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节奏:浅谈中外音乐剧演员培养的发展之道
2023-09-12梁若言
梁若言
音乐剧是以“剧”为根基,综合了歌、舞、表演,结合科技手段表述剧情的综合型艺术形式。随着时代发展,音乐剧的唱法和风格越来越贴近群众。基于此,借鉴外国音乐剧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养我国专业音乐剧演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变得极为重要。
1 音乐剧演员的培养方向在国内高等教育中备受瞩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娱界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加快音乐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然而,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高等院校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并招收学生,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尤其注重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素养培养和专业技能塑造。在国内高等院校内,音乐剧演员的培养工作以创作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1992年,中国音乐剧专业诞生,武汉艺术学校当时的副校长沈承宙先生因此被誉为中国音乐剧领域的开创者。在之后的三十多年,多所独立的艺术院校陆续开设了音乐剧学科,其中包括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与国际知名的音乐剧制作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国内音乐剧演员培养的领军基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校毕业生在各大剧院、演艺团体以及各种演出活动中绽放光彩。
上海音乐学院是荣膺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以其音乐专业的教学优势为基础,深入研究并汲取国内外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先进教学经验,以音乐为引领,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是国内最早专注于现代流行音乐专业教育与研究的先锋之一,同时它也为音乐剧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国际舞蹈学院成立音乐剧系。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近千名,形成了以音乐剧表演为主线,涵盖戏剧影视、演艺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格局。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历程中,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不断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天地运河情》《鹤之爱》等杰作。这些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也成为学院培养专业音乐剧演员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对音乐剧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基地建设,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壮大。
上述学校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自身优势资源培养音乐剧后备力量,为国内音乐剧市场提供复合型人才,并取得突出成果。如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的阿云嘎、郑云龙等人,因在全国知名综艺节目中向大众展示音乐剧的魅力获得好评,正逐渐成为中国音乐剧演员领军人物。
2 在欧美音乐剧市场中,演员的培养和发展环境备受关注
欧美是音乐剧的发源地和诞生地,拥有着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与纽约百老汇(Broadway)世界两大戏剧中心,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国家或地区音乐剧的独特魅力,是世界音乐剧爱好者备受推崇的朝圣之地。百老汇和西区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个涵盖了资源整合、投资制作、营销宣传和衍生商业运作等多个方面的成熟而完整的产业体系。
在美国,戏剧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课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涯开始,音乐和戏剧的影响就已经开始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1]。在美国的高中阶段,学生们可以享受参与戏剧制作和演出的机会。此外,百老汇的大师也会被邀请到学校授课,而剧场演员也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即使许多商业大剧的门票价格相对较高,也会为学生提供优惠与便捷。
英美的音乐剧市场十分成熟,不仅剧目数量众多,而且备受欢迎的剧目设有专门的剧场,因此演员们多年来只扮演一个角色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会提前向相关专业的学生传授市场规则,以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在《伦敦西区音乐剧产业结构分析》一文中,慕羽教授指出:“西区对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会提升其职业素养水平。在提高表演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常识。所以除了常见的声乐课、舞蹈课、戏剧课、剧目课四门大课程外,欧美学校还会设立一门职业课程,课程包括‘如何制作职业简历,如何处理社会保险、税收等,如何成为演员公会成员等。[2]”这类课程能够最大程度教会学生未来如何在社会上保护自身利益。
演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协作,而且需要一个成熟的演出市场的现实刺激。近年来,中国的小型剧场和实验剧场逐渐崭露头角,疫情结束后,大型剧场也开始逐渐恢复活力。相信未来在大、中、小剧场同时运营的环境下,我国音乐剧市场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繁荣景象。
