭头连接圈画的字,概述补天的第一个步骤:捡五色石。接着让学生观察圈引式图表,引导学生发现圈出的是动作和事物,并让学生照样子圈引、概括出补天的过程:女娲先捡五色石,再炼稠石浆,最后补大窟窿。学生在圈画(图2)的过程中提炼了课文的主要信息,也认识到补天的各个环节不可调换顺序。

再如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段围绕中心句写了什么。通过“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这句话,教师让学生找出各种树,学生发现句子中有很多树的种类。教师相机板书“树的种类”,并加上方框。教师再让学生圈画这句话写了树的种类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箭头联结方框“树的种类”和圈出的“多”(图3),概括出这句话写的是“树的种类多”,并呈现信息的概括过程。教师最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概括这段话围绕中心句还写了什么,学生很快概括出“树的叶香浓”“树的花朵多”。至此,学生明白课文围绕中心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写了树的种类多、叶香浓、花朵多(图4),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的。

三、表格式图表助力信息的归因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通过信息了解整篇课文的观点,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从而落实人文要素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归因。将所需的内容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上相应的内容做成表格,甚至可以加上一些吸引学生的图画,这就是表格式图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阅读提取的信息有条理地梳理在表格式图表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促进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情节的发展,明白课文的主旨。

如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的教学,教师先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抛出问题并出示简单表格,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呈现的信息完成表格(表1)。在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横看表格,利用表格概况梅兰芳的三次遭遇,促使学生学会整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纵看表格,并提问:三次遭遇的顺序能否改变?学生再读课文后发现:不能改变顺序,三次遭遇中,日本人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梅兰芳的办法越来越折腾,遭受的磨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学生发现课文这样写能循序渐进地体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在阅读和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越来越敬佩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表格式圖表还有利于学生梳理阅读的信息,进而发现信息背后的价值,为学习指明方向。《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批注。该课文不同于其他课文,课文旁边多了一些批注。让学生掌握做批注的方法的关键在于学习课文的批注示范。教学中,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分别记录课文批注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读第一处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并让他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事情”指的是什么?你相信这种说法吗?学生通过读文知道“事情”的所指,并对“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种说法半信半疑,从而发现第一处批注是提问题批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他批注内容的角度是什么。学生发现其他批注内容的角度还有评写法、说体会、谈启发等(表2)。学生了解到信息的含义,知道了课文批注内容的角度,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第三自然段旁写出自己的批注,并说说是从什么角度做批注的。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说:“我批注的是‘我们好大胆,批注角度是说体会。”有的说:“我批注‘扳牛角不会被牛撞飞吗,批注的角度是提疑问。”有的说:“这段文字将我们的不害怕和牛的无所谓进行对比,越发表现出牛是怕人的,这是从评写法的角度进行批注的。”这样利用表格式图表梳理批注角度,有利于学生对照批注角度进行自主评注,从而掌握阅读批注的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中年级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文本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文本信息,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组织归因区别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