3 日韩尤其注重培养音乐剧演员的职业素养,以提升其表演水平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非音乐剧起源国家,拥有与中国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因此,它们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自1953年创立以来,日本的四季剧团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凭借其占据的日本演出市場六分之一的份额和庞大的观众群体,四季剧团有着“四季奇迹”之称。剧团中演员的专业度和职业化程度是造就这一奇迹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四季剧团的选拔面向全社会,面试人数众多而且录取率极低。而通过选拔的人还会被分为普通和研修两类。前者短时间内能达到登台的条件,后者还需要进一步训练,短期内无法登台。
在四季没有明星效应。在最终演出之前,是无法确定某一角色究竟是由谁来出演的,也就是说,前一天彩排的主要演员未必就是明天正式演出的演员。一个主要角色通常会搭配三到五名演员,根据当天的情境,如演员当天的状态等因素,确定表演最佳的那位为最终演出者。因此,演职人员表都是每天开场前才会印刷。除了固定时间的演出外,四季剧院还会考查平时不同考核方式下的成绩和表现。四季剧团可以说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演员们的日常考试就像是一把针尖,警醒着他们每天都像面试一样,时刻保持最佳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四季剧团的演员能成为专业代名词的原因。
四季劇团是将专注的匠人精神注入内核的剧团,他们从来不求快速培养演员的捷径。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培养一些具备“慢热”素质的演员,他们认为这些演员更具备匠人的品质。四季剧团对于看中的演员会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创作培养条件。
2006年,新四季艺术中心落成,这是日本最完备的音乐剧演员培训基地。该中心配备了一流的排练设备,聘请了国内外最杰出的教师为演员授课,同时还设有健身房和运动按摩师,为演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此外,还有一个专业的舞蹈学校为演员进行系统舞蹈教学,同时,还可以让演员自己设计舞台造型等,综合性提高演员的表演表现力。虽然条件非常优渥,四季剧团所提供的所有课程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四季剧团为演员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是为了让他们无论是在竞争环境中,还是在训练考核制度方面,都以全身心的投入和意志力的磨练为基础[3]。
自2007年起,韩国政府与大邱市政府共同发起“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并于2012年实施每年一次的“支援原创音乐剧事业计划”,旨在积极推进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剧本和编导演员[4]。
韩国政府对文娱产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韩国各娱乐公司也注重“造星”。在踏上演艺之路之前,韩国艺人必须接受全方位、高强度的训练,只有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他们才有可能获得出道资格。而能出道的这些艺人大多都同时擅长声乐和舞蹈,还会涉足影视领域。而音乐剧演员需要具备声乐、戏剧和舞蹈这三个方面的一定基本功,音乐剧与演艺圈相互渗透,这使得韩国有了后天发展音乐剧得天独厚的土壤。
许多已有名气的韩国明星,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会选择以音乐剧演员的形式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例如,近日在韩剧《黑暗荣耀》中扮演河道英一角的郑成日则长期活跃于音乐剧舞台上,韩国流行男子组合“东方神起”成员金俊秀和“超级少年”男团成员圭贤都在之后转型为音乐剧演员。
韩国音乐剧和演艺圈的互通,与日本四季剧团禁止团员进入荧幕的规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以全方位的“演员跨界”培养模式,源源不断为音乐剧输送人才的同时,让艺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发光发热;一个秉承了日本人的严谨和“集体大于个人”的思想理念,以严谨和集体至上的思想观念为指导,坚持最正统的演员培养模式,让艺人不断精进。但总而言之,日韩两国都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身所处环境中的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音乐剧发展,两个画风截然不同的国家都成功地将本土音乐剧推向了世界舞台。
4 音乐剧演员的培养思考
我国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以进入事业编制或合同制的演艺团体为主要就业方向,他们的演出形式、内容和受众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为了提高就业率,加上“学习—就业”模式本身的单一化,当前各大音乐学院的音乐剧教育趋向保守,这导致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难以形成艺术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因此,在音乐剧演员培养方面,相关从业人员还是需要更多的探索,以助力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演员”的转型。
学生对角色的高度认同感、投入度与个人品质、素养的不断提高,是职业化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学生演员向职业演员转换的关键所在。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演员,除了有极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自我革新、主动学习的动力,对音乐剧事业存有敬畏之心等。
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蓬勃发展表明,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念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中国的音乐剧演员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还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演员培养模式,为我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
引用
[1]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慕羽.伦敦西区音乐剧产业结构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2):69-77.
[3] 王翔浅.艺术与经营的奇迹——浅利庆太和他的四季剧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8.
[4] 陈健莹.管窥韩国音乐剧产业化之路——首尔、大邱音乐剧节调研之行[J]音乐剧苑,2014(8):58-62.